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05 迪士尼的策略《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2018-4-9
创造05 | 迪士尼的策略
转述师:宝木
武志红
我们这一周的主题是“臣服的动力”,今天是第一讲“迪士尼的策略”。
先要说明一下,今天的内容主要是我在美国培训师罗伯特·迪尔茨 “天才的策略” 课程上学习到的,并加入了我自己的一些理解。
关于罗伯特·迪尔茨我们在之前的内容中讲到过,他是国际级的NLP大师,NLP是神经语言程序学的缩写,简单来说就是关于人类行为与沟通程序的一套详细可行的模式,虽然它本身不是一套心理治疗法,但常常被用来了解人类的经验和行为。
将创作过程切割
迪尔茨分析了很多天才,认为他们的创造力是有迹可循的,那就是他们的工作模式。迪尔茨认为迪士尼的创始人华特·迪士尼,他的策略是“将创作过程切割”,给每个关键部分一个单独的空间。
好,我来为你具体讲讲,迪士尼将他和迪士尼团队的创作过程分割成了三个阶段:梦想家、现实主义者和批评家。在梦想家阶段,大家天马行空地启动想象力,并且不必考虑能否实现的问题,也不允许有批评;到了现实主义者阶段,才开始考虑如何实现的问题,同样也不允许批评;直到批评家阶段,才开始有批评。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思维过程都包含着这三个部分,只是普通人这三个部分常常是混在一起的,这导致每一个部分都没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例如当你展望一个梦想时,你现实主义者的部分同时会担心,这能实现吗?甚至干脆就调动批评者的部分说,你根本实现不了你的梦想。
同样的,你也很难做一个尽兴的批评家,因为这时你的梦想家角色可能会跳出来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做,你这个没有想象力的家伙,你知不知道你在给我泼冷水;而现实主义者的角色也可能会跳出来说,你除了批评还会做什么,你知不知道我有多辛苦等等。
这三个角色混在一起,一个人的思考就会变得混乱,一个团队的集体思考也会混乱,而将这三个部分切割开,给每个部分单独的空间,这种混乱就会大为改观,并且在每个单独的空间内,这个空间所负责的那一部分就会充分展开。
现实中,迪士尼公司也是这样工作的,专门设置有一个“梦想屋”,在这个房间里工作人员可以尽情想象,而不允许有任何批评。
“迪士尼的策略”练习
迪尔茨把迪士尼的这个策略进一步细化,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操作性的工作方式,也非常简单。
这里要介绍一下迪尔茨的基本工作方式。作为培训师,他在做培训时的技术可以说是把我们内心抽象的东西,投射到空间中,然后在这个空间探索内心,并得以改变。这里说的空间,就是实实在在的物理空间。
他的工作中,常用纸巾来标记空间的名称,之所以用纸巾,是因为纸巾到处都有,很好找。例如,我们上课时,在“迪士尼的策略”这个练习中,如果有一个人要接受他训练时,他会选一块空旷的空间,然后拿四张纸巾,放在地上,并且纸巾之间都有大约一步远的距离。
第一张纸巾放在学员一开始站的位置上,这叫“后设位置”,而在对面一步远的距离上,左中右分别放一张纸巾,代表着“梦想家”、“现实主义者”和“批评家”。
接下来的操作步骤是这样:
1. 在后设位置,让学员闭上眼睛,感受身体,然后张开双臂说,我是敞开、专注和放松的;
2. 问学员,你这个练习具体想处理什么梦想或计划;
3. 进入梦想家的位置,让学员充分表达他的梦想,并询问他有什么体验;然后,回到后设位置,澄清一些问题;
4. 进入现实主义者的位置,让学员制定实现梦想的计划;和刚才一样,再回到后设位置,澄清一些问题;
5. 进入批评家的位置,让学员从多方面去发现梦想和计划的不足;然后还是一样,回到后设位置,澄清一些问题;
6. 让学员绕着“梦想家”、“现实主义者”、“批评家”和“后设位置”这个圆圈多走几圈,看看还会有什么感受和体验自动浮现出来。
我是在2008年参加这个课程,当时我通过写心理专栏和出书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然后各种资源开始涌来,很多人想和我有各种合作,而我对于自己未来该是什么角色,也有了一些复杂的思考。在这个练习中,我找了广州一位资深的培训师做我的拍档,结果受益很大。
在练习中,我检验的是自己关于心理学的一个梦想,最终我放下了疑虑,因为通过练习我相信,只要我能全然投入到这个梦想中,我的一切疑虑,主要是来自于头脑自我的恐惧,都会自然化解。我深深体验到当这个梦想彻底成为是自己灵魂深处的呼唤时,现实层面的疑虑都将不存在。
这并不是说我不需要任何现实层面的考虑,而是说我越全然地投入到这个梦想中,把这件事做得越专业,现实层面会收获越多。但这些收获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副产品,而如果我试图把它们变成主要目标,而不再是副产品,我会感觉我通向更大存在的通道就会被卡住。
我越是在现实层面挣扎,被卡住得就越严重。同时,我的天分也会发挥得越困难,这进一步会令我在现实层面更加挣扎,最终发展成一个恶性循环。
对我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练习,它让我彻底安下心来,继续听从我内心的声音,从事心理学和写作的工作,而不必太去考虑那些现实的东西。现在十年过去了,回头一看,事实也的确如此,我投入到自己的梦想中,而现实层面的东西,例如金钱和名利,都像副产品一样自动涌来。
在迪尔茨这一周的培训课程中,每个练习我们都需要找到一个拍档,轮流做培训师和被培训者。通过这些练习我发现,当我们的人生目标主要是自我1层面的需要时,这种挣扎和焦虑都会产生,而且还非常普遍。坦白说,这一周的时间内,我都没有发现一个拍档,他的梦想是真发自他内心深处的呼唤的,有人直接想要金钱和名誉,有人则是绕了个弯子,表面上是想做慈善和奉献,可练习中却发现背后都是一个孩子,在渴求得到父母的认可。
这种对具体某个人或某些人的认可的渴望感,限制了他们,像是一个牢笼,就像我们在《创造03 | 爱因斯坦的策略》这篇内容中引用的爱因斯坦的名言:将我们的欲求和情感限制在少数和我们亲近的人当中。
我去湖畔大学讲课时,也作为学员听了几位老师讲课,老师们大多是阿里巴巴集团的高层领导者,他们都非常强调使命。结合今天的主题,也许可以说最重要的一环还是梦想家这一角色。如果我们的梦想真正能与更大的存在相连,那时便会产生匪夷所思的动力。所谓创造力,也会因此而生。
现在十年过去了,我对于迪士尼的策略有了新的认识。前几天在我的得到小组谈到迪士尼的策略的时候,我认识到关键还不是迪尔茨的这种分割,而是这种做法把批评者的声音给分隔开了,特别是在梦想的环节上,批评者这个声音退位了,这样一来梦想才会得到充分允许。
我也想到在迪尔茨课上我的那些搭档,他们多数还在渴求着父母的认可。原因或许是他们的父母太喜欢使用批评了,这导致他们丧失了让自己的梦想展开的空间。父母批评的声音,就像一把把利刃一样,将他们的梦想切得七零八落。
在这种情形下,父母就很难被孩子感知为可以充分依恋的“你”,孩子不得已要打造一堵墙,把自己和最原初的外部空间,也就是父母的空间,给切割开;后来,到了更大的外部空间,也一样抱着这种态度。
至于我自己,之所以有些创造力,首先是因为幸运,我没有挨过父母哪怕一次打骂,而父母也从不要求我听话,虽然他们夸我时会用听话这个词,可那只是一种习惯用语而已。
我上周和今天介绍的迪尔茨的两个练习,是非常棒的练习,如果你是一名培训师,或者是老师之类的角色,你可以试试去做这两个练习。
我们也可以掌握其中的精髓,今天的精髓就是如果在梦想的阶段,把批评的声音彻底拿开,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迪士尼公司有一个“梦想室”,这个办法你是否也可以借鉴呢?例如,给自己一个“梦想日”,在梦想日里,你不允许任何批评,就是天马行空地去放纵你的梦想。
今日得到
迪尔茨认为迪士尼的创始人华特·迪士尼的策略是“将创作过程切割”,分割成梦想家、现实主义者和批评家三个阶段,给每个关键部分一个单独的空间。
全然地投入到自己的梦想中,现实层面的收获如钱权名利,都会像副产品一样自然而然涌来。而如果试图把它们变成主要目标,会感觉通向更大存在的通道被卡住了。
最重要的一环是“梦想家”这一角色。如果我们的梦想真正能与更大的存在相连,便会产生匪夷所思的动力,创造力也因此而生。精髓就是在梦想的阶段,把批评的声音彻底拿开。
划重点
迪士尼创始人华特·迪士尼的策略是“将创作过程切割”,分割成了“梦想家”、“现实主义者”和“批评家”三个阶段,并给每个关键部分一个单独的空间。如果梦想真正能与更大的存在相连,那时便会产生匪夷所思的动力,所谓创造力也会因此而生。
推荐阅读:
创造03 | 爱因斯坦的策略
创造04 | 最朴素的创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