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路上的自我反思:从压力到陪伴,重拾爱的温度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育儿仿佛成了一场无声的马拉松,每一步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期待与责任。最近,我深刻体会到了“陪娃写作业”背后的酸甜苦辣,更在这一过程中,重新审视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角色与心态。今天,我想分享这段心路历程,希望能与同样在育儿路上探索的你,产生共鸣。
那些夜晚的辗转反侧
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本该是酣然入梦的时刻,我家的小宝贝却常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最初,我以为这只是偶然的失眠,直到我发现,这一切的根源竟是我无意中施加给她的压力——那份源自“陪写作业”的沉重。
回想起前四天,我的心仿佛被一根无形的线紧紧缠绕。第一天,我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及作业,并未多想;然而,随着日子的推移,我的焦虑与担忧如同野草般疯长。我开始陪她读拼音、做算术,每一次的“陪伴”似乎都成了对她的监督与考验。她的抗拒、泪水,甚至是对自我的否定,都像针一样刺痛着我的心。
我意识到,我的冷漠、嫌弃、失望,这些无形的情绪像一道墙,隔阂了我们母女之间的亲密与信任。她渴望的,不过是我一个简单的拥抱、一句鼓励的话语,而我,却用沉默和疏离回应了她的所有期待。
从嫌弃到拥抱的转变
昨晚我决定放下所有的“必须”与“应该”,只是单纯地陪她做她喜欢的事情——玩黏土。那一刻,我看到了她久违的笑容,那么纯真,那么灿烂。尽管她心中仍有顾虑,担心我的不满,但那份对陪伴的渴望,让我深深触动。
睡前,我们聊了很多,我紧紧抱着她,直到她安心入睡。那一刻,我仿佛也找回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我意识到,养育孩子的路上,最重要的不是她学会了多少知识,而是她能否感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重拾爱的温度
于是,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育儿方式,决定给予孩子更多的心理营养。我重新拿起了林文采老师的《心理营养》,一字一句地品读,希望能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与力量。我明白,只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肯定,让她感受到自己是被珍视、被爱的,她才能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去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
现在,我学会了在陪伴中倾听,在倾听中理解,在理解中给予。我不再是那个只会用冷漠和嫌弃回应孩子的母亲,而是一个愿意用温暖与拥抱包裹她的朋友。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紧密与和谐。
育儿之路,漫长且不易,但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经历,让我们学会了成长,学会了如何去爱。愿我们都能在育儿的旅途中,不忘初心,保持温柔与耐心,用爱去滋养每一个小小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