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了解职业规划生涯规划与心智成长

如何结合自身优势,明确职业转型方向?

2021-06-30  本文已影响0人  盖洛普优势教练Emily

上周,借由课程培训,去到南开大学商学院给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教师和行政岗工作人员,举办了一场为期三天的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线下工作坊,第一次近距离和体制内高校教师群体深入沟通交流,让我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洞察。

培训课程是借用设计思维方法论和工具帮助学员设计人生更多可能性。课程中,我频频听到教师们提及自己倍感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内部晋升困难的现状,基于长远考虑有离开体制寻求职业转型的想法,但苦闷于不知道如何做转型。

结合近期生涯咨询的个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结合自身优势,明确你的转型方向?」

01  职业转型困惑

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在职场积累越久,你的职业机会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这个问题我曾问过很多伙伴,他们给出的回答大致分成了两类:大多数人会认为机会其实是越来越少,也会有少数几个人会认为积累越多,机会越多。

回答少的那部分人的理由是一个职场人越往上发展,专业积累越多元,方向就越精专,选择面反倒变窄,于是面临的选择机会就会越来越少。比如很多技术岗员工,如果到中年还没有在组织中晋升到管理层,再向上晋升或转型就比较困难。

而认为发展机会多的那部分人会认为,一个人的资历和经验越丰富,眼界也会越宽广,选择跨界合作和发展的可能性会越多,反倒是职场信任会因为资源、能力不足没有更多可选项。

这两个答案听上去好像都各有各的道理,你认同哪种观点呢?

其实,这个问题背后的关键是我们对于机会、资源和能力的认知程度不同。

很大一部分职场人——尤其是把员工保护过好的大型企业中,工作多年都没有考虑过能力和机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职场人如果在同一个领域积累了太久的经验,往往会受困于视野的局限性——过于专注导致对其它方向和领域没有过多了解和研究。因此,等到有天感到职业发展出现困惑想要寻求转型时,才发现根本不知道可以选择其他什么方向。

举个咨询案例。

前段时间,有一位年近40岁的学员找到我做职业咨询。过往他的职业背景非常优秀,大学毕业后,他就以一名校招应届管培生的身份进入到某世界500强快消行业工作,经过一番轮岗后定岗做销售。十余年间,他从一名基础的销售专员一路晋升至华北区的区域销售总监。在他事业如日中天时,因为举家移民至澳洲,就暂别职场出国定居了。

在澳洲发展几年后,他发现国外市场环境远不如国内,于是再次回国寻求职位。求职过程中,他找了很多家和之前行业相关的公司,打算继续做销售管理工作,但他也发现,早已找不到如原来工作时的激情和投入状态。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很清楚自己不可能在未来二十年里继续从事销售工作。于是,考虑转型,但目前完全没有方向和想法。他想过在同行业内看看其他岗位的工作机会,一番努力后,备受打击,陷入一段长时间的迷茫状态里,郁郁不得寡欢。

你是否也在困惑于职业转型方向呢?

我们可以借助一个模型来拓宽一下思路,看看在职业转型方向选择时,可以有哪些不同机会。

02 “生涯四看”多角度助力转型

这个模型的名字叫做「生涯四看」,这里的「四看」分别是指的可以看向职业发展的四个不同方向:向上看、向内看、左右看、向外看。

第一,向上看

假如你选择「向上看」这条职业发展目标,就意味着要在组织中往更高的职位和级别晋升,即专员-主管-经理-总监-VP,一直进入公司核心管理层。这条路径的典型特点是高投入,高挑战。

选择这条发展路径的优势是,可以站在宏观角度看问题,看得更长远,大局观,所谓“屁股决定脑袋”。选择这条路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因为它意味着比较高的时间投入——牺牲部分自由和陪伴家人的时间。位高权重,身不由己,这也是很多公司高管的生活状态和职业选择,同时也是大多数人最熟悉的发展路径。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向可以考虑呢?

第二,向内看

和向上看的职业发展路径不同,选择向内看的人,意味着他们希望在原有的职业或行业领域向深处走,成为专家型人才。例如,同样是做企业咨询顾问,有人会专精于人力资源模块,有人会深入研究企业战略咨询,还有人立足于供应链和物流。再比如,同样是做教学培训,有人会热爱K12,有人会选择出国留学生群体,还有人热衷职业教育领域,这些都是不同细分客户人群的结果。

这条发展路径越往后走,自由度越高,但要知道走专业路径需要考验一个人对所选的事情本身的热爱程度,学习投入度和性格是否能耐得住前期没有回报的寂寞和孤独感。

很多在细分领域发展的很牛的人,我们往往只看到了他光鲜亮丽的一面,比如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在直播间热情洋溢,在舞台上挥洒自如,在领奖台上高举奖杯,但这背后可能是千百个日夜的投入和刻意练习。

比如篮球界的传奇人物科比,我们会为他在比赛中的一次次精彩投球鼓掌喝彩,但如果不是他的那句“你见过洛杉矶凌晨四点的太阳吗?”的发问,我们不会想到天赋强大的他背后还需要如此艰辛的付出和努力。

第三,左右看

左右看的职业转型路径通常指的是在不同岗位间的切换。选择这条路径的人往往不需要职业晋升到高层做战略决策,也不需要对某一个领域研究精深。他们更希望体验和尝试多种职业带来的满足感。比如有从事多年销售工作的人转岗去做培训或售前顾问,再比如在中后台部门工作久了,想去一线业务部门体验一下销售和市场工作等等。

选择这条路径的优势在于可选面多,适应性好,如果发展的不错还可以成为跨界的创新者,就像早些年很多从新东方教育机构辞职的老师去创业,他们经常调侃自己是创业圈里英语说得最好的,会教英语的老师群体里有创业经验的。

演艺圈里也有一位大家非常熟悉的多面手,他就是集歌手、演员、主持人和主厨身体为一体的谢霆锋,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从他过往的演艺生涯来看,他成名时首先是一名歌手,歌唱好后又拍了戏当演员,接着又尝试做主持人,然后在自己主导的节目《十二锋味》里担任主厨。这是一个典型的职业转型「左右看」发展比较好的多面手。

当然,选择这条路径的风险在于,可能无法在同一份工作中持续积累和精进,最后没办法在某一纵深领域有所建树。因为每次职业转换浅尝辄止都意味着一次重新开始,会长久限于做一些基础、琐碎和重复的工作。

第四,向外看

最后一类职业转型目标也比较明确,他们不太在乎职业内的发展,比如行业专家、公司头衔、体验尝试等,而是在解决了基本的经济需求后,他们开始向外寻求发展机会。这种类型的人多数在体制内工作居多,毕竟体制内工作大多论资排辈,晋升通道狭窄,机会少,因此不少人晋升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转移更多精力到家庭或自身兴趣领域中。

比如,前些年图书市场比较火的一本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直到现在他还是一名在政府工作的公务人员。很多身边的跨界发展的斜杠青年其实也属于这个方向。

选择「向外看」的职业转型路径优势是除了本职工作外,你可以从其他很多方面实现职业上的成就感和价值回报,会感到更多幸福感。

但也要注意如果在主职外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不能平衡和主职的关系,慢慢的主要职业有时会被边缘化。

03“生涯四看”的作用

1、帮你看到在每个方向的具体机会

回到最初提到的那位40岁销售总监的咨询案例,按照「生涯四看」这个模型,他完全可以有四种不同的选择。

向上看,他可以保持现有的销售管理岗位,或者换到一个较小的组织去担任高管,对他来说应该不是太难的选择。

向内看,他可以考虑把自身过往的销售经验和职场阅历梳理成方法论,结构化输出,考虑在营销领域发展成为一名专家或顾问角色。比如,结合他在500强快消行业的经验,打造自己在快消行业营销领域的个人影响力,然后形成品牌传播,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发展目标。

左右看,在咨询中他数次提到曾经考虑过公司战略规划岗的工作机会,要知道内部调岗要比从网络投递简历寻找外部机会从头开始的阻力小很多,也能结合他多年来在战略规划方面的研究兴趣。

最后,向外看,通过深入沟通我了解到他对医疗健康,大数据领域都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并且已经在前期学习和做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资源,只不过当前还没有考虑如何整合资源,输出价值,进行商业化变现和做品牌。

经过这一番四个具体方向和路径的探索后,他觉得豁然开朗,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2、结合自身兴趣、特质和价值,提前规划未来发展方向

在做了四年的职业规划咨询和职场研究后,我有了一些新的洞察——职业发展前十年,能够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更多是基于个人能力和努力,而职业发展后十年甚至更久,形成个体间差异的更多是基于愿景驱动和资源整合,也就是基于热情和价值导向从自身需求出发的职业选择。

过往我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时,接触到不少的人才测评工具,其中有个工具专门测试职场人的驱动动机。

如果你的成就动机较强,对自身影响力和品牌传播诉求点高,那么「向上看」和「向内看」两条发展路径更适合重点考虑;如果更侧重职业体验和自由度,对结果和成就感没有过高期待,那么「左右看」和「向外看」两条职业转型路径或许会更能使你在职业中体验到幸福感。

因此,当你用更广阔和多元的视角看待问题时,就可以跳出「非此即彼」和「二元对立」的固化思维模式,为当下的困境和决策找到突破口和机会,正所谓“危机中隐藏着机遇”,同时对于不同可能性的探索和尝试也会为你下一步的职业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生活有很多条路,职业发展也会有很多可能性,探索过程中避免让自己陷入被动的策略就是提前准备,努力积累,达到高度,在关键时候把握机会,用勇气和行动是实现你想要的生活。

与你共勉。

更多文章,期待共享

为什么你的成长需要教练?

如何找到你工作的价值感?

-END-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