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釆

2020-03-29  本文已影响0人  Nietw

作者:傅佩荣

尼采在二十五岁的年纪,就当上巴塞尔大学的古典文献学教授,地位可说是相当崇高。但是,他本身毕竟有强烈的哲学倾向,以致在文献学方面的解释被人批评为太过于离谱,也就是说,他没有根据文献资料来作解释,这是因为他有哲学的创见,很难受到限制,有如天马行空,不受羁勒。

他的第一本著作是《从音乐精神诞生的悲剧》,关于希腊悲剧,他研究的心得,是发现希腊人在看到生命充满可怕的结果,且人生有很多无法理解的部分时,是不是因此就悲观,逃避呢?

希腊人和古代其他民族一样,看到生命有许多不合理的,恐怖的部分,这时怎么办呢?他们使用艺术来加以转化,或是加上一个面纱,让这个世界变得可以忍受。尼采认为希腊人是以这种方式,也就是把生命的可怕一面转化为美感,这样做是需要靠艺术的。所以,希腊的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都非常发达。

影响希腊悲剧的两个重要因素是“狄奥尼索斯”(Dionysus)与“阿波罗”(Apollo)。我们平常读希腊神话的时候都会看到这两者。比如,狄奥尼索斯代表酒神,阿波罗代表太阳神,两者的区分相当明确。酒神又代表什么?我们喝酒之后,自然就会唱歌,跳舞,喝到最后忘了自己是谁,从个体融入群体。所以,喝酒可使一个人的非理性部分展现出来,使个人的自我意识降到最低。那么,阿波罗太阳神代表什么?太阳代表光明。有了光明之后一切都有秩序,要讲理性,都有限制,因此个人的个体性就相当清楚了。太阳神重视形式和秩序,酒神则重视生命力。生命力是不受限制的,不能用形式来约束的。这两种精神,在希腊时代同时存在,尤其在苏格拉底以前,是同时发展的,这也造成希腊人种高度的平衡:一边是生命力的奔放,一边是追求形式与秩序,稳定。这二者配合在一起,使得希腊人的生命充满张力与动力。

但是从苏格拉底以后,特别重视理性,使得希腊人的生命力萎缩。所以,尼采早期很讨厌苏格拉底。后来,尼采受到科学的影响,认为苏格拉底所讲的理性也没什么不对。为什么?因为没有理性,形式的话,根本就不能建立知识。知识是客观,冷静的,如果像生命力那么热情,奔放,没有任何形式加以规范,约束,那么生命力将往哪里发泄,恐怕也是很大的问题。

所以,尼采对希腊悲剧的研究,目的在于强调,要对生命说“是”,不要对生命说“不”。这一点用中文来讲,就显得比较笨拙。意思是说:我们不要否定生命,而要肯定生命,不要否定生命里面各种自然的倾向,冲动,欲望,情感。譬如,社会生活要求我们学习礼仪,见人的时候要鞠躬儿度,要说什么客气的话,对什么人要用什么字眼……这样一来,人们真正的情感及生命力,都表现不出来了。这叫做对生命说“不”,好像一天到晚反省自己是不是有罪,是不是有错,如此难免显得郁郁寡欢。生命应该是快乐的,奔放的。对生命说“是”,代表什么呢?就是说与生俱有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天赋的一切能力都应该表现出来。

尼采希望走的是第二条路,即使这个世界有很多可怕的,黑暗的一面,我们都可以通过艺术加以点化,给它蒙上面纱,然后照样过得快乐。这是他早期受到希腊悲剧影响所显示的基本取向。

接者,我们再看达尔文(Darwin,1809-1882)与叔本华(Arthur Scho- penhauer,1788一1860)对尼采的影响。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提出演化论(Evolutionism)的假设。达尔文的思想在当时已经开始流行了,流行之后,很多人思考问题时,不再从过去那种固定的观念来思考,而从生命是不断演化的观念来思考,尤其对于人的生命,要特别注意它与物质是有差别的。进化论或演化论,我们的翻译是通用的,原则是什么?它的基本立场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宇宙方物都在竞争,只有最适合,最优秀的才能生存。尼采受此影响,认为进步很重要,但是他认为达尔文说错了:他认为“物竞天择,劣者生存”。为什么最差劲的可以生存呢?因为最差劲的会团结在-起,也就是弱者会团结在一起,共同对付强者,最后合作把强者消灭。强者固然是强者,但是因为人数少,很孤独,以致和多数的弱者相比较,强者反而变成弱者。这就是说,各方面都很强,能力很强,理智也很强的人当然很少,然后大多数的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利益,就会联合起来对付强者,结果强者反而变成弱者,甚至被淘汰了。因此,保存下来的都是比较差的品种。尼采虽受达尔文影响,但他整个思想的发展是要强调一种生命力,就是生命是要求进步的。但进步又有种种困难,怎么办呢?所以他后来提出“超人”(übermensch)的思想。“超人”就是过去从低等生物变成人之后,人的下一步就是要变成“超人”。其中观点稍后我们会加以说明。那么,叔本华呢?叔本华的哲学曾受到东方影响,他的基本观念是把生命当作“追求生存的意志”(the will to live)。所有存在之物,皆是追求生存的意志,“意志”就是叔本华析学的核心观念。“意志”有什么特别之处?有的,就是与理智不一样。以前讲哲学,都是用理智找到概念。现在认为理智太过于抽象,与实际的生命脱节,所以要讲“意志”。“意志”就是生命力的本身,“意志”就是要求生存。叔本华这种思想,内容相当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人的生命本身是一种“意志”,“意志”就是要去追求,追求代表有欲望,有欲望代表没有满足,没有满足代表痛苦,所以有欲望就必定有痛苦。即使现在满足了欲望,立即新的欲望又出来了,因此又是痛苦的。所以叔本华的哲学,显示悲观的倾向。人的生命本质就是欲望,欲望就是意志要去追求一样东西,所以,生命本质是欲望的话,你只能使他满足,满足就是快乐。由于欲望无穷,痛苦也常在,所以,权本华认为,人生没什么乐趣,根本是痛苦的。你活着的时候,有生命力就是欲望,有欲望代表你还没有满足,也就有痛苦。这样一来,叔本华转而设法发展美学,发展一种节制欲望的思想。节制欲望正是对生命说“不”。本来把生命当作一种意志的表现,现在说不要这些了,因为要这些会有痛苦,所以只好把它去掉,把所有欲望降到最低,这一点是尼采不能接受的。,不过,尼采受到叔本华的影响还是很大,在思考模式上也是类似的。譬如,叔本华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求生存的意志(the will to live),尼采改为“求权力的意志”(the will to Power)。Power是什么呢?Power并不是我们现在所指的政治上的权力,而是更广的意思,可以从物理学一直讲到政治学,我们稍后会提到。以上说明尼采受到达尔文,叔本华的影响,他自己的思想内容由此浮现出来。

第三个思想背景是他对基督教的批判。当时对于基督教的批判,像尼采,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1813-1855)都认为,基督教代表既成的势力,是社会上已经形成的某种价值观。西方传统一两千午来,以信仰作为人间的道德基础,现在这个信仰已经慢慢世俗化了,显不出提升人性的力量。其中宣扬的道德是一种“奴隶道德”,而不是“主人道德”。尼采提出这些新的名词时,都作了说明。尼采家里原是虔诚的基督徒,父亲是个牧师,进人学之后他变成无神论者,尼采在研究语言学方面很有天分,还没取得博士学位就被聘为教授。这是少见的例子,但是他教书却很失败,为什么?因为他的同行认为他应该读哲学,不应该读文献学。他写了许多论文,没有受到同行肯定。他教文献学,教到最后,班上只有一个学生。他很生气,说:“真正的哲学家只有在死的时候才会出生。”意思是说,真正的哲学家,活着的时候没有受到肯定;活着受到肯定的,都是假的哲学家。这是尼采个人的经验,他后来非常孤独,教书教了七年,到1879年就因为健康不佳,又跟同事处不好而自动辞职。辞职以后到处流浪了十年。在这段流浪的过程里,书就一部部地写出来,最著名的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现在还是尼采思想的代表作。这是 一 部很特别的著作,写法不是论文,而是像格言,诗一样的短文。里面有许多名句,臂如:“太阳啊!如果没有人类仰望你,你的光明有什么用呢?”这是很有启发性的。然后,他宣扬特别的道德,叫个人独立起来,宣称“超人”准备要出现了。他的思想很有特色,能够融合希腊一直发展下来,把许多宗教训海及世俗道德都摆在一边,直接把生命力的要求展现出来。接着,我们要谈的是“虚无主义的危机”。

虚无主义的危机

尼采当时已经遇到虚无主义的危机了。什么是虚无主义?虚无主义认为人死了就结束了,人间所有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因此人活在世界上,终究是没有意义的。虚无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较消极的主张是:既然活着没有什么意义,人又何必去争取呢?这种虚无主义至少不会去伤害别人。假如我是一个虚无主义者,我知道自己现在做什么都没有意义,书多念一本或少念一本也没有什么差別,反正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了。这种消极的虚无主义与世无争,活在世界上只是在拖时间而已。积极的虚无主义就比较麻烦了,因为他要毁灭一切。他认为一切都是假的,人们还要执迷不悟,他看了就生气,“我没有的,你们也别想有。”大家一起完蛋,这是积极的虚无主义。还有另一种虚无主义是世间常常见到的,就是根本不去反省自己。他是虚无上义者,但是他又不承认自己是虚无主义,照样追求世俗上的成就。你问他有没有意义呢?他从来不想有没有意义的问题,这叫做“赖皮的”虚无主义。他明明是虚无主义者,又不能够采取消极或积极的立场,只是夹在中间,过一天算一天。为什么尼采后来被称为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的启发者之一呢?重点就在这里。他不喜欢那种过一天算一天,明明肯定生活没有意义,却又随著世俗打转的生活态度,他觉得这实在是自欺欺人。

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

接下来,我们要谈“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因为这两个名词在很多方面都会用到。什么叫“主人道德”呢?道德原來是指善恶的分辨。主人道德是肯定善就是高贵,恶就是卑鄙,以此为基本原则。因此,“善”并不是你帮助别人,“恶”也不是你伤害别人。“善”是一种高贵的品性,“恶”就是卑鄙了。他不是以你有没有帮助别人为标准,却以高贵与卑鄙来做标准。因此,如果你具有主人道德,就会像希腊人一样,心灵非常高贵。希腊人被描写为“ High- minded peaple“就是心灵高尚的意思。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我们都是希腊人,我生日的时候,你送我个茶杯,是瓷做的,那么下一次你生日的时候,我也送你一个茶杯,是银做的;当我再生日的时候,你送我茶杯就要是金子做的,换何话说,我定不能让你觉得吃亏,你跟我来往的话,要让你觉得我比你慷慨。慷慨是高贵的品行。假如你宽恕我小的错误,我就要宽恕你大的错误,就是要比你更大量。所谓的“主人道德”,就是显示品行的高贵,你对我好三分,我对你好四分,就是不占你的便宜。那么你受不了的话,怎么办呢?我对你好五分,你就对我好六分。所以,在希腊人的社会里,是用心灵的高贵程度来表现自己的“善”,有时候反而变成一种互相夸耀,这是“主人道德”。基本上,他不谈慈悲,谦虚,忍耐……为什么呢?因为奴隶才需要谦虚,忍耐和慈悲。主人怎么需要呢主人应该是有独立的精神,往上面表现他的高贵。

什么叫做“奴隶道德”呢?奴隶道德是说:一个社会需要帮助弱者及没权力的人。凡是以弱势团体为考虑焦点的,都属于奴隶道德。什么叫弱势团体?群众就是。为什么?因为群众都是平凡的,高贵的只有少数人,一般人都算是群众。我们这些群众希望怎么样呢?希望让座给老弱妇孺,这就是标准的奴隶道德。他要求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出同情,慈悲,而把高贵方面压制下来。所以,奴隶道德就是出于讨厌有些人太高贵。有些人太高贵,会令人个社会要帮助弱者及没有受不了,

譬如,如果看到一个人鹤立鸡群,我们争取的,他都不要,人家就会觉得很奇怪,他是不是看不起我们?为什么我们大家要这个,他却不要这个呢?他比较高贵吗?你在比较之后,就会觉得受到伤害。群众代表多数,于是,我们们选举民意代表来立法,立法专门约束那些少数人。譬如,一个人有能力爬好儿层楼,所以他可以当强盗;我们爬不上去,所以不能当强盗。我不敢抢别人,所以我不能抢别人。我们所有的人会认为,我不敢去做某些事,因为某些事需要高度的体力,高度的智力,高度的勇敢,统统配合起来的,我们们不敢做,因此不准做。这是尼采的解释,他有自己的背景这么说,但是我们们看起来倒不一定如此。为什么?因为人的道德本来就有一种自我舍弃的要求,我可以要,也可以不要,但我选择不要,这无损于我的高贵啊!也不见得我是被迫的,也不见得我要别人的称赞。为了称赞,就变成奴求道德。如果我是怕别人知道而不敢做坏事,这是很明显的奴隶道德。但是,我现在也可以做很多不让别人知道是我做的好事啊!并且,我也不是因为害怕别人知道而不做什么事。所以,尼采的思想只从表面的方式來看,他是很向往希腊时代那种趾高气扬,能够实现高贵的人性,而不在乎世俗一般小的仁义道德。他能够显示一种独立的精神,应该理性就表现理性,应该有生命力就表现有生命力,但这样的人是很不容易存在的,我们也知道,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很不容易被接受。现在你要当民意代表,就要迎合世俗的需要,讲话就要讲当地人听得懂的话,跟他们站在一起,完全没有身段,就可以受到他们的肯定。这些正是一般世俗所需要的。

这是“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主人显然具有丰富的生命力,能创造白己的价值,不在乎世俗共同认定的某些价值。

个人的消解

其次要谈“个人的消解”。处于19世纪后半期,个人的生命是相当萎缩的。关于个人的消解,我们可以从以下五点来看,说明 一个人怎么在自欺之中,忘记自己是谁,忘了自己本来的面目。

第一是“语言”。我们平常以语言形容自己或形容别人。譬如,若问谁是勇敢的,我是勇敢的。但是,“勇敢”是一个概念,它可以形容我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一个概念来形容-一个人吗?勇敢的反面是儒弱,请问哪一个人是只有勇敢,而没有懦弱呢?其实每个人的性格里面,都有某些程度的勇敢,某些程度的懦弱。诚实、虚伪也都一样。所以,我们平常使用语言来描写自己的时候,很容易受到语言的蒙蔽,以为自己就是语言所描写的内容。其实人的真实生命与语言抽象的概念化的表达方式之间,一定有距离。我们说这三个人都是勇敢的,但是三个人的勇敢并不一样。因此,你不能够用一个概念就建立一个人内在的自我,这是不太公平的事。这是第一点:用语言来形容人的时候,会产生 一种差距。

第二点是“通则“。通则是什么意思呢?有个小孩子写文章,他说:“我的哥哥属马,一天到晚在街上跑来跑去;我的弟弟属猪,每天在家睡懒觉;我的妈妈属鸡,每天嘀嘀咕咕的;我的爸爸属牛,每天辛苦地工作。”把中国人的生肖拿来形容人的特质,当然是个“通则”,就是说所有属牛的人都怎么样。星座也是一样,你是什么星座,所以你有什么性格。我有个朋友就说,自从知道我属什么星座之后,就原谅我了!他说:“噢!难怪他讲话这样子,我们不再怪他了。”我听了也很高兴,原来我所做的事情,都是我的星座在作崇,并不是我自由去做的。像这样,就犯了一个错误:用通则来界定人的自我。好像你有什么背景,就可以普遍加以应用。这当然大有问题,为什么呢?这个世界属马的人有好几亿,如果今年是马年,那今年出生的人都要到街上跑来跑去吗?这怎么可能呢?这就是使用通则,以普遍化的一种公式拿来套在每个人身上,当然是不对的。

第三点是“成功”,特别指外在的成功。一个人如果在社会上成功,大家都说他这一生所有的痛苦都变成光荣了,这是一个很有问题的说法。德文有句话:“结果好的 一切都好。”(Ende gut,alles gut。)中间过程中的挫折都是必须有的。譬如,如果没有昨天的挫折,你怎么会有今天的成就呢?反之,不管你以前如何努力,最后的结果是失败了,别人就会说你一切的努力都落空了。这完全是以结局來评论奋斗的过程与价值。一个人也是一样,在社会上只要成功的话,奋斗过程就可以写成传记。有很多人的过程跟你差不多,但他们不被写成传记,因为他们最后没有成功。这就是以事实上的成功来审定一个人内在自我的价值,也是很不公平的。我们固然可以想,还没有到结局,所以不该放弃,这是很好的自我要求。但是,很多人成功之后,就以外在化的价值来取代内在化的自我,一旦成功之后,马上就有许多头衔,身份,地位,别人就从这些方面来认识我,结果反而使我忘记内在的自我是谁。

第四点是“回忆”。“回忆”有个特色,会把过去的一切遭遇过滤,把不愉快的变成愉快。回忆的时候就像看照片-样,你们留在相簿的照片都是带着微笑的,有谁会把生气的样子或被揍时的照片还放在身边?不会的,早早把它撕掉了。这跟回忆是一样的,我们过去不管怎么样受苦,一且同忆起来都很戈妙。臀如,有些退伍军人喜欢对人说,他的身上这边一个弹孔,那边一个刀疤,在以前抗战的时候,受过多少伤,子弹打在什么地方。现在想起会觉得:嘿!你看,我不错,很了不起。但当时是痛不欲生,吓得要命啊!然而,经过回忆之后发觉这是美妙的经验。这样一来的话,靠回忆也很难了解自己了。

第五点是“认识自己”。我们们常常问别人:“你觉得我怎么样?”别人说某人在背后批评我怎么样,我就很难过,深怕被人误会。换言之,我们经常由別人的眼光来看自己。这样一定有问题,因为那不是真正的自己啊!从外表怎么看得到真正的自己呢?臀如,我们可以问:别人的看法如果互相矛盾的话,该怎么办呢?有很多人认识我,这些人有的认为我很好,有的认为我很不好,我到底是哪一个?再说,别人只是关心他自己,就像你只是关心你自己一样。别人说我的时候,只是顺口随便说两句,所以我不必在乎别人说我是什么。我们想从别人口中认识自己,是很难的。以上五点区分相当完整。臂如语育,语言是普遍的概念,是根据人类经验归纳出来的;再进一步是成功,成功似乎是奋斗的结果,但这是外在化的表现而不是内在的真正自我。事实上,外在成功而内在失败的人多的是,影视界里面最明显了。所以,尼采从这几个方面来说明人的自欺是普遍的现象。自欺之后,自然而然就忘记自己真正的面貌了。

另一种消解自我的做法是转化。转化就是我们害怕愿望不能实现,所以设法转化。一般来说,有三个不同的步骤:

第一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我们愿意看到的。譬如,你想认识一个朋友,当你喜欢他的时候,你会把他所有的优点统统列出来;反之,当你讨厌他的时候,他就一无是处了。所以,同样一个行为的表现,我会选择我所要看的部分去看,白日梦就是这样。

第二是设法寻找一些管道,把自己内在压制的欲望发泄出来。有一个作家说得很好,他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一个沼泽,好让心灵里面的脏东西可以排泄出去。”这话说得很妙。心灵如果像一条河流,就需要沼泽,这好像我们的身体需要一个盲肠-样。看起来没有用,其实很有用。沼泽可以让你排放不要的东两。我们最习惯的发泄心理压制的做法,就是跟别人倾谈。大家都知道这个意思,就是交朋友有时候都得互相当垃圾桶。譬如,今天我心情很不好,就随便找个朋友向他倾吐所有的抱怨,这些真的像是垃圾,没有一句话是值得重视的。谁那天要是看我一眼,他大概是看不起我什么的,其实别人根本没有这种意思,只不过是你心理不愉快的情绪,全部要发泄出来。这个朋友实在太好了,他静静地倾听,你就拼命地讲,讲完了心里很舒服,因为垃圾已经清除光了嘛!但是,你也得回馈一下,所以下一次他有什么事的话,你就要准备。久而久之,我们就习惯了,准备几个垃圾桶去接別人吐出來的垃圾,听完毕之后,大家心里面都觉得舒服。这是一种心理本能的要求,想把情绪说出来,不管说出来的是不是事实。事实上怎么样是另一回事,我的感觉比较重要,即使别人没有那样对我,我只要觉得别人那样,我就受到伤害了。

第三个方法比较健康,就是把情绪升华。譬如,听听音乐,看看书或是运动一下,转换自己的焦点,让这种压制的情绪及欲望获得升华。这是尼采许多著作里面都提到的观念。我们可以从这儿看到: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是很容易忘记自我,而变成刚刚提到的第三种虚无主义的情况,过一天算一天,没什么奋斗,也没什么颓废,就跟着群众一样过日子。尼采认为这是不负责的态度。

上帝死了

尼采最有名的论断是什么?即是:“神死了,上帝死了!”他在一本书中,开头就说:有一个人,大清早拿着灯笼在街上走,别人看到就笑他:“嘿!你干吗拿灯笼呢?”那个人就说:“现在是晚上啊!一片漆黑,你们不觉得吗?”别人说:“怎么会一片漆黑?这么亮,我们都看得很清楚啊!“他说:“不会啊!我觉得一片漆黑,所以要拿灯笼。”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上帝死了!”“上帝死了”代表什么?字宙没有光明,一切没有意义了,一片虚无,一片漆黑。“上帝死了”就代表虚无主义正式的宣告。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传统西方信仰以基督教为主,是以上帝作为信仰的基础。因为有上帝,所以一切才有意义。你为什么活在世界上?因为上帝造了我。你为什么对别人那么友善?因为上帝希望我这样做,要背十字架,跟上帝走。你为什么死得很平安呢?因为我要回上帝的家乡去了。所以,上帝如果不在,一切都变成虛无了。他在这本书里面说有一个人大清早提灯笼去找上帝,大家都笑他,真的都笑他,就跟老子讲的一样:“不笑不足以为道。”大家越是笑他,就代表大家都还沉迷在日常生活里面。的确,经过深刻反省就知道,从前所谓的道德都出现问题了。为什么?因为都变成世俗生活的一些方法,而不是真正的道德或自我要求,只为了迎合别人的需要。大家都认为这样比较好,所以我就这样做;我并非真的想这样做,而是因为大家都希望我这样做。所以,我们都活在半空中,互相制造一些虚浮的世界,忘记了踩在地上,做自己应该负责的事情。尼来说“上帝死了”,是因为很多人还在言行不一地信仰它。他们说,怎么会死呢?不是有教堂吗?教堂应该有上帝在里面。尼采说:不是,那不是教堂,那是上帝的墓碑。所以上帝真的死了。这就是著名的“上帝死了”的理论出现的背景。我们要问:他为什么说“上帝死了”呢?这句话到底有什么根据呢?一般人的道德是根据他们的信仰,但是他们的道德已经不是道德了,他们的信仰是没有力量的信仰。有些人宣称信仰上帝,但是你看他的行为表现就知道上帝死了。他不信还好,有他这种人信仰上帝,正好证明上帝死了,而且还死了很久。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西方社会,以尼采所见的情况:宗教变成一种世俗化的东西,有些出家人或神职人员的行为并没有特别高超,反而都在搜集世间的利益。弄到最后,宗教变成一个世俗的工具,世俗的机构而已,没有任何超越性,对人的精神也没有任何启发。因此,尼采说“上帝死了”,他要重估价值。我们平常作评价,这是Valuation,尼采强调的是“ Transvalualion”,是什么意思呢?“ Trans”就是要重新再来一次。也就是说,原有价值已经旧了,失效了,我们们必须重新估定一个价值标准。尼采所谓上帝死了,并不是说他看到上帝死掉了。上帝怎么看得到呢?他只不过看到一般人的价值己经开始腐化了,价值等于是工具而已,并没有真正的价值。所以,“上帝死了”是要把传统西方社会依靠宗教而建立的道德,重新加以检讨。道德在从前是建立在宗教信仰之上的。举个例子:你为什么守规矩呢?因为上帝无所不在,我就不得不守规矩了。我们中国人讲“不欺暗室”,一个人在漆黑的房间里面,没有人看到,不做坏事吗?为什么?因为有良知,这是儒家说的。其实不只是良知而已。中国人形容“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还是怕别人看的!这房间里虽没有人,我若做坏事,就好像有十个眼睛在看,十只手指在指着我,我就不得不老老实实的。这样的良知蛮辛苦的,一大到晚只想者别人在看,却没有想到是我自己该做的。那么,根据基督教,一个人为什么要做好事呢?醫如,我现在关起门来,只有我一个人,我是不是要做一点坏事呢?不行!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知。就好像中国讲“十日所视,十手所指”一样,都是要配合外在的要求,使我去行善避恶。西方所谓“道德基于宗教”就是这个意思。因此,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之后,给罗马教廷写了一封信,其中就提到这一点。信上说:“很奇怪!我们来到中国,这里的人并不信我们的上帝,但他们又有很高的道德水准。”他们很惊讶!一个人不信上帝怎么会有道德呢?的确,你想想看,一个人不信上帝的话,怎么会有道德?能骗就骗,能偷就偷,反正没被发现就是老大,对不对?这就是一般的情况。但是如果你信了上帝就不行了,没有任何地方可以欺,可以骗的,因为上帝无所不在,所以你一信你就会有道德。这是西方传统以宗教作为道德基础的结果。但是,一个社会整个腐化时,代表什么?代表大家都虚伪了!宗教信仰不虔诚,道德行为缺乏内在的基础,变成虛应故事,非常虚伪。所以,尼采看不惯这些,认为应该宣称上帝死了。

尼采说上帝死了,给他自己带来很大压力。他当时不能被人接受,引来不少批判。他的身体不好,曾经在战争中受过伤,后来也没有完全复原,加上又继续努力思考写作,晚年就变成精神分裂。所以,哲学上有个笑话,就是:尼采说“上帝死了”,上帝说“尼采疯了”。

“上帝死了”,是指你现在的价值观已经腐化了,若是建立新的之后,还是可以找到上帝,因为上帝本身无所谓生死,会生会死是人的世界。我们有时候会说“昔口之芳草”真好,“今日之萧艾”就不行了。你看一个纯洁的年轻人,有理想,有抱负,看到他就觉得很有生命力,很有希望。再过儿年 一看,怎么变成这个样子呢?被世俗同化了。从说话到行动,完全跟随着世俗的标准,正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完全被社会的染缸同化了。这个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个人不再像以前那样清纯可爱,而已经完全俗化了!也许再过几年,这个人改过迁善以后,我们会觉得他好像“重新做人”。重新做人就好像重新建立价值系统, 一个人的生命由死到生一样。所以,尼采讲“上帝死了”,目的何在?他的目的并不是要诅咒上帝,也不是要与宗教为敌,他反对的不是宗教或基督,而是虚伪的基督徒。有些基督徒生活已经腐化了,还要号称自己是基督徒。所以,我们要知道:最担心的事情之一,就是一个人有了某种道德水准,就以为自己道德很高;一个人有了某种信仰,就以为自己一定得救。这种以为自己一定如何,就是一种自以为“义”,自以为自己正当,自以为自己对的心理。这种心理,很容易让一个人在时间的考验里面,在现实情况里面虚伪化了。为什么?因为人在本质上,的确有重新振作的需要,也许人性的弱点就在这里。你说这是弱点也好,是优点也好,人就是必须不断在认识自己的真相之后,重新出发,而不能以某一个固定的系统(外在的也好,内在的也好),认定自己一定是对的。一个人一日认定自己是对的话,马上就会有骄傲,狂妄的表现,而这种表现是偏离了人性的基础的。

由此可知,尼采对宗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为什么?因为他认为宗教都是对生命说“不”。臂如,你信教的时候,不能吃太多,不能喝酒,不能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宗教徒一定跟你说“戒”的,最近又有一些佛教徒说“七戒”,哪七戒呢?戒吸毒,戒酬酒,戒色情,戒贪污,戒赌博,戒暴力和戒妄语。我们发现,这些恶行大都是黑社会的人才会做的啊!我们一般老百姓需要这七戒吗?我们早已经戒了!去做这七样事情都是很可怕的。那么这种普遍宣传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听到之后就会觉得这是社会教育呢?还是宗教教育呢?这就是不了解宗教特色的表现方式。我们再举个例子来看,你如果是基督徒,就要守十戒:第一,只能信仰一个上帝;第二,不能够乱称上帝的名字,跟上帝开玩笑;第三,礼拜天要进教堂;第四,要孝顺父母;第五,不可杀人……这几戒跟每一个人都有关系。而今天讲的七戒,跟宗教扯不上关系,完全是政治,社会上的问题,有点像警察讲的话,像不准有暴力,不准有色情之类的。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因为没有真正了解宗教的精神,所以在借宗教从事许多社会活动的时候,就会混淆界限,把信徒当作警察样,这是错误的。信徒基本的原则,不是要帮助警察,而是要使社会有 一种超越的力量。不是投人,而是超越。也许信徒认为这样才能真正关怀人间,但我们觉得人间有人间的手段、方法,可以改造这个世界,而宗教有宗教的领域。尼采认为宗教都是偏向奴隶道德的,劝人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戒这个,戒那个,戒到最后,变成什么都不能做了。所有原始的生命力都不能过分表现,什么事情都要自我约束,也就是对生命说“不”。尼采一再强调要对生命说“是”,那么生命究竟代表什么呢?这就是我们接着要谈的:尼采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权力意志”。

权力意志

生命即权力意志的表现

“权力意志”,简单说来,尼采认为是在每个领域都有的。举物质世界为例,物质世界是有结构,有能量的,每,种能量都在找机会释放出来,每一个生命也都在找机会把本身的能力释放出来。所以,我们听到“权力意志”的时候,不要把“权力”想成是政治权力,而要想成是一种力量,或是一种生命的要求,在物质世界中可以看得出来,每棵树木在成长的时候,根会尽量占领土地,树叶会尽量占据天空。植物的生命就表现在它权力所能表现的范围。尼采说:“存在就是把生命上表现出来。”你看到墙璧上长植物,就会觉得尼采说得很有道理。墙壁是砖块与泥土,怎么会长出植物”它就是会长出来,这就是权力意志的表现。

生存只不过是权力意志的一种表现而已。万物都追求自我保存,自我保护生命,尼采认为这样比较消极,应该更积极地展现出自我来。自然界甲面,所有的物质组合都是内在的能量准备要释放出来,一有机会就扩张自己的力量,植物也是一样,动物更是如此。每一种动物,在它的生命力没有受到阻碍之前,是不会客气的。受到阻碍的时候,就是说它被更强的动物所压制,这代表更强的动物的权力表现出来,它只好成为“权力意志”下的牺牲品了。

但是不管怎么样,在没有牺牲之前,它还是要尽它的权力大争地盘,求生存。所以,尼采的“权力意志”肯定了宇宙万物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人当然也是如此。但是在人方面怎么表现呢?

哲学家习惯把宁宙万物打成一片来谈。为什么?因为如果区分宇宙万物,情形就会变得复杂了,他想问的是:有没有统一的共同原理来解释一切?哲学家的这种习惯,是标准的理性运作模式,譬如,西方第 一位哲学家是泰勒斯,为什么?因为他说了一句话:“宇宙万物的起源是水。”这句话事实上有些问题,因为水之外,还有土,还有火,不是吗?但是说了这句话就变成哲学家,为什么?因为他知道用“一“来统合“多”,这就是哲学家的基本条件。

许多社会问题,讨论起来是没完没了的。你如果选择某一方面的资料或经验,也许可以自圆其说,但是另一个人讲另外一套,又可以自圆其说,那怎么办呢?就要看谁讲的比较根本了。所以,为什么哲学重要呢?就是因为许多问题到最后常会探索:人性是什么?接着进一步问:到底字宙的基础何在呢?譬如,儒家就会说“天”,道家就会说“道”,这就是他们的标准答案。如果问西方人,宇宙的基础何在?通常会答以上帝。所以,他们的思想与宗教有契合的地方。

尼采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他说宇宙最后真实的内涵,就是“ the Will to Power“。他的意思是:宇宙最后的真正核心,就是“权力意志”。我们刚刚提到的物质世界,如植物,动物,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尼采为什么有这种理解呢?他认为,我们从人类自己的心灵去反省,就会发现自己就是一个“权力意志”的表现,再推到宁宙方物。尼采并未研究科学或研究植物学,他只是说,我先反省自己,发现了生命本身就是“意志”,这个意志不但是为了保存自己,而且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力量,要把力量发泄出来。把力量用出來的话,就会占据更多的地方,让自己的活动空间更大。他从这种内在自我的心

灵反省,发现生命就是“权力意志”,这种反省到底对不对?我们如果看小孩子的表现,就知道这是很自然的。我们自己也是-样,我们所到之处,总希望自己的力量能够表现出来,最怕到一个地方去,没人理你,多一个你,少一个你也没什么差别,这时就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什么意义。生命怎样才有意义呢?譬如,你到一个地方去,就制造了差别,“存在就是制造差别”,差別表现出来,就表示你的生命力展现出来了。这是很自然的,没有人可以否定这一点。我到任何一个地方去,内心都希望被人家肯定,让别人知道我来之后,一切变得不大一样。其实,你来了之后当然不一样,因为增加了一个人啊!但是你要自觉地感受到内在有一种发展,追求的权力意志,这是比较重要的。从这儿推出,一棵树也一样,只要有能力,是绝对不会退让的。这一切都是与本能比较有关系的,都是要求生命扩张力量,让力量可以展现出来。

知识的诠释

举个例子来说,什么是知识?知识就是我们使用一些概念来了解实际变化的世界。世界本身是变化的,这是受到黑格尔思想的影响所采取的基本立场,再加上达尔文进化论的强化作用。达尔文由生物学来研究生命现象,所以会把宇宙看作是有生命的。以前怎么看呢?宇宙是物质,而物质是没有生命的,以物质为主,生命成为附带的现象。但是研究生物学之后,就会以生命为主,物质反而变成有生命的物质了,变成所有物质都有某种力量。譬如一座山,有一座山跟没有一座山是有差别的,因此,山的存在就代表某种力量。宇宙万物都可以从这种角度解释。

宇宙万物充满变化,人的知识就是要建构一套概念,把变化之流稳定下来,不再变化。概念就是使它静止,使它抽象,然后把它展露出来。譬如,没有一棵树每天都是一样的,甚至只要是有生命之物,没有一刹那是一样的。孔子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条河不停地流,孔子经过时一看,发现时间的流逝像这条河-。样,白天晚上都不停息!既然如此,你怎么知道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呢?如果你只从变化的方面去看,永远追不上。你好不容易才看到这一刹那,它又立刻变为下一刹那。因此,你只有使用理性,建构一些概念,再用抽象的概念,来掌握具体的真实,掌握到之后,你就可以控制它了。所以,一切知识都是人类要设法控制自然界的表现。此外,我们在建构知识的时候,一定会以某些观点加以诠释。“诠释”这个词,当代的文学与哲学用得非常普遍。诠释是“ interprelation”,就是解释。你在解释一样东西的时候:当然先有预设的观点,否则怎么解释呢?那么这预设的观点是谁定的呢?是你自己定的。人类解释的世界,一定是人类所要的世界。换句话说,我们本来不了解世界,现在要去了解,就要建构一套概念,以便解释世界。所以,知道就是控制,就是支配。“知识就是权力”,这句话本来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所讲的:“ Knowlcdge is Power”。但是,在尼采看来,本来就是这样,你不说也是一样。因为每一个人去认识一样东西的时候,都是按照自己的概念去掌握那个变化之物,使它静正下来,再加以掌握,一直被你掌握就被你控制了。所以,如识就是去控制一样东西。

因此,你有一个诠释的角度与立场,把这个变化的世界静止下来,了解之后,就可以利用它了。这也是“权力意志”的表现。知识就是“权力意志”以理性表现,以便能够掌握变化万千的世界,并加以利用。这种知识观点与当代的一种说法很接近。它怎么说呢?它说,知识就是有权力者的表现。臀如,像台湾地区现在学生读的教科书里有一些教条,这是谁定的?是当局定的。为什么要这么定呢?因为它想让老百姓好好听话,所以就给他们这样的教科书。现在有些人批评教科书的编订或是大学课程的安排,推到最后就是权力结构的问题。这和尼采的讲法不大一样。尼采只是泛泛地说,所有知识都是人类“权力意志”的表现,目的是为了掌握自然界与他所研究的对象。这是尼采的基本观念,这个观念是有其根据的。

超人是大地的意义

接着,“超人”終于出现了。在尼采思想里,“超人”是一个关键的概念。“超人”这个字,英文叫Supeman,很容易引起误解,而联想到卡通与电影里的“超人”。所以你翻详德文“超人”(übermensch)为英文的时候,最好翻成“ Overman”。Over就是走过去的意思。尼采本来的意思就是指“走过去的人”。什么是“走过去的人”呢?尼采认为,如果接受达尔文进化论,肯定人是由比较低等的动物演化而来,那么接着就要问,人下一步要变成什么?你一定要追问这个合法的问题。如果你不问,反而不能自圆其说。

举个例子来说:动物演化到最后变成人类,人类就说不能再演化了,我们就是最后的结果了。但是,人类怎么可以这样讲呢?因为在几十亿年的过程里面,人类才出现几万年啊!真正像我们这样的人类,出现只有两万年左右,两万年以前的人类远祖,是不是“人”都还是个问题,因为他们的遗迹都跟人猿差不多。真正有目前人类理智这样表现的,差不多是两万年前开始的。既然如此,你怎么可以在几十亿年的发展过程里面,说两万年前的演化要到此为止,并且人类就是演化的目的。你凭什么这样讲呢?你自己本身是演化的一个过程,凭什么说这是演化的结果呢?所以,接受进化论的话,同时必须问一个问题:人类要变成什么?这是一个合理的疑问。

人类要变成什么?尼采说,我不知道要变成什么样子,但变成“超人”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他接着反问:人类是什么?人类只不过是界于动物与“超人”之间的桥梁。人类只是过渡的工具而己,人类本身并不是目标。桥梁是要走过去的,因此,什么是“超人”呢?他比喻说,就像马戏团里走个人…定要走过去,不走过去的话,永远都停留在这一边,生命不能开展。走过去的过程很危险,因为很可能摔下来,你必须面临这种挑战和考验,如果成功,就变成“超人”。这种说法目的何在?目的是要说明群众聚居的社会一定推崇庸俗的道德,就是我们常常讲的“芸芸众生”,把大家都视为在滚滚红尘中不得翻身的样子。尼采对这种情况觉得厌恶,觉得这些人与动物差不多,喜欢群居在一起,像蚂蚁一样。“超人”一定是个别的,怎么可以跟别人混成一群呢?“超人”走过去时,像走钢索,只能一个一个地走。这里就显示要求个人面对挑战,须有自我超越的坚强意志,准备接受一切的考验。所以,他的思想在提到“超人”的地方,显示一种特别悲壮的精神,好像他的生命力要发挥出来,就必须忍耐別人所不能忍的。这种“超人”的想法,由我们的背景來看也可以欣赏。譬如,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如果尼采读到这段话,定会很佩服的。为什么?因为一个要承受大任的人,当然是一个“超人”,比起一般人他是出类拔萃的。换句话说,一个人即使有丰富的潜力,如果没有经过锤炼与考验的话,是没有用的。所以,生命的意志应该像古圣先贤所强调的一样,让他有考验的机会,尼采肯定类似的道理。所以,你不能平凡度日,如果你的生活是舒适的,熟悉的,觉得很有安全感,那么顶多不过像是一个小孩子,他找到一个熟悉的环境,害怕有什么变化,一有变化的话,就不知

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你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才会去想新的办法,创造新的前程;如果你每一步都被安排好,从来没有任何恐惧,就不会逼自己去创造。你这一生,本来可以表现不同面貌的,现在因此面忽略,放弃了,一切都按照父母的规定及模式来做。

最近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作者说他的祖母很老的时候照了一张相片,他的母亲老的时候也照了一张相片,穿的衣服居然和她祖母的一样,姿势也都一样,为什么?因为人都喜欢模仿。他的母亲小时候看见祖母很威严,就认为人老了这样才有威严,她活了一辈子,最后也希望这样拍一张相片才愿离开这个世界。然后,下一代的人说不定也这样拍一张相片,结果一代一代下来,在七八十岁时都差不多,那么人的个性何在呢?我们如果都是靠习惯,靠周围熟悉的人群及生活方式来使自己觉得安全,我们就需要太多的保护了。如此,自我生命成长的要求,恐怕就受到忽略了。

当然,成长一定有考验,会遇到危险,就像走钢索一样,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在这个时候就要问自己为什么,定要这样做?尼采认为:你这样做是出于内在的要求,因为你有一个“ the Will to Power“(权力意志)。催促你要把生命的力量发挥出来。他的观念就是:人的力量如果没有充分发挥,就是件不好的事情。

尼采又说:“超人是大地的意义。”大地代表宇宙,也代表这个地球。地球为什么会有意义呢?因为它要等待“超人”的出现。具体形容的话,“超人”的智慧,性格,意志,能够完全独立,从内到外都达到最高境界的发展,达到最大可能的实现。其实也就是把一个人的本能,如:知,情,意,性格,体力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一定要形容这样的人的话,只有以下两个人合为一体,就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与拿破仑。如果歌德与拿破仑变成一个人,大概就是尼采所谓的“超人”了。歌德的智慧,文笔,才华,在当时的欧洲是杰特超群的;拿破仑更不得了,德国人曾被拿破仑征服,以致老百姓都想学法文,后来才被几个哲学家挽回颓势,其中包括费希特(Johamn Gotlieb Fichte,1762--1814)。费希特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提醒老百姓:你们为什么要崇拜法国人呢?如果法国人有什么荣耀,我们一样也有,因为我们的祖先与他们是一样伟大的,他们的语言有什么高明处,我们的语言也有。他强调德国人有自己的传统,不要去崇拜别人。他更鼓励德国人要有新的精神,不要老是按照旧的方式来生活,要能够自我革新。因为内在的自我非常可贵,一定要把他表现出来。费希特以哲学家的身份把道理说出来,告诉老百姓,希望他们振作起来,效果相当可观。

在尼采来说,如果讲“超人”,就以歌德与拿破仑为例。拿破仑代表世俗的力录,政治权力的表现;哥德代表人文的精神与智慧。这二者配合起来的话,既能在世界上表现权力,又能在精神领域开展空间,真是太理想了。事实上,像这样的人,在世界上当然是不可能出现的。

无论如何,尼采认为“超人”是一个人应该向往的目标。

永恒复现

最后要谈到“永恒复现”的观念。“永恒复现”简单说来,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面,会有周期性的循环,一切发生过的人,事,物,会不断地重复。譬如,我们现在在这里上课,根据尼采的理论,经过多少世代之后,我们又会这样上课,而且情况是一样的;我讲一样的话,你们写一样的笔记,这就是“永恒复现”(Eternal recurrence),永恒不断地重新出现。尼采为什么这样想呢?因为他认为这个世界是封闭的。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面,能量不灭。当时已经知道能量是可以一直保存的。世界是封闭的,能量只是在封闭系统中不断地运转。在封闭系统中运转,就不能设定目的,不能说这个封闭系统运转到最后要让人得救,得救去哪里?天堂只不过是人所设想的一个外在世界。整个世界是封闭的话,整个能量的结构和组合—-是碰巧的也好,是故意的也好,一定会周期地循环。你看那电子图,就是在那儿循环。尼采就把这个全部一切不断地循环,作为他最后的理论。

这个最后理论的目的何在呢?目的是要给自己的生命作最后的交待,你既然不能相信上帝会来拯救你,就只好相信在这个现实世界里,可以自己得到拯救。但是这种拯救不是“超越”,而是“内存”。“内存”就是内在所存的。字宙是封闭的,所有的一切,用现实的,自然的条件都可以解释,这是“内存”。而“超越”是因为肯定“内存”不够,亦即地球本身不足以解释自己,人的生命需要另外找到解释,这叫做“超越”。所以,一定要在地球之上有个“道“,有一个“天”,有一个“上帝”,这些都是属于“超越”的。尼采不能接受这种观点,他认为一有“超越”的话,就会压低人性。就是说,我一信仰上帝,就会觉得自己卑微,因为上帝的力量远比我更大;相反,如果我什么都不信,我就不得不伟大,人性可以无限提高。因此,在一个封闭

系统里面,必须用“永恒复现”来加以解释。如此就把人生意义的追求,延伸到同样事件的不断重复里面,也就不用问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了。

这样是不是有点宿命论(fatalism)呢?譬如,多少世代以前,我们曾经如此聚会过,今天我们又这样聚会了,多少世代之后,我们又将这样聚会,那么,会不会改变呢?会不会那一天突然跟以前不一样呢?尼采说不可能。为什么?因为能量不灭。能量不只是指物理学上的能量,它是指所有存在之物的内在生命力,这些都是一样的。你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只能有这样的表现,没有第二种可能。可是,这里出现一个问题:自由意志怎么办呢?你说你是自由的,的确,你自由去做一些事,你以为自己自由。但是,你真的自由吗?其实你是被内在的“权力意志”所决定的。这是尼采的观念,是人生没有出路的必然结果。他最后因病发疯,也许实在是想不出来该怎么办了。他这种封闭系统的思想,是很有问题的,因此,最后不得不提出“永恒复现”。试问,谁能认同我们再过几十个世代,大家又这样地聚在一起呢?如果生命可能有轮回,你会希望自己下一次轮回时坐在老师的位置上。每个人都希望有轮回的话,要换一个更好的角色,这是人性自然的要求。但是照尼采这样讲的话,我们只有今世,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明天发生什么事情,我不知道,但是如果我曾经做过,那么明天发生的事情已经做过了,再怎么改变也都一样。所以,他的理论本身有些困难。不过,我个人认为“永恒复现”只是一个理论而已。尼采也只是提出来,作为封闭系统的一种解释而已。的确,如果生命是封闭的系统,自然要否认天,道,上帝⋯这一切都否认的话,宇宙内部就是一个圆满的系统,然后只能像尼采这样说了。如果宇宙真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人生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就是要这样活着!意义就是在人群中得到肯定!但是,你同时又要做“超人”,要与人群决袋裂,那么怎么办呢?所以尼采内心很苦。在那个时代,要与时代保持对立的鲜明立场,又要使思想能够合理,但心里怀念的却是希腊时代,再加上看到德国人又不争气,所以他内心很痛苦。后来希特勒(Adolf Hiler,1889-1945)当政的时候,把尼采的像挂在墙壁」上,当成精神上的领袖。希特勒自己希望成为“超人”,就照尼采的方式研究怎么样成为“超人”,结果竟把犹太人当作低等动物,要把犹太人消灭。他为什么要消灭犹太人呢?其实种族原因之外,有经济原因。因为犹太人大多颇有资产,而战争时需要资产,他找不到借口,只好诉诸尼采。后来有些人把尼采当作罪恶的象征,也与此有关。他提出“超人”的观念,那么请问谁来决定谁是“超人”“?权力!我今天有绝对的权力,就代表我是“超人”。于是,形成赤裸裸的斗争,实在可怕。就像物理学上所讲,只有强的原子会打败弱的原子;或是动物学里面说的,更强的动物胜过较弱的动物。这么一来的话,人有什么特色呢?不是跟动物都一样了吗?只是一个生命力在要求扩张而已。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在讨论尼采的时候,有时描写他的思想为强者的哲学,超人的哲学。但是,把它放在社会的脉络上,就会出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必立刻说尼采是受生物学的影响,把人看作跟动物一样,只是在追求赤裸裸的权力。我们还要进一步注意精神方面的问题。事实上,“超人”真正的表现,乃在于他的精神,而不在他执著于世俗的需要上。他看不起群众,是因为他不愿和群众一起争夺世俗的利益。从这一点来看的话,倒是相当可取的,这在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表现出来。

人生哲理

我们可以从尼采学到什么呢?虽然有些人因为信仰的理由而讨厌尼采,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尼采的思想确实带有很強的分裂性格。所谓“分裂”是说,你读了尼采之后,会想与周围的人保持距离,会想向你过去的自我宣战。随意选读他几句话,就会奇怪自己以前怎么过那种生活呢?觉得自己应该奋然振兴。

精神三变

我们将提到以下几点:第一点是他著名的“精神三变”说,这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所提到的。他说人的精神,第一变变成骆驼,第二变变成狮子,第一变变为婴儿。骆驼代表承受痛苦的能耐,表示一个人活在世上,一定会受到各种灾难和考验,譬如传统的包袱。我每次看见中学生上学背着沉重的书包,看起来就好像骆驼。什么时候像狮子一样呢?进大学之后。承受过了考验,能力就培养出来了。如果没有经过骆驼阶段的考验,怎么承接传统呢?怎么接受知识,技术,能力呢?通过骆驼的考验之后,才能像狮子-样,有勇敢的精神,毫无畏惧地奔向前程。我觉得尼采的说法很可取,因为每个人都都要先承担考验,不劳而获是无益的,不劳而获的话,内在是空虚的,只是得到外在的东西。外在一旦失去,内在还是一样什么都没有。但是劳苦而获的话,在苦的过程里便把许多素质与潛能,磨练之后再发挥出来。今天许多人的成就,都是曾经努力奋斗而得到的。所以,一有了能力,就像狮子一样,表示你要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但是,光是这样开创还是不够的。因为开创的目的是要变成婴儿。婴儿代表圆满,代表无限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你最后还是要与你所见的宇宙与世间的一切,都回到和谐的境界。就这点来看,尼采的思想并不是我们前面所见的高贵,强者,超人跟世俗决裂,事实上,他谈到婴儿这个境界的时候,就有一种圆满的向往。

历代哲学家重视婴儿的,例子倒是很多。譬如,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老子也说“复归于婴儿”,耶稣也说“让小孩到我的跟前来,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尼采也强调精神要从骆驼,狮子再转变为婴儿。我们所说的婴儿有一个分别:一方面是说婴儿是无知的,这不是我们的意思;另一方面是说婴儿是纯洁的,在知的时候能够无动于心,可以完全超越,所以代表无限的可能性。看到婴儿,就觉得他将来可以变成任何一种人。所以,精神上如果从骆驼变成狮子,再变成婴儿,代表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可能性。

《庄子》讲“北冥有鱼,其名为餛”,鲲变成鹏,展翅而飞。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明人的精神有几个变化:精神在海中需要水,变为鹏往上飞的时候需要空气,需要空气比需要水更逍遥了。因为水代表实质的物质,空气代表无形可见的东西。那么,再进一步飞到最高的地方,才能真正解脱自在。庄子也是强调精神要转化。第一流的哲学家提到生命的时候,没有例外地强调生命本质有一种条件,必须加以转化,提升之后,再展现出来气象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超人与考验

其次,我们谈到“超人与考验”。尼采提及“超人”的时候,并没有指定某些人可以做,某些人不能做,因为他是对所有的人讲的。虽然自古以来能够达到“超人”这种理想的,本来就是极其少数。因为要下定决心去吃苦耐劳,把内在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很多人不愿意这样做或者做不到。的确,如果有两条路让你比较选择,你要平凡舒服过日子,还是痛苦奋斗努力,最后得到荣誉,你会选择哪一条路呢?所以,尼采强调的“超人”,在体格上要很强壮,能够离开群众到上去吃苦耐劳。像查拉图斯特拉一样,离开人群到山上去,很多年后再下来,这样证明他可以独自生活,沉思,忍受孤独,与群众隔绝,这些都是制造“超人”的条件。我们说每一个人都可以学习“超人”,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内在的精神主体。这个精神主体需要考验,必须与舒适的生活,群体的习惯,以及一般的想法隔绝。没有隔绝的话,精神就容易被牵扯,被耽搁下来,于是不能表现精神独立的特色。所以,尼采真正希望的,是要人把内在的潜力完全激发出来。

那么,痛苦好不好呢?对尼采来说,什么是“快乐”呢?快乐就是“权力意志”得以伸张。的确如此,如果我是老板,我说怎么做就怎么線,我的权力意志得到伸张,这是很痛快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当老板的原因之一。什么是“痛苦”呢?“权力意志”受到挫折,我当老板做生意,后来失败了,受到挫折,就会产生痛苦。但是痛苦一定不好吗?尼采说不一定。他说,痛苦对某些人的生命来说,反而是好的。没有痛苦的话,怎么会愈挫愈勇呢?没有痛苦的话,怎么会达成下一个更大的目标呢?所以,尼采对于痛荐苦的看法,对我们是有启发性的。一般人都不喜欢痛苦,总觉得痛苦是生命的挫败,但是尼采认为痛苦是达到更大快乐的一个必要的手段和过程。

痛苦可以激发人的潜力。这句话在平常的励志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但是尼采可以把道理说出来。生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痛苦是一个挫折,但是不必屈服,要想办法让“权力意志”继续表现出来。这样一来,就构成一个理论了。所以,要区分哲学与励志作品有什么差別,关键就在这里。一般的励志小品都是片断地采取一两个观念,提供一两个小故事,年轻人看完了就忘记。哲学为什么重要?因为它给你一个系统,让你理解的时候不会只一面;看到表面的时候,要知道内在的结构是什么。这一点掌握住之后,你碰到实际变化的考验时,就知道应该怎么坚持,为什么坚持,这些道理都可以说清楚。所以,哲学和一般心理学,道德训言之类,有显著的差别。哲学主要在于强调整体性与根本性,你碰到问题时,就要想到最根本的因素,根本解决的话,其他统统解决了。譬如,我在社会上工作时,常常受骗,以致对人性失望,于是我就说人性都是黑暗的,都是恶的,这种说法当然有问题。因为这只是我在某个环境,某个时段下的生活体验,不能因此就代表我看到人性本身是什么。

人性应该涵盖人生命的全部,从生到老到死,因此要想了解人性,当然需要哲学了。那么,人性到底是什么呢?从西方来看,人性有自我保存的要求,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是因为自我保存发生冲突。如果接受儒家,会主张人性向善,一切遭遇恐怕是因为我自己有问题,我应该注意到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如果在社会上做不到,我可以回归最基本的家庭中的人际关系。这样有个基础的话,问题就容易解决了。你会发现,外在的人际关系搞得再好,基本的人际关系岩搞不好,照样是痛苦的。我在外面很得意,而我的父母亲对我不满意,那么我还是失败的。反之,外面不得意,父母对我很满意,就会使我觉得做一个孩子是快乐的事,这就是做人的一个重要基础啊!

孟子说:“唯顺于父母可以解忧!”只有孝顺父母可以解除忧愁,所以我再怎么案,心情都非常好,因为我想到父母对我相当满意。别人对我满不满意,我可以不在乎。因为别人对我不满意,我可以慢慢表现,但父母已经年老,不能再等了。如果我不懂哲学,不懂儒家,我就不会想那么多了。父母会看出你有没有心意,这个心意不是一次,两次表现,而是好几年都是这样的,父母就会知道你把孝顺当作一件事情,认真地在做。

不论如何,一个人在世间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他要发挥出来的就是尼采所说的生命潜力。有时候要刻意去做,但是得到的方法与过程,不是横冲直撞地把生命力赤裸裸地表现就可以的。人毕竟与其他生物不一样,人有理智,有心安不安的问题,尼采没有看到这一点。他没有看到人的心在互相对待的时候,有相互主体的关系。然而,“超人”一定是独立的,不能随便与人沟通的。如果你与太多人沟通,就会妥协,但是“超人”不能妥协。所以,尼采的思想是“全有或全无”。由这一点来看,他的思想比较接近道家的思想。

《庄子》里谈到“我”时,强调“独”:“独往而独来,是为独有之人,独有之人是为至贵。”因此,庄子形容自己说,“以天下为混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人是混浊的,不能跟我讲话。所以,在比较庄子和尼采的时候,会发现有些地方相通—都是肯定人生有境界。庄子的特色在于肯定靠智慧解脱,尼采则是要靠无限的生命力之自我超越,最后变成“超人”。所以,中国讲超越形态,大多与道家的老、庄比较接近;而西方讲超越形态,往往会觉得上帝高高在上,你再怎么超越,永远还是个受造物(Created being),受造物是永远比上帝要低的。于是,如果你真要超越,就要否定上帝,以便让人得以发展,让人可以成为伟大的。如果上帝存在,我们怎么可能伟大呢?的确,由基督教的角度来看,人永远是受造物,在上帝眼中,没有正义的人,因为人有“原罪”的劣根性,所以必须给人性一些基本的规范,让人在社会中安排一生。但是,尼采这种人就不能接受上述想法,因为你一日承认上帝,满盘皆输,生命就永远不得开展了!

真我與假我

接着我们会问:既然不能充分开展,为什么又给我这样的生命力呢?如果上帝给我这样的生命力,为什么又不让它实现呢?对此,真正的基督徒会说,没有不能实现的,你可以转化成为精神上的博爱,不是很好吗?我在现实上的欲望尽量减低,但在精神上却可以相当丰富。尼采的路线不一样,他认为在精神的转变上,仍然要求各种生命力的实现,即使是婴儿,也都是在准备下一步无限的可能性,对于那种能在精神提升,因而放弃各种现实的欲望,甚至对生命欲望都可以转化这一点,尼采的体验相当少,这与他本身精神状态不是很好,恐怕有一点关系。

那么,个人要做真我或假我?我们由尼采学到,一个人要对自己的生命忠诚。忠于“大地”,这是第一步。“大地”代表我与生俱有的 一切,对“大地”忠诚,等于是对自己的生命力忠诚。我生下来有什么生命力,就要让它发展,在发展的时候,必须勇于与世俗决裂。与世俗决裂,就不应在乎世俗的肯定或世俗的批判。就这个意义来看,所有的哲学家都可以赞成,譬如,要人像苏格拉底一样,不可迎合群众,而应该对自己负责。因为我忠于自己內在超越的要求,我就不用在乎群众的想法,这一点是可以得到普遍认同的。

但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区分“主人道德”,“奴求道德”,批判有神论的思想,否定基督教的某些观念,这就有些偏激了。所以,我们年轻的时候读读尼采是不错的,读的时候真是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读的时候,觉得透骨的清凉,真想立即与世俗决终裂,但是,这种豪情能维持多久呢?如果宇宙是一个封闭系统,生命力最后往往变成一种狂烈的热情,热度非常高,情感非常深。这种生命力最后会耗尽的,不只是身体会衰老而已。

尼采只活了五十儿岁就发疯过逝。我们很难想象尼采活得很老很老。假设尼采活到八十岁,垂垂老矣,他要怎么去想象生命冲力?怎么去想象“权力意志”呢?生命衰老了,机能慢慢退化了,怎么办?因此,一套真正体系完备的哲学,应该让一个人面对从生到死的所有阶段,而尼采哲学的难题也就在这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