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读书

《明清社会史论》读书笔记

2019-04-12  本文已影响3人  6f7303428dc6

历时两月,看完了何炳棣先生的这本大作,总体感觉何先生功力深厚、考证严谨、史料充实、方法独特。虽然名为社会史论,何炳棣先生研究的却是社会阶层流动问题,而切入点正是科举考试。

长期以来,中西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是停滞的,社会阶层之间流动异常艰难,何炳棣先生则用自己这本著作驳斥了这一观点。通过研究反而证实明清社会是一个高度流动的社会,甚至比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还要高。在选取的案例中,有铁匠、佃农等社会底层人士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家族命运,也有世家大族因为各项奢侈的爱好,经营不当,而坠入社会底层,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中国社会均在践行着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即重视凭借个人才能实现阶层的跃升。

在具体的行文结构上,何炳棣先生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提出一个悖论:如何保持传统社会并缩小各阶层的差距,然后引入先秦各派思想的解决方案,最终儒家以有教无类的方案胜出,并成为数千年来的主导思想,为了具体实践有教无类,缩小阶层差异,必须让社会阶层自由流动,相继出现了孝廉、举荐、科举制,最终因为科举制的优越性而胜出。科举制胜出之后,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需要奖学金制度、书籍、学校等配套,这些只有在明代才成为了现实,也就引入了本书要讨论的问题: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社会促进社会流动的制度。为了论证,何炳棣使用了统计学的方法,从家谱、进士题名录、方志、文集、小说等史料进行抽样,得出社会底层有大量人士跃升上层社会。为了增加结论的说服力,又从史学的角度,论述政治、经济、教育、思想诸方面加以证实,最后共同证明了结论。后来随着人口的激增和技术水平的停滞,科举在促进人口的流动作用日渐下降,但仍高于同期的其他社会,直到清朝灭亡。

本书中处处能看到何炳棣先生对于社会科学方法的重视,尤其是统计学的方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无异于开天辟地的创举,这套研究范式完全不同于乾隆学家以降考据式的治史方法,选取了众多的样本,制作了众多的表格,使得文章结论更加坚实。但成也萧何败萧何,统计方法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如果样本量过小,或者不具有代表性,将会呈现不一样的结论,这样会使得结论遭受巨大的质疑。

另外,何炳棣先生在一些史料理解、使用、引用上都有错误,都被编者一一指出。同时,随着天一阁的收藏的方志以及更多的进士类题名录的出现,势必将对一些说法产生冲击。在介绍各地情况不同时,何炳棣先生详细叙述了东南几个身份,但有些问题仍然解释不清楚,比如江西吉安府何以在明代有如此多的进士,又比如对北方各省衰落的原因缺少深入了谈讨,恐怕不是简单地战乱众多,人口南迁这般简单,我认为还有经济重心的南移,从而导致文化的衰落有关。

当然,在某些资料问题,史料使用上都是疥癣之疾,不能改变本书当时的开创之功。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研究明清社会阶层流动的好书,如果可以结合张仲礼的《中国绅士》,两书观点之间有很多抵牾之处,正可弥补不足,还有王振忠翻译的《科举和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论文也可以配合翻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