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7】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简·爱》(上)
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137天。
今天分享《简·爱》,记得小时候送好朋友礼物时,我总喜欢送这本书。
《简·爱》是一本世界级的经典,它几乎出现在各大读书榜单上,更是“女性必读书目”。提起本书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就不得不提起她的两个妹妹艾米莉和安妮。
作为世界文坛上赫赫有名的勃朗特三姐妹,她们写出的《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丝·格雷》跻身世界名著系列,影响世界文学近两百年。十九世纪初,勃朗特姐妹相继出生在英国北部的约克郡桑顿村,后来又举家搬到了豪渥斯,那里居处偏僻,小勃朗特们几乎不与外人接触,更没有正常的社交活动。她们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系统的教育,只能在家里玩一玩智力游戏,自编自演一些异想天开的故事。
可即便如此,在她们五岁的时候,不幸第一次降临在了她们头上。她们的母亲因为癌症离她们而去。年幼的她们只能和父亲相依为命。
庆幸的是,尽管生活过得很艰苦,但父亲作为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高材生,学识渊博。常常教她们读书,指导她们看报,还给她们讲故事。这是母亲去世之后,孩子们所能得到的唯一乐趣。同时,这也给她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让她们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正是因为父亲的影响,夏洛蒂从小就爱读书。她把读书当成了人生的必修课。即使出门散步,她也常常手不释卷或者自言自语地吟诵,或者大声朗读。她和妹妹们还经常利用晚上的空闲积极写作,作为对一天辛劳工作的解脱。
成年后的三姐妹相继成为了家庭教师。在当时,家庭教师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职业,比保姆好不了多少。屈辱的生活激起了她们强烈的愤怒之情。最后,她们选择放弃这个职业,回到了家乡,在姨妈的资助下,三姐妹到了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学习了法语,并回到家乡开了一所学校,可是学校位置偏远,没有几个人来报名,三姐妹开办学校的想法从此破灭了。
1845年的秋季,在一天,夏洛蒂偶然间读到了妹妹艾米莉写了一些诗。突然间,她想到三姐妹可以出一本合集,于是她们利用姨妈留下的少量遗产,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柯勒 埃利斯和阿克顿·贝尔的诗》。尽管她们的诗写得很美,却没有多少人注意,出版后只卖掉了两本。
面对这无情的结果,三姐妹并没有气馁,反而越挫越勇。不久,两个妹妹的《呼啸山庄》《艾格尼丝·格雷》被出版商相继接受,而夏洛蒂的《教师》这本书却落选了。这对夏洛蒂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她没有退缩,反而憋着一股劲又开始创作。她创作出来的新的一本书,就是我们今天分享的《简·爱》。
《简·爱》里面的人物和情节,大多是她在生活当中经历过或者非常熟悉的,所以写作进度非常快,不到一年写出来了。稿子写成了之后,出版商大为惊喜,通宵审阅,最终认定这是一部杰作,决定马上出版。
就这样两个月后,《简·爱》就问世了。而她两个妹妹的作品还在印刷当中。不久,三姐妹的作品全部问世,大家大为震惊。三姐妹的三部长篇小说都非常出色,尤其是夏洛蒂的《简·爱》更是引起了轰动。三姐妹的著作最终都成为了十九世纪文学的经典之作。而她们也是后世轰轰烈烈的“女性写作运动”的鼻祖。
许多人都知道《简·爱》是一部经典,可它为什么能跨越一百多年,至今仍不过时。是因为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吗?世界上写爱情小说有这么多,为什么只有《简·爱》能成为女性必读书目呢?
其实,结合作品和当时的社会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简·爱》更像是一部新女性的成长历程。书里面简·爱的形象和她的经历,都告诉了当时的女性一个道理。迟早有一天,女性会和男性一样和谐平等地生活和成长。
简·爱从小就近乎“疯狂”地追求平等,面对表哥不断地虐待和羞辱,简·爱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击。她认为有些人给我不公平的惩罚,那我就不能不反抗,这是很自然的事。
为了维护尊严,她当面怒斥表哥,像个杀人犯,像个管奴隶的监工头,像罗马皇帝。对于长辈,简·爱更是无所畏惧。她指责舅妈说,“在天堂的舅舅会看到你的所作所为,并且对你所想的事情也清清楚楚。同样,我的父母也会明明白白地知道你所做的一切。他们已经知道你把我关了一天,并且在心里诅咒我快点死掉”。
如果说,这只是简·爱在不堪忍受暴力的情况下,发出的呐喊。那么进入慈善学校后的简·爱,她的思想更成熟。她面对恶劣和不公命运的反抗也更加鲜明。看着被老师惩罚逆来顺受的海伦,简·爱告诉她,我要是换了你,我就讨厌她,我就向她反抗。她要是用教鞭打我,我就把教鞭从她手里夺过来,当着她的面把它折断。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时,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叫她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
夏洛蒂的这种描写无疑是大胆出格的。在当时传统的英国小说里面,女性的形象一般都被塑造得美丽、温柔、善良,而夏洛蒂笔下的简·爱,相貌平平,童年生活里也满是心酸和困苦。但偏偏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没有顺杆爬,成为那个时代渴望的,或者说是人们既定观念下的女性。
她不甘于听从命运的安排,也不愿意对生活的不公妥协。简·爱和当时传统小说里女性形象的反差,其实和作者的自身经历,还有社会都有着巨大的关系。作者夏洛蒂出生在一个极为清贫的乡村牧师家庭。母亲去世后,被送到了一个偏僻闭塞,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的慈善机构寄养。
她的童年在疾苦中度过,这给夏洛蒂的心灵留下了永生难忘的伤痕。她骨子里的“叛逆”思想让她开始对世俗的礼节充满了敌意。而在当时,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的英国,伦理道德和社会等级观念极为严格。女性的社会地位很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逐步取代了封建社会,欧洲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种阶级矛盾让底层的劳苦大众没有自己的发言权。这时候的夏洛蒂在种种磨难的拷问下,开始向传统世俗发出了挑战。她创造了一个个性化的女性主义主人公,反映了了维多利亚时代男性主义社会里,女性的处境、斗争和追求。
而这种思想在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桑菲尔德庄园,当简·爱和罗切斯特坠入爱河,准备结婚时,却发现罗切斯特已经有了一个发疯的妻子。当罗切斯特执意要把简·爱带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时候简·爱断然否决。
“我不会丧失自己的人格和做人的尊严,去做你那无名无份的妻子”。她不断地告诫自己说,“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的守住这个立场”。
所以最后她做出了离开罗切斯特,这一痛苦而又坚决的抉择。不过简·爱的离开不是逃避现实,更是在更高层次上的选择,是争取一个女性真正爱情和独立人格的表现,同时她迈出的这一小步,也是当时社会迈出的一大步。
这也是为什么《简·爱》一经出版,就能够引起轰动的原因。尽管在当时,女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仍然较低,但是女性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争取男女平等的权利,简·爱一时间也代表了所有试图追求,女性的自由、平等、尊严的形象,而这种打破时代烙印的女权思想,最终成就了一本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世界闻名的文学巨著。
有人想,我已经知道这本书为什么经典,也知道《简·爱》是一本女性宣言,可孩子还小,除了上面这些,还有什么可以让孩子学习借鉴的呢?
其实这本书除了传达了女性独立的精神,也给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家庭教育方式。俗话说,人是观念的囚徒。我们很多时候很容易被自己的既定观念影响。
《简·爱》里面的投资人,第一次见到简·爱就因为她寄养在舅妈家,而舅妈又说了她很多坏话,就自然而然地认为,简·爱是一个爱撒谎的坏小孩,不懂得知恩图报,所以他在学校再一次看见简·爱时,就毫不客气地当众羞辱她,在他看来自己的行为不过是在,行使一个学校最高决策者的责任。他有义务让大家知道简·爱究竟是怎样的小孩,而学校里的大部分人也因为投资人对简·爱的诬蔑,而对简·爱另眼相看。
在他们看来,权威的话总是可信的,但其实,人的观念是在成长的过程里,通过身边的人和经历的事慢慢影响而成。从小被人灌输观念,说多了自然会信以为真。就像我们从小听孔融让梨的故事。吃个水果,自然会考虑给别人大的,怕自己拿了大的会被说自私。从小挨打的孩子,长大了教育自己的孩子很容易动手,却忽略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
家长从小教育孩子要听老师校长以及一切权威者的话,那么孩子们便会对他们的话,不假思索地接受、相信。这也就告诉我们引导的重要性,大朋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里,要适当地、适时地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辨别收到的信息,不以貌取人,不信谣不传谣。去尊重、理解和接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想法。
这个世界有太多与我们各个方面不同,甚至是格格不入的人,我们要试着以豁达和宽厚的心扉去面对他们。正如《杀死一只知更鸟》里面,父亲对斯库特的教导,“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从他的角度去看问题,除非你钻进他的皮肤里,像他一样走来走去”。
而当孩子们长大,来到学校,也有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被身边的同学所误解,这时你就可以把海伦对简·爱说的话重复给他听。“在这个学校里,只有八十个人听到了你是说谎者的言论,然而,世界上的人又何止这八十个,是千千万万呢”。
大朋友可以告诉孩子,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看法,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心境。就像海伦说的,世上有千千万万的人,一部分人的否定和误解,并不能影响我们的人生。反过来,用谅解、宽恕的心理待人,就会觉得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春意盎然,到处充满了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