正确型人才和优异型人才
我们这个社会对“人才”这种东西有很多互相矛盾的看法。有时候我们觉得真有天才,有时候我们觉得高手都是培养出来的。高手爱强调练好基本功,高手又说“功夫在诗外”
人才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叫“正确型人才”,一类叫“优异型人才”。
这两个名词不是我发明的,也可以使用别的词,比如“对的人才”和“好的人才”,没找到完美的词汇。但是这个意思是明确的 ——
正确型人才专注于怎么把事情做*对*;优异型人才专注于怎么把事情做*好*。对,是有标准的;好,是没有标准的。——
咱们拿美女来打个比方。在各种重大的场合,比如什么典礼或者仪式上,通常都会有“礼仪小姐”。她们都很美,身材、长相、举止、表情都很好。可以说都是挑了又挑选了又选的人才。——
她们是正确型人才。她们穿统一的服装。她们的高矮胖瘦都是一样的。她们都接受过专业的礼仪训练。她们的动作整齐划一,连倒个水都要列队成直线。她们的训练项目甚至包括微笑时嘴角的弧度。她们面对意外能够处变不惊,她们跟你说的话永远都是正确的。
有时候我们赞美礼仪小姐,说你就好像大明星一样漂亮!但真正的明星可不是这样的。
明星得风情万种。明星不穿跟别人一样的服装。明星的长相可以五花八门。明星没有“正确”的动作,只有各种临场发挥。明星甚至无视组织和纪律。我们对明星的期待是有特点有个性 —— 明星,是优异型人才。
正确型人才有模板,优异型人才没有
我们对正确型人才的期待是可靠性,不能出错,正确型人才的价值由*短板*决定。跟模板对比,如果你有一处不足,那你就不标准,关键时刻就指望不上。
而优异型人才的价值则由*长板*决定。你有多少缺点那是你的事,只要有一招鲜就行 —— 而这一招,必须是出类拔萃、最好是绝无仅有的。可替换性是优异型人才的噩梦。既生瑜何生亮?每个优异型人才都必须占领并且守住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地盘。
正确型人才讲套路,优异型人才讲发挥。
一个正确型人才总结成功经验,可以说这是因为我做对了什么什么,我没有犯什么什么错误 —— 而一个优异型人才常常说不清上一次怎么就成功了。就好像是梦幻一样的表现,也可能是运气好,也可能因为喝酒了,也可能那天状态就是不一般,他不知道怎么复制。
我们对“人才”这个东西的认识的一切矛盾,也许都源自于没有区分正确型人才和优异型人才。
比如我们学习“写作”,我们可以在007练习,也可能买一些教写作的课程。但是你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你写的是哪种写作?
正确型的写作是写“对”。你可以买一本史蒂芬·平克的《21世纪写作指南》。他会告诉你“基本的句法规则”、“适当为句子加标点”、“不要过多使用僵尸名词”、掌握这些技能,你不管是写论文、写公文、写信、给领导准备个讲话稿都可以写得很流畅,通俗易懂。
但平克不能把你训练成作家。作家是靠写作谋生的人。他们谋生靠的是另外的写作技巧,他们必须能从众多的正确型写作者中跳出来,被读者识别到才行。为此他们必须有“正确”以外的东西。他们每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他们有本事让你只读一小段、甚至一句话,就能发现他们的与众不同。作家是优异型人才。
世界的大趋势是越来越同质化,昨天的风格可能是今天的标准。但是作为个体,你要想脱颖而出,却必须异质化,找到自己那一点点与众不同。
理解了这两种人才的区别,很多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传统中式教育,培养的是正确型人才。什么东西都有正确答案,主要使用负反馈,学生有标准化的榜样,讲究意志力、组织性和纪律性。
这一套方法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如果中国足球队表现不好,我们想到的方法是让他们去军训!——
我们也希望球员能尽情挥洒个性,我们也感慨标准化教育培养不出大师,可是我们不知道不标准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如果“追求对”是不对的,那难道应该追求“不对”吗?现在教育改革的问题所在,就是放松了对“对”的要求,可是又不知道怎么搞“素质教育”。难道素质教育就是琴棋书画什么都学吗?——
优异型人才的特点,恰恰不是素质教育说的什么“全面发展” —— 而是在某一方面极致发展。只不过这个方面未必是学校里教的那些主流学科而已。
挥洒个性的本质不是什么全面发展的心理素质好,而是长期的正反馈训练给他带来了强烈的自信。
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不是什么签订停火协议,更不是取消奥数,而是给特长生提供更多的上升通道。
正确型人才是管出来的,优异型人才是惯出来的。
我目前的工作理想的人才,正是标准正确型人才,他不能出错,必须按着模版做事。而且我又是优异型的人,可以想象这种冲突的对抗。
不管是写文章,还是做交易就没有标准。
如果按照公众号的排版可能不过关,有时就连标点符号和语句都是错的。就算洗别人的搞子,也不想写标题党的文章。
可能会问那些野V大神的投资原则是什么,怎么赚钱。还真没法说的那么具体,有时就用行为金融学的策略,有时就是凭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