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闹了,我哪里要调整
这会儿刚看到李玫瑾的一个短视频,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
讲的是一个9岁孩子把周围街坊全偷变了,被投诉等,他爸把孩子用链子栓在家里,也不是事。最后送去心理医院进行矫治。
刚到第一天,就把医院里的东西全偷了。医生发现他特别爱吃。于是就想到一个对策,每天把他不好的行为,偷,打,闹等,一次一条竖道,第一天就有50多道。医生跟他说,如果他少10道,就给1块巧克力,少20道就给2块巧克力,少30道还给苹果等各种好吃。后来,第一天孩子少了3道,也给了1块巧克力。一个月后,就不到20条道了。于是医生给增加其他的要求,比如,要东西,要用说的,不能抢的。三个月后孩子想家了。医生觉得,他的情感恢复了。
在这里,我就感觉,这个孩子太缺乏爱了,平时都是被恐怖待遇,包括把孩子栓在家里,当成一条狗来看,这行为太不可理喻。
同时,我也很佩服,孩子的进步能力,一个月后坏行为就少了不到20条,而且3个月后,都差不多了。非常厉害。
他的行为改进速度,首先是源于医生采取正确的方法,其次就是孩子改进的速度,这也让我反思,有这么多问题的孩子都能做的这么好,为什么我就不能?
所以,相信自己,只要下定决心去改,一定是可以的。
包括我让孩子早睡,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好多年,不管孩子作业是否完成,下定决心到点关灯,孩子就好好休息了,接着状态也更好了。
所以,在于是否坚决执行,是否有信心去做好。
这个故事,还有后续。
这个孩子被送回家之后,父母都搬家了,没通知任何人,只好找公安去查访。最后把孩子送到新家,他妈妈看到孩子回来,一手抱着小的,一手拉着另一个,看到这孩子——扭头就走!
看这里,我都不禁一阵冰冷,这妈妈,居然三个月不见孩子了,还能如此,平时对待孩子是得多冷漠无情!他要是回家,对待他的,一定还是这样冷漠无情,甚至是更多的负面东西。
而问到他爸爸手续打算,他说没有,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一看就是没有往心里去,虽然表面没有妈妈那样无情,但是孩子没有被正常对待,他一样是对待狗一样的对待孩子。
孩子这么大的问题,都不放心上。搬家了,还不给孩子通知,简直就是不要孩子了,看着就是为了不让孩子找到家才搬家的。
这孩子太可怜了。
所以,李玫瑾说,如果父母不改变,孩子的行为问题会更严重。
李玫瑾说,当孩子跟你闹起来的时候,第一个想法就是,我哪个地方需要调整。
这个也是我的看法,只是在执行中,没有直接,所以当场问,我哪里需要调整,孩子就是看自己,孩子都是从父母这里习得,或者被影响的。
包括,我刚才写的,孩子情绪来了,我有一个觉知,我看见自己生气,我也看见孩子生气了,那么我到底是哪个地方没有教会孩子呢?
所以,我现在想着的是,孩子情绪起来了,我先看着孩子闹的过程,感受孩子的感受,看孩子是如何处理他的情绪,他的行为的。
找到了,看到了,我就能看清楚自己的样子。
然后找到问题症结。当然孩子每次闹的背后,需求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是需要被安抚,被鼓励,或者被肯定等,不一而足。
结合当前的情况,一一分析,然后跟孩子一起讨论,甚至是角色扮演出来,说出自己的看法,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
同时,将医生的方法用起来,孩子的不好习惯画出来,非常直观,让孩子改进。用孩子最喜欢的东西奖励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