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读好书更燃的是读爽书
古代,书简难传,读书是少部分人的特权,甚至是大部分人终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所以才有了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美传。
如今,书籍作为智慧的载体,每隔一段时间就呈指数级增长,智慧似乎变得泛滥并廉价起来。
在触手可及的知识海洋里,人们渐渐变得不知所措,在性价比如此高的书本里,竟无法如获至宝般认真汲取营养。
其实,绝大部分人,是对书籍没有什么兴趣的,这也就不在我们本文所述范围内。另一部分人,在意识到书籍的重要性后,却又未能使读过的书,花费的时间真真正正产生价值。也就出现了“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感慨,对读书产生懵懂的怀疑。
可见,读书并不是一件易事,好书在手也不过是“读过”,脑袋里面麻醉告诉自己“我读过了”,产生效用几乎为零,久而久之,读书这件事究竟也就成了忍耐。
读书好,读书难,这个摆在大家面前的矛盾,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解决呢?
今天,我想打通大家一些底层逻辑上的谬误,使大家从读书中获得效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让读书成为一件“爽”的事情,获得持续欲罢不能的状态。
首先,明确读书是为了什么?
简言之,就是要找到价值感。
追求价值感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主动找到知识和我们的联系,使我们对下一步要做的事情有一些更紧密的联系,会促进我们的探索学习欲望。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成立互帮互助小组,在社交的力量下相互赋能,让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来回传染,形成正向反馈。学完以后,可以采取主动的方式,进行小测验或者自我解读。亦可采取复述的方式,让知识再次生成,则记住这个指令的可能性就更高,达到强化学习效果的目的。
对于下步做毛选分享来说,我得强化“智慧”和“毛选”之间的现实关系,通过毛选不断开阔内心,增加自己的内涵积淀。有机会去网上结识一些毛选研究方面的大家,在这种交互中不断升华自己,获得能量反馈。适时提出一些问题,看看围绕这些问题,我自己能否解决了,用这样的方式来迫使自己增加对毛选的复述机会,促进自己的理解。
其次,设立目标。
学习是一项知识管理的活动,其中包含设定目标、制订计划、掌握技巧和技能等。确定时间节点,规划具体的实现策略,是保证任何一件事情有效推进的方式,否则很容易陷入长期停顿的滞怠期。设定非常清晰明确的有些许挑战的目标,否则容易没有了考核的压力而使效果大打折扣。
于我而言,在毛选的积累和解构上,我应该要有一些切实可行的阶段计划,提出可衡量的指标。具体的几个问题是什么,把问题列出来,把目标导向摆出来,明确我要通过阅读毛选,提取出在分享中要用到的关键信息,并定期回头看看,检测效果。
第三,提升知识与技能。
结合所学和自己提的问题,我的回答到位了吗?还需要一些什么信息。不管结果是好与差,向前看,注重把拥有的粗浅的东西放出去,尽早获得高级的学习反馈,记录自己哪些地方对了,哪些地方错了,通过学习日记来反思自己的整个学习活动,并进行修改。
第四,付诸实践。
你要学习什么,那就去展示,去实践中摔打。比如,我现在想通过分享一些理念影响他人,我就会不断学习,并尝试通过一些输出来实践一下,记录相应的数据和反馈,看看自己能否真正做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人。
我要通过分析“毛选”来教会大家总结,我就得从有一点点感悟的当下我要通过分析“毛选”来教会大家总结,我就得从有一点点感悟的当下开始,不断榨干自己,有多少就输出多少,在一个正能量场里进行迭代循环,保护好自己的信心,也升华好自己的能力境界。
第五,融会贯通。
“假设、检验、重复”,强化多方位理解,将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把“毛选”梳理成一张知识地图,思量在其他情况下事态的发展过程,提出一些质疑,这样,我才能对当时的情况进行一个多方位的盘点,在这种质疑又重新认定的过程中,不断使学到的知识叠加到一起。
第六,反思与回顾。
我以为已经理解了,是真的理解吗?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是真的解释得清楚了吗?
大家还会有什么疑惑呢?你自己还有哪里不懂呢?
学到这个阶段,的思维有哪些变化?这些内容是如何组合到一起的?我学的是什么?下一步应该学习什么内容?
在反思中,用问题来衡量自己的成果,必将出现可以更近一步的地方。
通过这几种方式,我想,每个人都能从“读好书”的粗浅层次中,升华到“读爽书”的境界!
日拱一卒,使命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