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乡土故事

记忆中的回娘家

2018-02-16  本文已影响0人  蛮子123123
记忆中的回娘家

文/蛮子

01

女儿去年出嫁,今年初三要与女婿一起回娘家。

其实,回娘家是于女儿说的,对女婿那边来讲,也叫”走初三“。

现在移风易俗了,女儿女婿初三来,我已在饭店订了桌饭。

但在我记忆中,“走初三”可是件重要、喜庆而繁琐的事情。

02

凡是当年娶新媳妇的农家,从进入腊月就开始张罗“走初三”的事了。

先是提前打招呼,预借自行车和新一点的食盒。

食盒好借。但上世纪七十年代,家里有自行车的还不多。

做父母的,先是盘算着谁家有,谁家的新,谁家的能借出来,早早就上门借。

“娃初三要去丈人家,你叔凑个趣,自行车让娃用用?”

“没事,给娃骑,初三早上来取。”

大凡遇到这种情况,乡里乡亲的都会欣然出借,宁愿自己走路跑亲戚。

最怕一个巷子里同时有几个“走初三”的,开口迟了,还要去远处借。偶尔也听说还有合用一辆车子的。

那个年月,日子再清苦,都想在别人那里撑起面子。

03

晋南虽然是产粮地区,我们家乡这块儿,人多地少,粮食还是不够吃。

有走初三的,家里早早准备了百十斤麦子,专门拿去磨面。告诉师傅,家里有喜事,要抽出头茬面。

师傅心领神会。

腊月二十六七,家里就开始忙活儿。

同村的能工巧妇请上四五个。大家围坐在炕席上,面案放在中间。

有和面的,有捏花的,有油炸的,有蒸锅的,一片忙活,一片笑声。

条件不同,规模有别。一般要准备两大食盒。

一个盛馄饨馍,各种花馍,形态各异,五颜六色,栩栩如生。

另一个盛油食,大麻花,油炸散子,油炸果子,油炸花叶,不一而足。

两个食盒上还要散放着枣、花生、糖块、柿饼、核桃等,看起来很丰盛,很美观。

苟且的生活中,我们尽量寻找诗和远方。

04

初三一早,一家人忙乎着把食盒绑在自行车一侧。女婿骑着车,媳妇坐在后座。

丈人家的巷子里,围了好多人。好事者,要看看新女婿,要看看带来的馍与食品。

丈人蹲在炕头,炕的一边铺着褥子。女婿坐在褥子上。

吃饭的小桌也摆放在炕中间,丈母娘与帮忙的邻居一起盛饭。

招待原有的亲戚吃饺子,招待新女婿是臊子面。这是早饭,桌中间有三四个小菜,以吃面为主。

其实来的时候,在自家已吃过早饭,这是程序。

饭后,丈母娘安排儿子端着食盒,领着新女婿与女儿,去本宗族各家登门认亲。

每到一户,先介绍称呼,然后向祖宗与长辈一一磕头。

食盒里的物品每家要留一些。辈分高的,留个花馍;辈分低些的,或关系远些的留一根麻花;还有平辈的,留一两个花生或干枣。

宗族大小不同,去的户数不同,多者,跑一二十家,绕半个村庄。

哪怕一个花生一颗枣,那是我的情意。

05

转一圈回来,就是午饭时分了。丈母娘把七碟八碗赶紧摆上桌。

老丈人好像一上午都没动地方,还在炕头蹲着。围绕饭桌依次坐着的是女婿、其他亲戚、女儿,站着张罗的总是丈母娘。

大家刚动了筷子,二婶就来了,叫女婿去她家吃饭。

这可不是客气,不请你不对,请你不去,也会认为你看不起。因此,丈母娘就说,你们去吧,你二婶有心,哪怕少吃点!

在二婶家,三叔又叫;

还没开始,堂嫂子也叫……

就这样,哪怕每家动一筷子,上午转过的每个家户,都要去露个面。

每一家都是卯足了劲,红烧肉、麻肉、酥肉、小炒、豆芽、鸡丝粉条等等,穷其所有,唯恐笑看。总是新女婿动上一筷子,离开了,才允许其他亲友上桌。

转都转累了,更别谈吃好吃饱。

每家多少孩子该给压岁钱,丈母娘早就心里有数了。

女婿把带来的新钞票交给丈母娘,丈母娘按每户孩子数以及关系远近程度分配好,一户户亲自送去。

下午四时许,丈母娘又开始熬米汤,做小菜。

女儿女婿要回去了。按风俗,得吃下午饭。

不管需不需要,四个小菜一盘馍,每人一碗米汤。

我没有多少,但我把心都掏出来给你。

你虽然不用,但这“套路式”的仪式感,彰显的是浓浓的亲情。

06

女婿拖着女儿,疲惫地回到家里。

婆婆又成了主角。

食盒里能切割的东西分成若干份。

用过自行车的,给一个大麻花;

帮助捏馍炸锅的,每人一把油散子;

近门邻居、本家父老,每家多少打散点东西。

农家人生活拮据,但憨厚、质朴。每件事情都处理得很周全。

07

走初三,虽然就是个走亲戚。但对于一个普通农家而言,已然超越了走亲戚的含义。

走初三,更像是一项家庭的外事活动。

每个家庭都精心的准备与接待,向外人展示自己的家底、人品与情怀!

记忆中的回娘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