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科玉律》心理学原则4: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1
酝酿 过度学习,认知地图,危难,感觉剥夺
这一节中,选择几个与人们平时认知和学习有关的规律。有些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有些能帮我们克服不必要的畏难情绪。
1 过度学习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在首次学习一些内容,如记忆单词、阅读历史书籍之后,短时间内进行进行复习,能极为有效地克服遗忘现象。而如果长时间没有进行复习,再次学习时可能与重新学一遍无异,几乎已经全忘记了。按照常见的说法,比较合适的复习时间分别为半小时内、半天内、两天内、一周内与一个月内各一次,复习花费的时间也可以越来越少。
许多人将这种方法用于记忆英文单词,或许会比较有效。然而,这个记忆曲线的研究原本针对的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学习对象,因此会遗忘地特别快。至于那些让我们充分理解,记忆深刻的内容,完全不必要如此高频率地复习。而那些完全与我们生活和使用无关,纯纯死记硬背的内容,这四五遍的复习可能又完全不够。我们许多人记忆单词之后,并不会真的拿来使用,而是像记电话号码一样强行背诵。如果相信自己重复四五遍就可以记住乱码一样的几千组字母,那也不太现实。不过总体来说,对于能够理解的内容而言,用50%学习花费的时间用来复习,可以有比较好的结果。
2 认知地图效应。人们在某个领域学习的初期,两眼一抹黑,往往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做什么。但在逐渐熟悉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幅“内在地图”,也就是一幅“认知地图”,让我们产生一种统摄全局、胸有成竹的感觉。在去到陌生城市查阅地图时,这种感觉比较明显。一开始只能够按图索骥,看路标,算距离,而随着自己逐渐熟悉此地,心中就仿佛有了一幅地图。虽然这幅地图不一定是平面地、可画可视的,但当事人却明白这已经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了,成为了一种“活的知识”。
这种“活”与“地图”的概念很难具体地讲解,毕竟人与人的感受略有不同,不容易接受同样的比喻。但是我们都会知道死记硬背、初步理解与“活用能力”的差别。而这里的认知地图,强调的就是“活用能力”,到了这个阶段,学到的东西才成为了自己的,成为了自己能处理事情的工具,而非被迫跟随的法则。
3 感觉剥夺实验。在一项实验中,被实验者被尽可能地遮盖感官,带上眼罩、手套,处于绝对安静无味的房间,只允许最基本的吃喝拉撒,就是感觉剥夺实验。人们原本认为这会带来身心的放松和充足的休息时间,但实际情况却是,被试者通常在精神上就难以承受这种“无”的状态,相继放弃了高额奖金退出实验。
这对当代人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别说是感官全部被剥夺,即便是一天不带手机,很多人都有种“精神崩溃”的感觉。一些人为了提高专注力,会有“冥想”的习惯,其实也是一种主动的感觉剥夺。虽然参与者不会在物理上隔绝什么,但也会选择安静的环境,努力摒弃所有的内心想法和感受,这对初学者而言也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