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贸易一

2018-03-01  本文已影响0人  半分幽默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自由竞争时这一时期的贸易政策的基调是自由贸易。

    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巩固后,产品具有极大竞争力。同时,需要以工业制成品换取原料和食品的进口。英国资产阶级要求政府放松国际贸易的管制。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向自由贸易政策转变。

    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措施有:

    (1)废除谷物条例

    (2)改革关税制度

    (3)签订自由通商条约

    (4)取消对殖民地的贸易垄断。

    此时的自由贸易政策是一种完全开放性的贸易政策。国家对进出口贸易不设立任何障碍。

    美、德:当英国产业革命完成、从重商主义保护贸易转向自由贸易时,其他尚在产业革命过程中的工业后进

    为了阻止英国廉价商品侵入,曾采取以提高进口关税为主要内容的保护贸易政策。这是历史上第二次保护贸易时代。其中,最著名的保护贸易理论是美国的关税保护理论和德国历史学派创始人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论。

    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

    (一)产生背景

    美国和德国等后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为了赶超以英国为首的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于19世纪先后实行了严厉的保护贸易政策。

    (二)政策特点

    1、保护的阶段性过渡性措施,初期提高关税,后期降低关税。

    2、保护的有选择性,不同工业部门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区别对待。

    3、贸易保护政策的执行与整个国民经济、工业发展目标相结合。

    4、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包括:通过高关税和禁止进口等措施保护本国幼稚工业;通过低关税或免税鼓励复杂机器设备、原料等国内无法生产但急需的商品进口;通过高关税和禁止出口的办法限制重要生产物资出口;向私营工业发放政府信用贷款、津贴、奖金等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

    (三)理论依据

    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就其影响而言,李斯特的保护幼锥工业理论最具代表性。这一理论最早于18世纪由美国经济学家汉密尔顿提出,后来由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发展和完善综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思想

    背景:美国政治上独立,但经济是殖民地经济,国内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仅限于农产品加工和手工业品。

    “南北之争”。

    1791年12月,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关于制造业的报告》,指出制造业发展对国家带来的利益。

    有利于推广机器使用,提高整个国家的机械水平

    有利于扩大就业,吸引移民,加速美国国土开发;

    有利于消化大批农业资料和生活必需品,保证农业产品销路和价格稳定,刺激农业发展。

    为了保护和促进制造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主张

    1.向私营企业发放政府信用贷款;

    2.保护关税制度保护国内新兴工业;

    3.限制重要原料出口,免税进口极需原料

    4.为必需口工业发津贴,为各类工业发奖金

    5.限制改良机器输出;

    6.建立联邦检查制度,保证和提高制造品品质量;

    1816年,美国首次实行以保护为目的的关税政策,提高了制造品进口关税

    1828年,美国再度加强保护措施,工业制造品平均税率提高到49%的高度

    美国的保护贸易思想和政策主张,反映的是不发达国家经济独立、自主发展民族工业的正当要求和愿望。标志着保护贸易学说的基本形成

    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

    背景:德国在19世纪初还是一个封建农奴制统治地位的经济落后国家。政治分散、小帮林立、关卡重重。1834年德国统一、关税同盟成立,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但深受英国法国之害。

    1841年李斯特出版了他的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发展了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学说,建立了一套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以保护关税制度为核心、为后进国家服务的保护贸易理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