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
该书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搜集了大量的证据,阐明了物种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是超自然的神力所创造的,而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的,演化的机制则是自然选择,演化是真实的、渐进的、整个自然系统宛若一株“生命之树”,败落的枝条代表灭绝了的物种,其中仅有极少数有幸保存为化石,而生命之树常青。
他把变异的途径,一部分归因于生物的自然环境的直接干预,一部分归因于业已存在的类型间的杂交,更多的则归因于器官的“用与不用”,亦即习性的效果。
所有的动物在某种程度上都有变异的倾向。
他还给了我们另一种说法,即“没有以往生物的胞体或胚芽,新类型也有可能发生。
相反,人们本应尽力地在这两方面都追求永无止境的进步或趋近娴熟。
他已清楚的看到了自然选择原理的沛然给力。
他相信变种可以缓慢地变为永久的物种,而永久的物种就不能再进行杂交了。
一位匿名作者写到:“我的主张是经过反复考虑后才决定的,即动物界的若干系列,自最简单和最古老的至最高级和最近代的,都是在上帝的旨意下,受两种冲动所支配的结果。赋予各种生物类型的第一冲动,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生殖,推进生物经过不同。
气候在决定一个物种的平均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物种,由于有了极为有利的环境条件,在一个小的分布区内个体数过度增长的话,常常会发生传染病。
在漫长的世纪中,各种各样的树木之间,斗争曾是何等激烈啊,年复一年,各种播撒着数以千计的种子。昆虫与昆虫之间,昆虫、蜗牛、其他动物与捕食它们的鸟兽之间,又是怎样的战争啊,它们都在努力地增殖,彼此相食,或者以树、树的种子和幼苗为食。
生物间彼此的依存关系,一如寄生生物之于寄主,通常发生于自然界地位上相距甚远的生物之间。
对生存大搏斗中为何一个物种战胜了另一种物种
即每一种生物的构造,通过最基本却又时常隐秘的方式,与所有其他生物的构造相关联;它与其他生物争夺事物或住所,或者不得不避开它们,或者靠捕食他们为生。
每一生物都竭力几何比例增加,每一生物都必须在其生命的某一时期内、在某一年的某一季节里、在每一世代或在间隔期内,进行生存斗争,并遭到重创。
我们完全相信,自然界的战争并非是连绵不断的,恐惧是感觉不到的,死亡通常是迅即的,而活力旺盛者、康健者和幸运者得以生存并繁衍。
本土生物本来也会朝着具有优势的方面变更,以便更好地抵御这些入侵者的。
自然界每时每刻都在满世界地审视着哪怕是最轻微的每一个变异,清除坏的,保存并积累好的;随时随地,一旦有机会,变默默地、不为察觉地工作着,改进着每一种生物跟有机与无机的生活条件之间的关系。
胜利靠的不是一般的体格强壮,而是雄性所独有的特种武器。
因为自然选择总是会根据未被其他生物占据的,抑或未被完全占据的地方的性质而发挥作用的:而这一点又取决于无限复杂的关系。
自然选择的作用,必然在于选取那些在生存斗争中比其他类型更具优势的类型,故任一物种的改进了的后代,在其谱系的每一个阶段,总趋于排斥和消灭其先驱者及其源始亲本。应该记住,那些习性、体质和构造方面彼此最为相近的类型,一般说来,他们之间的竞争尤为剧烈。
具有这种形状的一些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定会有最好的机会保存自己;根据强劲的遗传原理,他们趋于产生具有同样形状的后代。
即一切时间和空间内的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通过层层隶属的类群而彼此相连。
视为易于运体质上天赋的、广泛的可塑性相结合的一种性质
这种相互关联现象的本质,最为扑朔迷离
生长的补偿或平衡法则
诚如我所相信的,身体的每一部分,一旦成为多余,久而久之,自然选择总会成功地使其削弱并简化,并且完全不需要相应地使某些其他的部分甚为发达。反之,自然选择完全成功地使用任何一个器官甚为发达,而无需以某一邻近部分退化来作为必要的补偿。
无论后代和亲代之间的每一细微差异的原因何在(每一差异必有原因),正是这些差异(当其对生物个体有利时)通过自然选择的逐渐的累积,引起了构造上的所有较为重要的变异,借此,地球表面上的无数生物方能彼此竞争,而最适者得以生存。
每一个新的类型,对于比其改进较少的亲本以及其他与竞争但较少收到垂青的类型,趋向于取而代之并最终将其消灭。 灭绝和自然选择是并驾齐驱的。
倘若我们记住,几乎所有的物种,要么捕食别的物种,要么会被别的物种所捕食;总之倘若我们记住,每一个生物都与别的一些生物之间,以极为重要的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发生着关系。
而是大部取决于其他物种的存在,抑或依赖于其他物种而生存,抑或被其他物种所消灭,抑或与其他物种相竞争
然而,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这些中间环节均已被取代和消灭,所以,如今他们已不复存在了。
正是自然选择这一过程,往往趋于消灭亲本类型以及中间环节。
由于每一个动物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显然各自在生活习性上,均很好地适应了它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
自然选择都会容易地通过动物构造的某些改变,而使其适应他所改变了的习性
究竟习性通常变化在先而构造的变化在后呢,抑或是构造的些微变化引起了习性的改变呢?两者大概差不多常常是同时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