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小食
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很喜欢看地名。从保山出来一路向西经过蒲缥、潞江坝、勐宛到姐告、姐相、姐勒……每一个独具特色的地名,似乎都在诉说着一段不平凡的过往,一路走来,也觉有趣。
有趣的地名,当然得再加上有趣的食物。保山的稀豆粉饵丝,锅巴是可以自己放的。小时候家里煮稀豆粉,总是要和哥哥姐姐抢锅巴,那时候一直坚定地觉得,稀豆粉的精华就是那一小片用锅铲铲起的锅巴,长大后很少再用柴火大锅煮稀豆粉,锅巴自然是越吃越少。
在保山的小店见到熬制粘稠的稀豆粉,老板很好脾气的和你说:“锅巴不够自己加嘎。”端着一碗撒了葱花、辣椒油和干腌菜的稀豆粉,再拌着烤至酥脆状的金黄锅巴,竟然忘记了稀豆粉下面还有腾冲饵丝,喝完了稀豆粉,独独留了饵丝在碗里空荡荡地鸣不平。
腾冲的乌梅是成串的,黑中透亮,吃多了会弄的满手都是紫红色,我兴高采烈地拉着啊林买乌梅,啊林只得一脸无奈的帮我提着乌梅被我拉上山。去到白羊寺,守寺的师傅和我说:我们吃的是葡萄,不是乌梅。我惊愕地看着这个“乌梅”一脸不可置疑。
她见我的惊讶状,便解释说寺里的后院也栽了很多这种树葡萄呢,这个不是乌梅,只是长得相像罢了。原来是一场乌梅的乌龙事件。末了,也不想再去追究“真假乌梅”之事,此时的寺院里已是极为安静,和啊林坐在长凳上,剥着师傅递过来的大橘子,不知不觉间已是晌午,怕讨饶人家悄悄收了东西便跟师傅告辞下山去。
下山时,捡了围院旁两片硕大的银杏叶让啊林拿着。走了一半佯装走不动,跳到啊林背上,啊林只得在大中午汗流浃背地背着我往回走,走了大概几百米便气喘吁吁说背不动了,我倦在啊林背上不下来。那时候,正午的暖阳当头晒着,没有一丝风,满眼望去皆是金黄的银杏叶,空荡荡的乡间小路上,是一步一步背着我往前走的啊林。明晃晃的阳光下,天蓝蓝,路旷旷,心晃晃。
行至勐宛啊林便迫不及待带我去找夜市,吃了手抓饭才想起还没吃烧烤,等路过夜市已经撑的吃不下烧烤,又不舍得错过边境的市场。勐宛也叫陇川,是傣语里太阳照耀的地方,我在勐宛没有见到太阳,却看见了幕色四合中的徐徐烟火。
陇川的夜市食物都喜用芭蕉叶细细拖着。入夜,傣族啊婆在路边烧着饵块,炉子旁烤着香草干巴,饵块烤好后裹着干巴和着酱汁一起吃。啊婆旁边是卖泡鸡爪、泡豆腐的小贩,豆腐是一片片卖的,鸡脚自也是一个个卖,尝了一下有点像烤生蚝的味道,鸡脚用厚厚的蒜泥包裹着,混合着小米辣的鲜香,一口下去香辣中伴着蒜香,一阵味蕾的强烈刺激后鸡脚的香味便盈了上来。
往前走是炒制的瓜籽,也称缅甸瓜籽,特点就是个大味香,卖法也是按杯算,一块钱一小杯,两块一大杯。刚嚼了两颗瓜子又看见本地橙子,忍不住吃了人家两瓣橙子,发现味道也很好,果肉饱满、果汁甘甜,又选了橙子,方才拿着大大小小的食物心满意足上了车。
在瑞丽见到了碗大般的牛油果,将牛油果榨成汁儿,一杯下肚足以饱腹。早餐店的早点搭配的是奶茶,呡上一口却发现与以往喝的奶茶口感完全不一样,透过玻璃杯用小勺将奶茶与杯底的炼乳匀匀拌开,浓浓的茶香便扑鼻而来,喝着奶茶,不知不觉间一大碗饵丝也早已见底。
走前,依依不舍逛了菜市场,啊林说在瑞丽菜市场被称为“大街子”,我好奇想去逛逛这个边境的大街子,进了菜市场就不由自主跟着人群汇入了早市。市场的很多菜是没有见过的,觉得很是新奇,好奇的问老板这个叫什么?那个是什么?有些菜记住了名字,有些菜是说了也记不住的,因为面对种类繁多又没见过的蔬果,早已挑花了眼睛,只记得番茄是本地小番茄,盐须是缅甸盐须,苦青菜的个头是要用两只手才能抱起的,八角、秋葵、石斛都是新鲜的,芭蕉花是可以吃的,腌菜膏是用萝卜叶在茶树上晾干后,捆成小捆出售的,出门时遇见景颇族啊婆在市场门口卖缅甸手工流苏,恍了下神没买成,现在想来也觉可惜。
走时,带了菜市场买的牛油果,啊林送我去机场,一番依依惜别回了住处,榨了牛油果汁,却怎么都和瑞丽的味道不太一样。问啊林,他说是少了和你一起喝牛油果汁的人,原来陪我喝牛油果汁的人正与我一起看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