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人顶3个人是怎么做到的

2020-11-21  本文已影响0人  Richwisely

你以为和你通话的是一位声音沉稳而有磁性的男性理财专家,但实际上电话线那边是一位女士,而且她还在同时和另外两位客户通话,偶尔还和边上的同事闲聊几句,这是怎么做到的?

大屏幕上投的是一个欧美地区的呼叫中心现场,一排女士带着耳麦,对着电脑,而最前面的那位女士正对着镜头转过头来,似乎在和同事说话。

当我听到我的同事的开场白时,我的预判是:欧美地区人员工资高,所以不得不把大量的呼叫中心外包到低工资的地区,比如印度。但对于理财这种事情,客户听到印度腔英语很可能产生不信任感,所以还得用当地人。

为了解决投入产出比问题,只能把1个人当3个人使。当然,这个人的素质要高,能一脑多用,而且这个活很累,估计得拿到普通呼叫中心人员的1.5~2倍工资,这就符合了我之前在阿里巴巴学到的思维模型:1个人干3份儿活,拿2份工资。

但随着演讲者的讲解,我记录到了不同的逻辑:这些女士也就只是普通的呼叫中心客服,拿着普通的工资,但她们上岗1个月就能应对自如。

怎么可能?我的脑中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即便是我,同时和3个人对话,估计坚持不了几分钟就会疯掉。

再听下去,我明白了,原来她们只是听客户说话,抓住关键词,然后在电脑上选取事先录好的对应话术的男声发出去,这样客户以为是和一位男性理财专家(也许大众在理财方面还是更信任男性吧)说话。

要点是:这些客服戴的耳麦是特制的,左耳听一个客户,右耳听另一个客户,面前的小音箱还放着第3个客户的声音。由于大部分客户的问题都是有模式的,所以只要抓住几个关键字就可以明白客户的问题,就能选对合适的录音。

这个商业模式给我的启发是:对于只需要少量注意力的模式化操作(有点像老司机开车),人完全是可以一心多用的。

由此我提炼出一种思维模型:时间容器模型,就是可以把需要不同关注度的行为占用的时间作为容器,拿来复用,做不同用脑等级的事情。比如坐飞机、火车时可以写作,坐公交或跑步机上可以看视频,做饭、开车时可以听书。

最后,我计划在我的时间管理软件中对于用户录入的不同行为根据关键词做智能判断,将一些常用行为自动匹配进行时间复用,帮助用户节省时间。

总结一下:

听别人有质量的演讲,最好用五星笔记法:

1.      预测核心内容

2.      记录讲解逻辑

3.      记下疑问、启发

4.      提炼思维模型

5.      变成具体行动

这样,我们就能把工作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学以致用的显性思维模型,让我们快速进步。

关注我,每天获得一个干货知识。

转发它,让更多人受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