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回答

2018-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林不停

        邻居家的小男孩,去年在读初一,在校期间表现良好,成绩优异,也与同学打成一片。但是从下半年开始,却怎么都不踏进学校一步,经父母,亲戚,老师,同学等多方劝说无果,至今仍待在家里,日复一日。事实上这并不陌生,每个人,每个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厌学的情绪。有的人很大胆,选择了别的道路;有的人痛定思痛,又不得不重新返回到课堂中去。那么,到底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呢?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有一本著作,《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书如其名,向我们详细地分析了学生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教师如何可以利用这一点变得更优秀。

        这是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普及读物,也是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入门书籍。作者威林厄姆有着深厚的心理学背景,他在1983年于杜克大学获得心理学本科学位,1990年于哈佛大学获得认知心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今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还为《美国教育家》杂志撰写《向认知科学家提问》专栏。他以洞悉事物的目光和尖端的笔触,写出这样一本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育心理学著作。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本书可以概括地分为四个方面。首先,当我们遇到新问题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会对它是否是中等难度感兴趣;我们在已知的条件下理解它,就像其他经历一样;我们用思考来记住它。其次是和专业技能有关。学习早期的认知力和晚期的截然不同。专家的思考需要事实性知识和练习,和新手的思考不同。第三,就是学生间差异的问题。他们学习的基础结构大同小异,尽管学生的智能有高低之分,但是智能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的。这三个方面主要针对学生,但是教师可以加以利用,使课堂更有效率。最后,就像学生需要练习一样,教学水平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提高。

        提到上学,人们都会想到需要思考的功课。人们惯常认为大脑为高效率的思考而生,而我们都有体验思考是缓慢的,费力的,不可靠的,因而事实上,大脑会尽可能避免思考,更倾向于用记忆指引行动。每个人的记忆有多有少,读书时我们就发现有的人记忆特别快或内容非常多。那又是什么导致这种差异呢?这还得从记忆的本质说起,记忆本质上是思考的残留物。教师想要教得好,就必须考虑作业实际上会让学生想到什么,而不是希望学生想到什么。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对需要记忆的要点会更加深刻,每每回忆,都历历在目;另一方面,重复也是记忆的一大要诀,有些我们并没有刻意记住的东西却会在脑海里一直回响,比如商家循环播放的广告,当我们会回想起的时候,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除此之外,爱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多年以后,你可能已经记不住某堂课所提出的原理,却还对热身的故事念念不忘。

        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避免不了要做练习,一开始是为了熟练,后来是为了达到精通,那么后续又会怎样呢?首先,练习是为了日后更好的学习,基于可以完成一系列的自动化过程。比如小学时背诵的乘除法口诀,这些脱口而出的数字大大缩短了探寻记忆或是动手实操的时间;又比如是系鞋带,打领结这样的日常行为,因为多次的熟捻,完全就像流水一样自然。我们在开车的时候也有这样的体验,在刚开始学习开车时,正在做的事集中了我们全部的注意力,比如检查后视镜,随时观察车速,刹车,判断其他车辆的距离,甚至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是断断续续不连贯的。而现在呢?因为多次驾驶,这些过程都变得得心应手,甚至可以听音乐,与别人聊天。其次,练习意味着重复,使记忆更长久。发展心理学有一个实验,发现代数课成绩ABCD四个等级的学生都以相同的速率遗忘课程内容。如果一个成绩得D的学生,继续选择学数学,那么他将会记得代数;而即便是一个成绩得A的学生,如果从此不再学习数学,那么他将会忘记代数。这是因为以后上的数学课能够持续地使学生想到,用到代数知识。作为学生,我们都很熟悉“临时抱佛脚”这个词。一方面,是说准备时间短暂,另一方面,是说效果持续时间很短。最后,练习能够促进知识的迁移,这是最难办到的。我们说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这个道理。同一类型的数学题会以不同的包装迷惑我们的眼睛,我们需要剔掉它的外壳,挖出它的骨架。比如物理学中常涉及的能量守恒问题,通常会有斜面和滑轮两种出题方式。如果是初学者,那他只能看出表面结构,分为滑轮和斜面两种类型。而如果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他便知道这只是能量守恒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本质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说练习逐渐加强,层次逐渐递进,深层结构才能浮出水面。不仅学生需要练习,教学技能,也必须通过练习得以提高。像如今,多媒体课堂教学越来越风靡,在提供多元化教学便利的同时,也意味着更丰富的评测机制。多尝试,多改进,在教学成果上得以跃进。

        在所有的记忆与练习背后,拥有深厚的背景知识必不可少,甚至要先于技能。多年的学习生活告诉我们,背景知识对于阅读理解来说必不可少。在我们阅读英文文章时,里面单词晦涩难懂,那么我们在查找上就会花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或者我们没有看出作者的言外之意,那么便无法准确领略文章的主旨,会错了意。如果我们之前接触过同一类型的知识,那么当它下次换一种形式再出现的时候,大脑几乎不需要检索,便可直指目标。这有点像我们熟知的马太效应,“富的更富”,正是因为有足够丰富的背景知识,才会更容易地记住更多的知识。

        “教育使人更聪明,聪明的人可以使教育更美好”。教育是天下最神圣的事业,也是最让人困惑的事业;教育是人人称赞的职业,也是人人称难的职业。威林厄姆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从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出发,对学生和教师各自做了可应用于实践的分析。学生通过了解到记忆,练习,背景知识的特性,可以有针对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教师在把握好学生心理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多加练习使自己的教学技能日益精进。威林厄姆的这本著作值得每一个学习与教学的人细细品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