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位老师都值得尊重
这是一篇“离经叛道”的文章,更是一篇会让很多人不舒服的文章,因为它会打破很多人对“老师”二字的迷思。我自己也没想到,有一天,出生在山东这个极度传统、极度尊师重教的高考大省的我,有一天会“批判”我曾经的老师,并且是在教师节的时候。这篇文章旨在唤醒大家的批判性思维,破除对老师的盲目尊重,并让大家重新思考师生关系和定义“老师”这个角色。
以下绝大部分是我的亲生经历,少部分是身边人的经历。
1、小学,我的某数学老师布置作业时会让我们抄写原题,就是那些很长的文字描述,不能只写计算过程,后来才知道这样我们用的纸就会多,她收作业会得到更多的纸,好卖钱;考试后的试卷也以存档案的名义收上去了,同样用来卖钱。
2、小学,有一次,我与同学有了矛盾,拌了几句嘴,我某小学班主任说我们是“狗咬狗,一嘴毛”。
3、小学,有一次,在学校睡午觉,跟同桌都没睡着,忘记了是因为动弹了以下还是什么原因,被校长逮到了,没有辩解的机会,被叫去教室外面罚站,全校师生都会看到;后被班主任,即爱让学生抄写的那位数学老师,叫到教室里,让我们两个人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棍子互相打屁股,不用力还得重新打。
4、小学,某老师开了个小卖部,让学生到他那里买东西,根据消费的钱数积分,等积累一定分数,老师会有奖励(我堂弟告诉我的,他现在四年级)。
5、小学,某老师上课时让学生全部背向黑板,然后她自己在课堂上吃鸡腿(我姐的老师,当地人都知道)。
6、初中,有一次去小卖部买东西回宿舍晚了,被喝多了酒的年级主任,直接抱摔在草地上。
7、初中,喝醉了酒的老师可以上课,所以,要么不是听他大舌头念课本,要么就是听他在吹牛。
8、初中,班里两个打架的同学,被某地理老师,从前门一直踹到后门,桌子掀翻在地,书本打在他们脸上。场面惊到了班里的每一个人。
9、初中,学习不好的同学坐在最后一排,老师可以随意安排这些人“劳动”,比如去买盒烟、要么打扫卫生、要么自己家里有东西要搬。
10、高中,尖子班与普通班的学生会被同一位物理老师区别对待,引起了班里同学的极度不舒服。
11、高中,某班主任对我们说,“你们学与不学、考好考坏与我无关,我工资照发不误”。实际上,也是这句话引发了我对师生关系的思考。
12、高中,包括初中,学校食堂是没有座椅的,我一度误以为学校都是这样的。某老师解释说是促进消化。到了大学,我才知道,原来学校食堂是可以有椅子的。后来才明白,有椅子吃饭会变得很慢,每次跟舍友、或其他同学,都会先吃完再等他们。
13、大学,师生关系变得功利、社会起来,导员大概率只认识班干部,老师只认识自己实验室的人。
14、大学,某些辅导员老师、教务老师要先收礼,才会签字、办事。
15、大学,去教务处盖章,教务老师一边看着NBA,一手拿着章,要盖不盖,来来回回多次,怕错过了精彩镜头。
16、大学,桌子腿断了,打电话报备给负责的老师,中间历经几次反水,“知道了”——“记下了”——“在采购了”——“你们什么时候说的”——“知道了”——“记下了”,还没出校们就经历了踢皮球,跑断腿,忍无可忍,微博私信院长,然后又找校区主任,结果人家一个电话,某两个老师就屁颠屁颠跑到宿舍,上演苦情戏,施展苦肉计,把桌腿勉强的修了修,承诺的新桌子也没有见到。
17、大学,某些老师为了私利,竟与外部培训机构合作,把学校的活动教室租给外部人员使用,把自己学校的学生撵走。
我的这些经历使我破除了对老师的迷思与权威的盲目遵从,并且产生了“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老师二字只意味着一份工作“这样的认识。
我将老师分为三类,一类是曾给我留下不好印象、让我反感,甚至伤害过我的;一类是无感的,即毕恭毕敬、“相敬如宾”,他们单纯地讲授,完成工作,与学生只是课堂或“雇佣”关系,过后没有深刻印象;第三类是给我以积极影响,我真心感谢、尊重的;三者比例大概为3:5:2。所以,真的能触动我的,真正发自内心想去尊重的,从小学到大学这么多老师中,大概只有百分之二十。
接下来的文字想写这百分之二十,并思考什么使得有些老师超越了“雇佣”关系。
我初中有一位老师当了我三年的班主任,从初一到初三,并且每次都让我做生活委员,现在想想,这个概率也是蛮小的。我与这位老师关系一直都很好,有时候,晚自习后,会一起步行至宿舍,聊一些学习之外的事情;有时候,缺钱花了也会跟她借;初四的时候,换了一位班主任,也成为了好朋友,因为她比较年轻,性格也很活泼,所以比较容易处得来,甚至,周末的时候,会打电话聊一些事情。高中的时候,做过英语课代表,与英语老师成了好朋友,可以跟她借钱、倾诉烦恼、开玩笑;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的信息技术的老师,一位教着高考不怎么重要科目的老师,一天突然找到我,想跟我聊聊,问我为什么成绩会下滑这么多。聊过几次,也成了可以倾诉的朋友,他在那段时间真的帮助了很多。到了大学,我的老师接近“全军覆没”,一度怀疑大学里老师与学生的这种“没有的关系”的关系是否正常。后来,我认识了某位老师,加入了实验室,学到了很多技术,认识了很多同学、学长、学姐,他们成为我十分宝贵的财富;后来,有请这位老师帮写推荐信,老师也很爽快的答应,对此,我仍然十分感谢。
那么什么样的老师会超越简单的“雇佣“关系呢?我自己给出的答案是一个立体的老师会超越“雇佣”关系,做到真正的育人。他们人格健全,懂得心理学,知道换位思考,懂得顾及、体谅学生感受,懂得爱并知道如何爱学生,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以一种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而非高高在上,他们知道如何讲授知识而非无脑式填鸭;他们不是平面的人,即只会机械地重复地讲述知识点和题目。悲哀的是,现有教育体制和评价体系,无法将平面和立体区分开来。
我对这三种老师也会有不同的态度。见了第一种老师,我会当作不认识,毕竟你伤害了我,怎么能要求我一笑而过?见了第二类老师,我会微笑的跟他们打招呼,热情的寒暄;见了第三类老师,我会真诚并真心的去拥抱他们。
所以,不要盲目地随意地尊重你的老师,除非TA真的赢得了你的尊重。
不要盲目地随意地尊重你的老师,除非你在经过批判性思维后判定TA值得你的尊重,但这个教育体制下过来的你,懂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吗?
在我的学生时代(包括现在),老师有绝对的权力和话语权,是一切行动的准则,天气的晴雨表。学生与老师 相比,是处在一个不利的位置,当喊出“老师”二字的时候,我们的身体自然会处于一种遵从与恭敬的状态。记得大学的时候,有个老师说“山东的学生课堂上不爱发言,活跃的基本都是其他省的”,这一现象想必大家都清楚。除此之外,小学、初中、高中时代的学生可能遭遇老师身体、言语上的攻击,甚至性骚扰、性侵犯;大学的学生依然会遭遇性骚扰、性侵犯,还有一项是论文的威胁。美国立法禁止老师与学生恋爱,因为他们知道学生与老师相比,是处于一种多么不利的位置。如果学生可以破除对老师权威的盲目遵从,破除对老师的盲目尊重,这些伤害或许可以避免。我反感称呼人时后面加“老师”二字,一是TA没有教过我,不是我的老师;二是这样会处于一种不对等的位置。
我的很多同学毕业后选择成为了一名老师,对此,我是有喜也有忧。喜的是,我们是同一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但凡有同理心的老师,不会再其人之道,还治其学生之身;忧的是,他们太过年轻,不够立体,难以突破简单的“雇佣”关系,从而做到真正的育人;毕竟对很多人来说“老师”只是一个职业,一份工作,养家糊口的饭碗而已。
我在学习雅思的时候,去了一个培训机构,又认识了几位老师。我们的相处时间只有一个月,关系也只是简单的课堂关系,但我会心悦诚服地喊他们老师,我对这几位老师的好感度也远远超过了绝大多数学生时代老师。在上他们课的时候,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上课很愉快,时间也过得快,也能很好的融入其中。我在想,是什么造成了培训机构老师与体制内老师的差异。培训机构老师和体制内老师归根结底是在“服务”学生,但培训机构老师工资要高很多,难道是工资的差异导致了服务质量的不同?工资低就对应低质量的服务?工资服务质量就高?提高工资是否可以提升服务质量?除此之外,体制内老师给人的印象是点面的,是没有性格的,而培训结构老师是立体的,更有人格魅力。不知道是环境束缚了老师,还是千篇一律的老师形成了环境。身在体制内,却又能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老师,才值得学生尊重吧。那些认为无论学生怎样,工资都照拿,只将“老师”视为“雇佣”关系的老师,是否值得尊重,有待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