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做对的事情远比想象的难
在设计,技术,产品,运营等各领域中,难度最高的,还是『产品』,因为产品简单了说是一种设计方案,能均衡的满足各个业务参与方的需求,又能直达痛处,抓住要点。
产品的核心目标是『找到对的事情,并把它实现出来』。但现实中,对于产品来讲,做对的事情远比想象的难。在通往正确的道路上,往往要跨越很多鸿沟。
一、公司的体制约束
不同的公司基因不同,基因说白了,是一家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对过去经验的积累的总结与习惯。公司的基因让公司得以运作发展,可以说是过去成功经验的证明。
但同时公司的基因背后也隐藏了很多我们无法察觉的东西。
比如激励机制的不同。不同公司的激励机制是对公司基因最好的诠释,激励机制不是对外的宣传,也不是行政制度的明文规章,而是每一位员工在做事情过程中所采取的『断定优先轻重』的决策依据。激励机制的的不同可能把一家企业代称利润导向的公司(比如华为),或者产品导向的公司,或者服务导向的公司等。一个正确的产品(或者服务)收到公司激励机制的影响是最大的。
再比如对于创新的态度。公司的基因可能隐藏着对于创新的态度,一个新的idea出来,大家是认可,还是否定。是鼓励尝试,还是不明放弃。不同公司对于创新的态度,也引领了产品可否获得持续的发展与创新。再NB的公司,也无法一直利用过去的成功经验,而需要创新。关于创新,如何能在不影响主流业务的前提下,又可以发挥威力,建议阅读《创新者的窘境》,相信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二、业务的参与方约束
一个产品可能只是一群人试用的工具(工具产品),也可能是两群人相互交流的工具(双边产品),也可能是搭建了一个平台供多方参与(多边产品)。产品在决策时需要眷顾到每个参与方的利益,而不同公司,不同产品之所以出现不同的发展路径,完全是因为选择了不同的业务方作为重点,才导致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比如Dropbox面向个人提供网盘服务,而Box则面向企业提供云存储。
一个产品的业务参与方也能决定产品的成败,能否让各个参与方都获得价值,并有长期的参与动力,是一个产品需要重点考虑的。
三、人的能力约束
人人有能力,但人人又各有所长。
不同的人的能力范围不同,所擅长的东西也不同。作对的事情,往往意味着产品人需要找到自己的能力边界,在能力边界中做出最优决策。而正确的能力觉得边界,需要不同的人相互配合,如果跨越边界,带来的就是外行知道内行,甚至酿成大祸。
人人都想做更多的事,但能否做对的事情,要看是否在能力边界之内,否则跨越边界,可能带来的对产品则是毁灭性的。
可是很多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能力边界在哪里。
四、自我判断的约束
如果在几百年前,你问一个人,人能飞到天上么,很多人回答『绝对不可能』。
但现在飞机飞行, 火箭飞行已经变成了可以实现的事情,甚至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中。
而对一件事情『是否可能』的判断,往往限制了产品的想象力与发展上限。
如果我们不问最终目的,不去思考可能性,我们就永远无法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无法找到更多的可能性。《The One Thing》中曾提醒我们,只有跳出『认知舒适区』,才能发现更多可能。产品的路上,不要因为自我判断的约束,而放弃了对未来的追求。
五、尽可能的验证和复盘。
不管因为公司机制,还是因为人的能力范围,或者因为业务参与方的不足,或者自我判断的受限,我们的核心目标都是要做对的事情,用YCombinator的标语说,就是『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只有做对的产品,产品才有成功的可能,才能持续的发挥价值,没有浪费社会资源我们的投入的精力。
所以要做对的事情,就要心怀敬畏,把做的事情多做验证。
正如《精益创业》中提到的一样,不要等到产品已经生产出来了,才问客户是否需要,这样的工作我们可以提前进行。
用户的定位,提前了解调研。
用户的需求,提前了解验证。
产品的方案,提前用户测试。
服务的模式,提前用户验证。
支持方的动力,提前沟通安排。
在『用户、需求、产品、服务、资源』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能以『短平快』的方式进行验证,对每个决定都心怀敬畏,这样才能朝『作对的事情』的目标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