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爱情,你没有想象中那么爱Ta
在我重新思考关于爱情的定义时,我看到了自己曾经对爱情的判断误区。爱情,不应该是一种以情感需求为基础的关系。我们总说我们很爱一个人,但其实背后的意思是——“我需要他来满足我的心理匮乏,证明我的价值,排解我的孤独,释放我的恐惧;在这个人情冷漠的世界里,我需要一个可以拯救我的人,一个让我感觉自己存在的人。”
这种“需要”,其实不是爱情。你爱上的,是他能给你带来的“Benefit”(利益), 而不是他这个人本身。利益分很多种形式,精神和物质上的,如果换一个可以给你更多benefit的人,你也许可以很快的换掉对方。我们爱一个人的程度,其实取决于那个人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有多少。而两个人在一起,就是互相的交换情感利益,你满足我这个,我满足你那个,我们在一起很幸福,因为这是一场双赢的交易。
但是,欲望和需求这东西,只要你开始上瘾,就永远不会满足。所以爱情中的两个人,当有一方或双方都不愿意再满足对方的需求时,随之的问题也就产生了——矛盾爆发,争吵,分手。看似两个人是因为爱而挣扎,其实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没办法得到满足而焦虑难安。分手后的自愈阶段,其实和吸毒戒断是差不多的,你曾经对这个人上瘾,你曾经对那个benefit上瘾,现在这个瘾没法满足了,你感觉痛苦万分,但那不是爱。
真正的爱没有任何执着,没有纠缠,甚至没有占有,没有情绪。真正的爱是完全的接受他原本的样子,允许他做回自己,不强求他为你做出任何改变。
现在你可以想想,你对他/她的爱,是真的爱吗?如果不是,那你想要他/她满足你的,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想要收获一段真正的爱情,真心去爱一个人,首先,我们需要学会爱自己。先重新了解自己,你的情感需求是什么?你向别人索取的是什么?这些东西我们要先学会自给自足,然后再谈感情。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其实很难。因为大多数人已经忘了怎么去爱自己,怎么去满足自己。
这是因为“小我”的原始模式,我们只有通过外界、通过别人才能学习自己的人生课题。所以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通常是“从外到内”——通过外界对自己的反应,来认识自己,来决定自己的价值。就像年纪很小的孩子,孩子对父母和外界的信息,是没有一丝怀疑全盘吸收的。所以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学会精神上的独立,他还是会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会认为别人给自己的评价决定一切,被心爱的人否定了,抛弃了,就感觉生不如死,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这是精神和心理上都不够独立成熟的表现,现在社会中很多成年人都是“巨婴”,无论年龄多大,内心总是在期待着别人(父母投射)的能量投喂。
但生命的真相,其实是“从内到外,境由心生”——你的内在决定了你的外在实相。每个人生活中体验到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在的投射。顺序也是从内到外的,所有东西首先是在你内在存在,然后才会在外界显现。你内在相信的,就会成为你现实中的生活;你内在否定的或者没有意识到的,就不会出现在你的生活中。天堂地狱一念之间,你心里有天堂,生活里处处都有天堂;你心里不相信地狱的存在,那地狱永远不会出现在你的实相中。相信是最大的力量。
所以如果你内心认为自己不够优秀,那么你从从别人那里感受的,就是他们认为你不够优秀。如果你认为自己不值得爱,那么你感受到的,就是没有人真心待你。一切都是自己心境的显化。为什么人总是觉得苦,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而产生执念呢?因为寻找的方向反了。所有的资源都在自己内在,而不是在外面。你向外界,向别人索要价值感,是索要不来的。因为一切根源在于你,如果你内心认为自己没有价值,那外界怎么会有呢?如果你内心没有爱,你没有爱自己,那外界怎么会有呢?你内心认为自己不会有钱,那外界怎么会有呢?
想要让自己在生活中拥有什么,首先你要在内心相信你有。
想要让别人来爱你,首先你要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而如何肯定自己的价值,如何向内获得能量,相信自己爱自己,我认为这些是没有实际方法可循的。人只有自己经历了磨练,吃了够多的苦,才能获得心灵的觉醒,破除无明,这个是要自己悟出来的。所以吃苦是福,你在人生中吃的苦越多,越有机会获得心的觉醒。
以上为个人见解。他人的感悟、经验、理论,这些可以作为参考,但它只是“路和方向”,而不是你最终的目的地。所有东西还是要自己思考,自己体验,自己悟出来的才是自己的。别人告诉你这个瓜是甜的,但如果你自己不去吃,就永远不知道是哪种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