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笑集逍遥游

庄子不装(安读《庄子》第二十五篇)

2018-05-11  本文已影响0人  安歌林

庄子不装(安读《庄子》第二十五篇)

杂篇之三《则阳》

《则阳》共分十一章,杂撰而成。

说说其中四章。

首先,第三章。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为缗(mín),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以十仞之台县众闲者也。看见故国故土就令人心情舒畅,即使丘陵上草木杂芜,旧貌被掩盖了十分之九,但有一分与旧时相似之处,心中仍然感觉舒畅。何况是亲身看见、听见本来的心性呢,好比是十仞高(约19米)的台子竖立在人群中。庄子以故国故土比喻人本来的心性,以丘陵草木比喻尘世浮华,他认为在现实里,人的心性很容易遭到蒙蔽,可是当你突然发现它的时候,心情会是无比畅快的。此时的画面是,一个西服革履的装逼男人在快速奔跑,一边跑一边丢掉公文包、脱掉身上的衣服,还欢快地叫喊着,最后赤身裸体跳入碧波荡漾的大海中……言下之意,失去心性的人皆是行尸走肉,苦逼兼不爽!

其次,第六章。

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为性萑(huán)苇蒹(jiān)葭(jiā),始萌以扶吾形,寻擢吾性;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癕,内热溲膏是也。所以对本性鲁莽的,爱恨恣意为害,就如芦苇般掩蔽本性,开始时欲望可以满足形体需要,逐渐使人脱离本性,于是上溃下漏,到处出毛病。尽是浓疮烂疽,内热精泄。庄子用人体的虚火过盛和精气外泄来比喻迷失本性,指出欲望所得到的每一次满足,都会使我们更加远离自己的本性,最终就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想起Laughing哥也经常说:“天要让你灭亡,必先使你疯狂。”要警醒啊。

再次,第七章。

柏矩在老子那里求学,他告诉老师说他想要去游历天下。老子说:“已矣!天下犹是也。”算了吧,哪都一样。柏矩不相信,坚持要去。到了齐国,他看见一堆堆被处死的囚犯尸体,感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真是哪都一样。试想,我们为何想出门旅游,想到处走走看看?是因为别的地方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吗?还是因为我们的心灵不得自由呢?如果人是自由的,心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天下犹是也!旅游公司肯定关门大吉。

最后,第十一章,这章是庄子的宇宙论的突出表现。

老庄皆认为“道”为万物之源,从无形的鸿蒙之气到有形的万物之体,一切循环往复没有终极。随序之相理,桥运之相使,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庄子说,依循时序的规律,起伏而运行变化,物极则返,终而复始,这是万物所具有的现象。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语言可以描述表达的,智识可以探查研究的,只能基于物的范围。脱离了有形的物,我们就难以想象和讨论了。当然,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大部分问题(仍有一部分问题是科学也解释不清的),但是庄子时代的人并没有这种能力,他们在当时能具有如此强大的洞察力,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庄子说,道不可有,有不可无。道之为名,所假而行。道不可执着于有形,也不可执着于无象。道这个名称,只是假借之称。庄子告诉我们,他说的“道”,离开了具体的物,我们就体会不到“道”的存在,可是拘束在具体的物上,我们又领会不了“道”的本源。“道”只是一个随手拈来的名称而已,未必能够贴切地表述万物之源的概念,我们的想象力也不要拘束在这个字眼上。他说的话好有哲理,讲出了抽象与具体的辩证关系。在第十章也有一句类似的话,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千差万别的物组合在一起,我们看到的是“道”的存在;而把“道”的存在拆散之后,我们看到的是千差万别的物。庄子牛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