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一家子(三)乔迁新居喜事多

2022-10-09  本文已影响0人  读写缘

自从实行农田承包责任制,老王看到幸福生活的曙光,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

四十八亩地都是自家的,春天种麦子,除草浇水、喷药施肥,每个环节都干得特别卖力。

秋天的麦田,颗颗籽粒饱满,看着黄橙橙的麦田,老王内心的喜悦无法言喻。

家中的几个孩子都成了青壮年劳动力,每天起早贪黑忙收割,麦田里洒下一家人辛勤劳作的汗水,也洋溢着他们灿烂的笑容,秋收的喜悦荡漾在每个人的心田。

粮食进仓,留下一家人吃的,其余的全部卖成钱,过上吃饱肚子有钱花的好日子。

这时,村里开始统一规划,集中修建居民点。老王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带领一家老小,一边种好责任田,一边打土坯、砌砖盖瓦、修建房屋,忙得热火朝天。

当年便从独门独户搬迁到居民点,拥有一大院房子。大女儿二女儿都是待字闺中的大姑娘,各住一间;儿子单独住一间;老王夫妻带着小女儿住一间;还有一间作厨房。老王的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短短几年时间,老王分到田地,有了房子,还在后院修建起来牛羊圈,生活越过越好。

居民点的房屋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左邻右舍你来我往,和乐融融。电杆上挂着高音喇叭,每天准时广播,居民能听到国家政策和社会新闻。广播里宣传国家重视文化教育,每个村上都要办扫盲班。

不久,队里的文化室摆上桌椅板凳,队长来邀请老王给扫盲班上课。

这让老王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学的文化终有用武之地,忧的是这么多年没动过笔,如何教好这些青年娃娃。都乡里乡亲的,能否教出成绩,自己的那点文化能不能胜任扫盲班的教学工作?

扫盲班主要针对已过学龄的青壮年。大集体时许多孩子没条件上学,现在只能白天忙农活,晚上到扫盲班上课。

老王光荣地当起扫盲班老师。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也带进扫盲班。

他从基础知识开始教,先从一数到一百,口头数加上点数,再从“上中下”到“人口手”认字写字,最后教每个人写自己的名字。

整个冬天,老王每天晚上都忙于扫盲班的事情,真正找到存在感和被人尊重的优越感。晚上回到家中还要给自己的儿女开“小灶”,手把手教儿女写自己的姓名,生活好有成就感。

扫盲班为没上过学的青年提供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为他们搭建相互接触,增进了解的平台。情窦初开的俊男靓女在这里又会有怎样的因缘巧合呢?后来……(请看续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