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四书学后感悟
内容摘自 【雷摩诘老师群友的直播分享】
老师内容串讲:
读四书的顺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说了一个修行的次第,立志锁定一个定海神针,用智慧铺就的一条通往至善的路。
论语:
以一贯之忠恕之道,:忠的话,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然后恕的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要是换成另外一个词的话,现代化的语言就叫做将心比心。
有了核心之后,其实修自己也好,学习也好,安人也好,他都是要以这个作为规律的,就是要贯彻到底的
孟子
起点是性善论,最重要的输出四端论:仁义礼智的这四个开端,放大扩充,这个放大扩充就相当于镜子上面有很多灰。偶然的这个一看有一个亮点,然后你就把这个亮点不断地擦擦,放大放大,最后整个镜子就就磨平磨亮了
还有修身方面,养自己的这个浩然正气
中庸
核心是致中和,中就是中间,情绪没有起来的时候的那个自然的状态。其实这个自然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有就是没有发脾气也没有烦恼就是那种内心很平静,很平常的这种状态
中和的话,就是当我们面对事情的时候,我们会有情绪出来。我们会有反应出来,那这个反应的话,有的时候就会过度。比如说本来是对事的,对着对着就对人了,就这里面就掺杂着自己的私心妄念了。所以在这一块的话,要达到就要进行校核的话,比如可以发脾气,但是要符合规矩就不能过分了,可以对事,不能对人,可以这么简单的理解。
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守天理就是守自然规律,也可以理解为道德规范,率性是人之天性,有的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有的人不知道规矩,也不守了。
那怎么办那就给你立一个规矩把规矩把这个练习手册交给你。所以修道之谓教,
有的人是学了之后。就会了渐渐养成习惯,慢慢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的人,他没有学会,但他犯错受惩罚了。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吗,折腾多了吃亏了,长记性了,慢慢的也养成习惯了。
不管是天生的,还是就是主动学习改变的,还是被动学习改变的,最终都能够达到一个同样的境界。
就是率性而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不管是率性的还是学会的,只要做了,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他也许就是起点,这个天赋有差别。但只要努力,后面都是可以一样的,这个叫大道可期,那么,在这个修道或者说我们的行为实践的这个过程中,就是怎么着,就是要去守这个东西。
守难不难,挺难的,因为你要守这个东西就不能自欺,所以这书里面就讲叫至诚无息。
所谓的至诚无息,这个诚我们在那个三纲八目里面就是有学的诚实讲不自欺,也不欺人。你自欺就很容易欺人。所以诚实不自欺,那至诚的话,就是一直保持这种状态。
息是停止的意思,所以就是一直保持这种不自欺的状态就到此为止。就是也和孔子讲的以一贯之是没有区别的。然后做事情的时候不羡慕别人。就是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比如说与这个朋友交的话,就是可以提醒,但是也不会提醒太多,因为提醒太多就就是自找没趣。
各尽其道。所以他的这种是可以安贫乐道的,是个很洒脱的状态。
所以归根结底的话,就是整个儒家,它其实是一种以修自己为主的,以修自己去影响这个世界的,那如果是在这种治世,就像我们现在这种太平盛世,那这个是非常好的。因为是人与人之间本身就是互相影响,那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讲,就是改变自己,去影响身边的人,身边公司的人就可以慢慢做就是了。持续的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感悟最深的点
1.小博提出的说对别人有用的话,要讲诚实语,不要扯太多。
比如说坚持的解释用每天进步一点点,比用螺旋式上升好,
因为螺旋上升不是简单的一个概念,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听起来很高逼格,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开会的时候叨叨半天,其实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实际上对结果没有任何的这个正向的推动。只是为了显得我很权威。我很有能力,我很有面子,扯半天。
2.学习是为了内化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修好自己,推及及人,更好的成就他人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