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for Design@产品

一杯微醇的慧兰 - MC这一年

2017-11-05  本文已影响148人  我是仔仔侠
Colombia Supermo Huila

先给大家安利一款挂耳咖啡,Never Coffee的哥伦比亚慧兰。 入口很干净很细腻,一点点酸,的确有点干果味道。

Never Caffee的咖啡是无意中在香送O2O的商品里发现的,对于一个完全陌生的品牌,第一眼看到包装后就被这些商品信息吸引了。带着简短概要的几个信息维度细品这杯咖啡时,同时享受着舌头和精神上的愉悦。不过也许这是一个产品经理的特性,其他人如果无感也很正常。

言归正传,接下来正儿八经的捞捞这一年的干货,趁着这杯咖啡的余香还在...

从营销自动化 到 营销 到 CRM 到 Salesforce

MA产品的启动

16年开始着手营销云产品,当时是以营销自动化为切入点,以Eloqua为蓝本建设的产品。我还很清晰的记得给大家介绍产品时是以CRM产品分类往下细分一层层去讲的,对此不懂MA的同学觉得很受用,因为毕竟这是一个在国外已经普遍共识的产品体系。

基于这个出发点,很自然的就带出了几个问题:

我相信以经验为导向的产品大多会碰见这个问题,你可以是个CRM,可以是个ERP,也可以是个APM,但你的产品面向哪块市场,你的队伍资源能否支撑你完成从产品到市场的过渡和落地...

产品分类是经验的东西,是过往若干年结果的沉淀,它能帮助你理解,也给了你认知的枷锁。最重要的是你的产品商业化到底该如何完成?

从MA到Marketing的产品泛化

产品的首个版本上线后,客户已经蓄势待发的等在那,等着为他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和帮助。这里其实引出了第二波问题:

现状是目前中国的2B软件市场,大多还是依靠销售去拱一个个的KA客户,咨询售前顾问帮助包装一个个案例,真的假的,诱导客户买单。因此,这个市场里客户对产品的认知和预期大多来自于销售过程。

产品的核心价值不外露,不深入人心,就会淹没在一堆对产品的意淫之中。

归根结底,营销还是一个2B的CRM产品

伴随着几个客户项目的上线,产品的roadmap已经越来越难定义了。同样一个功能的设计,从价值定义到迭代优先级设定,因为客户声音的介入,出现了茫茫多的噪音。如果早在几年前,需求分析师能够很好的胜任这个噪音识别和过滤问题,但随着互联网时代产品经理的出现,需求分析在标准流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模糊。高速的迭代,对于产品原型的执着,让需求这个概念逐步成为了产品经理脑子里的私有物品。“把2B产品当2C做”这个奇葩的想法也许并不是一个人的。

说到这,对于有这些想法或者没有这种想法但正在这么做的PM而言,你可以思考几个问题:

透过B端去洞察C端,或者透过客户去洞察产品用户,反向管理产品是2B产品设计的正确打开方式。

向行业标杆Salesforce的看齐

这个问题也许并非一家公司独有,大家对于成功者的敬仰往往会给其添加额外的光环,自己也能被照的更亮些。“中国的Salesforce”我已经在不下十个CRM产品里看到,脑残粉一大把。

其实说到Salesforce,站在不同人的角度去看他,都会被不同的点吸引:

从这些点上,我是都买单的,但我更愿意去看这些东西背后的艰辛历程和关键事件,中国的CRM不缺SaaS形态的,也不差PaaS,生态在BAT中体现的甚至比Salesforce更好。但为什么就是没有一个对应的标杆出现?

小公司做产品,大公司做平台,它讲的既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过程。

产品人必须的偏执和全栈素质

从去年到今年的三个产品及团队的建设,不少人说我埋头做产品不闻天下事。我的理解是:

术业有专攻,将偏执用到你的专业上,将视野放到全局上,将能力培养放到全栈上。

产品团队的构成

最理想的团队构成是什么呢?在产品的初期,最好是一群极客型的全能PM上,他们懂市场分析,会产品设计,能快速的迭代开发。这当然很难找,所以方法是:还是有基本的分工,但是心必须是一致的,一颗产品的心。

人员面试,重点考察下对于产品的敏感程度和学习能力。只要基本素质是与工作年限相匹配的,产品敏感度就是成事的关键因素。

基于偏执价值观的选择

一个产品往往只有一个核心价值,而这个价值是产品经理定义并赋予的。如果达成这一点,产品经理必须是偏执的,能够为了这个认定的价值去给产品塑形、收集资源去达成。好比你站在一个二叉树的叶子上,终点就是树的根节点,你需要做的就是义无反顾的走,看似每次都是做了一次选择,但是命运终会把你指引到终点。你成功的因素不在于终点的正确性,而在于你快速的走到了终点,比别人更早洞悉到了真相。

产品经理的核心技能是 选择!

全栈素质的培养

这种素质培养最有效的养成方式就是动手实操,停留在研究层面只能养成意识,而非素质能力。尝试着每天写点代码,临摹一些画作,实际体验下各个新鲜的事物和过程,让自己更充实点。

时间够用是假的,想要生活平衡也是假的,入这个行就是一种选择。

写在最后

还是那杯咖啡,“均匀、微醇、干净、明亮微酸、干果味道”,细想想还真的很像过去这一年多的产品生活。

附近期手稿一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