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古诗词教学对教师提出的两点要求
低年级古诗词教学对教师提出的两点要求
低年级古诗词教学对教师提出的两点要求
今天听课,内容是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之《咏柳》。我以为二年级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年级,教学一定要把握的原则就是两个字:实和细。基于课程标准的实和细,在低年级教学中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这个实和细,其一,指的是古诗作为低年级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需要把它作为一种全新的语境承担识字写字教学任务,而且勿要真真实实进行,扎扎实实指导,在课堂上要见时间,见方法,见果效。
其次,低年级的统编版教材没有单元导读页,语文要素需要教师在单元整体备课的基础上,依据课后教学提示系统,提炼重要习题的共性以及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的字词句训练,或者参考教师用书来确定,这一点,颇需用心,勿要用求实务实的态度,细致入微的解读方可得之。
纵览本单元教材,我们发现每篇课文后面的习题和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中,均对注意语气和重音这一教学重点进行了提示。《古诗二首》“朗读课文”本身就含有停顿和重音的要求;《找春天》“读下面的句子,试试怎样读更好”,侧重“重音和语气” 的训练;《开满鲜花的小路》“分角色朗读课文”,在众多的人物对话中更要有语气和重音的变化;《邓小平爷爷植树》“朗读课文”的要求,基于文本情感基调的原因,也可以体现语气和重音”的训练。口语交际的“注意说话的语气”,从交际的角度反映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语文园地一中“字词句运用”板块第二题“根据不同的提问,读读下面的句子”,这是对“注意重音”的小结与运用。
在单元整体备课的基础上,基于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和学情预测,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重点目标是识字写字和读好诗句的节奏与停顿;难点目标是想象画面,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在低年级教师普遍认同且重视识字写字教学的前提下,以本节课为例,我以为,具体教学中如何助力学生学习,落实好重难点目标,对教师来说还需要把握以下两点要求。
一、要实现重点目标,核心在于储备必要的朗读学知识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首先利于理解文章,其次利于以声传情,还可以帮助记忆,培养语感等等。
文章需要朗读,古诗更要朗读、诵读直至背读。
所以,教师要储备必要的朗读学知识,只有丰厚了储备才能助力我们的备课,直至转化成教学的能力。
比如必要的停顿和连接,能解决作品内容构成的分合;而重音,能解决作品内容语词关系的主次,语言的目的性要靠重音来体现。也就是说,哪些词语读重音是由这句话想告诉人们什么决定的。在古诗朗读中,重音的不同往往代表想要表达和强调的重点内容不同,重音不同,也意味着停顿不同,朗读的节奏也不同。
这么说,对于教师的备课可能就需要做到深深地研,而在教学时又能依据学情浅浅地教了,前提是教得正确,教得到位。
例如《咏柳》这四句诗中,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因为主要语词是碧玉,所以后面要停顿;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主要语词是万条,以一个数量词借代柳枝,所以后面也要停顿;但是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主要语词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谁”要重读,前面不知细叶成为了整体,停顿位置发生变化;最后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回答前一句的问题,二月春风作为答案成为主要语词,在后面自然停顿。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首诗的节奏不是一成不变的2-2-3,而是前两句是2-2-3,后两句是4-3式的节奏,这样,朗读起来就有了旋律的变化,诗词本身就具有了形式和语感上的美感。
二、要突破难点目标,关键在于掌握将上位的策略概念转化为下位的教学技术这种能力。
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教学策略是展开想象,尤其是一首咏柳诗,更要让学生在想象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通过朗读自主传达美的体验。但在实际教学中,展开想象作为策略是一个更为上位的概念,不宜操作,因此每遇此,很多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多是直接要求学生想象画面或者直接进行个别指名回答,以评价、检测代替了教学,基本没有教的过程,学生更不可能有学习的过程,没有教,再没有学,评就成了空中楼阁,镜中花水中月,似有实无,课堂当然也就没有了真实的学习发生,教学效率、学习效果都在大打折扣。
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学会把上位的概念转化成更为下位的教学技术,使其在课堂上变得可操作、可观察、可落实、可检测。而活动就是最好的操作方法,让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活动,既能保证全员参与学习,又能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还能落实当堂有丰厚的收获,教师何乐而不为!
比如品读古诗、想象画面这个环节,基于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当然不宜过碎地肢解诗句,造成碎问碎答,甚至以过多讲解或者图片介入代替学生的想象。
不妨设计以下活动:
1.我来描述、你来猜诗,落实教的过程。
师:高高的柳树,像绿色的玉石一样,用翠绿的新叶把自己装扮得美美的。猜猜对应哪一句诗?
师:千万条柔柔软软的枝条自然垂下,微风吹拂,纤细的柳条轻轻飘动,像极了绿色丝带。这又是哪一句诗?
后面略
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打乱顺序强化练习。
2.我来朗读、你来想象,体现学的过程。即教师朗读诗句,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然后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及至想到的和大家交流。
3.小组交流、描述画面,体现练习和互相学习的过程。这个活动和前面两个活动又共同保证了教学评一致性地指向和突破难点目标。
4.练习诵读,深化体验
5.想象画面,熟读成诵
这样的学习活动,既体现了教师教的得法,又能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保证学生全员参与学习,还通过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有了练习的机会,有了真实的互相学习的经历,促进了学生自我语言的建构和发展,使得后面的评价更有意义;这样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表达力,兼顾情感体验,突破了难点,落实了目标。
写到这里,恰好想起一早读到高子阳老师的文章说:我一直认为,没有写作的古诗词课,永远谈不上什么好课。这一条标准,我始终保留着,很难更改。而且有叶嘉莹先生的教例为证。那么不妨再加上一个拓展语词、改写诗句的活动。
想一想,二月的春风还能裁出什么?用上句式练习,我们也来写写诗:(二选一)
1.不知_____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不知_____谁____,_______似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