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的爸爸

从初中开始,我便开始住学校,一周或者一个月才回家看父母一次。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工作很多年后的今天。妈妈退休了,爸爸也快要退休了,突然,我们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去相处,去重新认识那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妈妈不是我所认识的妈妈;我爸爸也不是我妈妈口中念叨的爸爸。现实中的他们都远远比过去的他们来得可爱,真实和立体。而我,当然也不是他们记忆里的孩子了。
我爸爸和大部分中国式爸爸一样,沉默寡言,工作上埋头苦干,付诸了人生大半的心血和精力也毫无怨言。每次打电话,寒暄不到两句,第三句就是:找你妈妈么?然后就把电话给了妈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能理解,为什么许多中国妇女都喜欢唠叨自己的丈夫。在“丧偶式育儿”和事业家庭双兼顾的强大压力下,谁又能保持平和的心境呢?
平常老百姓的生活热情几乎都是在一种唠叨与被唠叨的动态平衡中被消磨殆尽的。尤其是由中年步入老年的阶段,稍有不慎,矛盾就会演化、升级。在那一段“被更年期”的岁月里,日子就在懵懂、无知、踌躇与煎熬中度过,暮然回首,已成满身勋章的往事。
而立之年,再来看待自己与家庭和父母亲的关系,突然很感慨。一家人可以心无挂碍地坐一起,好好吃一顿饭,轻轻松松地看一下电视,童年的快乐时光似乎又回来了。
我最喜欢凤凰卫视和中文国际了,想不到爸爸也喜欢这两个频道。曾经我以为爸爸看报纸是为了“买马”(一种地下彩票),这种偏见被一个叫做《最有价值的投资》节目打破。那一期刚好讲到一位华尔街的投资者怎样和他的妻子为了自己的孩子,迁到新加坡给她们更好的语言环境,学习中文。爸爸表示对电视上那位父亲的做法和眼光表示赞赏,期间还时不时跟我稍微讨论了一下里面的观点和内容。
爸爸经常被妈妈取笑,说他打电话都要先写草稿。又笨又不愿意学习,到现在连微信都不会用。我曾经也就对爸爸的这些“特性”,深信不疑,可是当我用美图秀秀给爸爸录制一段卡通版的春节祝贺词时,他一气呵成,流利而顺畅,自信满满,神采飞扬。反而是一向机灵的妈妈在那里磨磨蹭蹭,录了好几遍都没录好。
今晨,爸爸从妈妈的微信上看到了一个非常好听的贺年小视频,他的兴致一下子上来了,他要求妈妈给他转发。收到心仪的小视频后,爸爸很快就学会转发并分享给他的同学群了。我差点没跳起来给他一个大写的赞。原来我爸一点都不笨,只是需要一些鼓励和机缘。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磋商氛围,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就号召家人围坐一起,就今年和未来的一些计划和打算进行一个家庭会议。我请爸爸帮忙沏一壶茶,想不到他欣然答应了,并用了一套很好的功夫茶具,一本正经地给每一个人倒上了好茶,然后我放了一首“祝福在此地”的歌曲,之后,磋商就根据项目顺利地进行下去了。整个过程,即使遇到一些有分歧的事情,爸爸都很平和、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我心存感动和敬佩。
过年的几天,我好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去观察我的家人。当我发现过去的自己对爸爸的了解竟然是如此的浅薄和有偏差时,我陷入了深刻的震撼和反思,作为女儿,我真的不太合格,作为巴哈伊的实践者,我也亟需提升。几乎所有我对爸爸的了解都是陈旧的、远程的、经过肆意加工的、片面的、不公正的...... 我竟然在几十年的人生里,没有睁开过一双雪亮的眼,没有竖起过一对敏锐的耳,去独立感知和探寻真相!
感恩上帝愿意给我机会去弥补这片亲情的空白!也希望那些像我一样背井离乡,离群索居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去回归家庭的日常,去重新认识自己的父母和亲人!身常在,心同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