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30 听课感受

2019-03-30  本文已影响0人  帅_帅

作为入职未满一年的新教师,我抱着学习的心态观看了赵老师的这堂课,整节课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舒服。

首先,赵老师个性中的那份淡然让我觉得舒服,那种如茉莉般悄然开放的状态是我喜欢的。

其次,课堂的节奏让我觉得舒服,虽然本节课的课容量非常大,但丝毫没有赶的嫌疑,课堂上表现出的是一个智者对课堂的把握。

再次,同学之间的互动让我觉得舒服,每位同学回答完问题后都会非常谦虚地说一句“这是我的理解,请大家为我补充”,然后让问题的解答在同学之间自然进行。

最后,当回答问题的孩子因为紧张出现的短暂的逻辑混乱,急着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后,赵老师一直告诉孩子“别着急”,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理解。

一、利用精彩三分钟,巧妙质疑导入

学生的精彩三分钟介绍的是泰山,从地位到美誉,并在PPT内出示泰山美景图,让同学们对泰山的美丽壮观留下深刻印象。紧接着教师发问,如此美景吸引作者的却是那不起眼的挑山工,当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同学们一定充满好奇,想要一探究竟。由此自然引入那段描写,让学生独立思考。而学生们也不负期待,针对这段文字提出疑问。

二、引用关键资料,帮助学生思考

   学生质疑后,赵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段关于冯骥才攀登泰山的感受,以这段文字中的“精神支柱”为引,让学生深入思考:冯骥才先生到底需要的是挑山工的什么精神。如此,一环紧扣一环,层层剖析,学生自然会把目光从“它”转向“精神支柱”(挑山工的精神)。

三、设置核心问题,确保主体地位

从7分到12分,赵老师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在文中圈画批注,过程中一直耐心等待。当学生完成自学开始回答问题,教师一直用“(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挑山工的精神”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作答。同时,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理解,尊重学生的生成。当学生因为紧张而急着说出结论时,教师帮助孩子说清问题,说明白自己的理解。当学生没有说全时,就用学生之间的补充完善,尊重学生的生成,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利用题词作诗,赞颂精神内涵

在学习完本篇课文,理解了挑山工身上那种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后,又引入一篇《行动的脊梁》继续体会挑山工身上的可贵精神。接下来的题目非常有新意,不再是写一段话,而是用挑山工身上的精神品质为画题词作诗,这样更具挑战性和创新性,也更能让学生领悟挑山工身上的精神内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