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的第125天《小匡 第二十》第26段~第28段

2024-04-15  本文已影响0人  流水王丽霞

《管子》学习的第125天《小匡  第二十》第26段~第28段

原文阅读

      恒公忧天下诸侯。鲁有夫人庆父之乱,而二君弑死,国绝无后。桓公闻之,使高子存之。男女不淫,马牛选具,执玉以见,请为关内之侯,而桓公不使也。狄人攻邢,桓公筑夷仪以封之。男女不淫,马牛选具,执玉以见,请为关内之侯,而桓公不使也。狄人攻卫,卫人出旅于曹,桓公城楚丘封之,其畜以散亡,故桓公予之系马三百匹,天下诸侯称仁焉。于是天下之诸侯知桓公之为己勤也,是以诸侯之归之也譬若市人。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故使天下诸侯以疲马犬羊为币,齐以良马报。诸侯以缕帛布鹿皮四介以为币,齐以文锦虎豹皮报。诸侯之使垂櫜而入,(木麕)载而归。故钧之以爱,致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是故天下小国诸侯,既服桓公,莫敢之倍而归之,喜其爱而贪其利,信其仁而畏其武。

    桓公知天下小国诸侯之多与己也,于是又大施忠焉。可为忧者为之忧,可为谋者为之谋,可为动者为之动。伐谭、莱而不有也,诸侯称仁焉。通齐国之鱼盐东莱,使关市几而不正,㙻而不税,以为诸侯之利,诸侯称宽焉。筑蔡、鄢陵、培夏、灵父丘,以卫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诸侯也。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劝于中国也。教大成。是故天下之于桓公,远国之民望如父母,近国之民从如流水。故行地兹远,得人弥众,是何也?怀其文而畏其武。故杀无道,定周室,天下莫之能圉,武事立也。定三革,偃五兵,朝服以济河,而无怵惕焉,文事胜也。是故大国之君惭愧,小国诸侯附比。是故大国之君事如臣仆,小国诸侯欢如父母。夫然,故大国之君不尊,小国诸侯不卑。是故大国之君不骄,小国诸侯不慑。于是列广地以益狭地,损有财以与无财。周其君子,不失成功。周其小人,不失成命。夫如是,居处则顺,出则有成功。不称动甲兵之事,以遂文、武之迹于天下。

      桓公能假其群臣之谋,以益其智也。其相曰夷吾,大夫曰宁戚、隰朋、宾胥无、鲍叔牙。用此五子者何功度义,光德继法,绍终以遗后嗣。贻孝昭穆,大霸天下,名声广裕,不可掩也。则唯有明君在上,察相在下也。

字词注释

[1]夫人:指鲁庄公嫡夫人哀姜,与庆父勾结害死鲁闵公。庆父之乱:庄公死后,庆父结党营私,先后杀死鲁君继承人子般和闵公。庆父,春秋时期鲁国人,鲁庄公同母弟。

[2]后:后嗣。这里指君位继承者。

[3]淫:杂乱。这里指男女相处有规矩。

[4]选具:齐全,齐备。选,齐整。

[5]不使:不用,不让这样做。

[6]旅:寄居,临时居住。

[7]城:筑城。楚丘:地名。卫国遭北狄入侵后,先暂居曹,之后齐桓公组织诸侯力量,为建新都城,即在楚丘。

[8]以:通“已”。

[9]勤:忧虑,操心。

[10]市人:指集市或城中街道上的人。

[11]疲马:瘦马。疲,瘦弱。

[12]缕:麻线。帛:丝织物的总称。布:葛麻织品。介(ɡè):个。币:礼物。

[13]垂櫜(gāo):垂着空袋子。指身无长物。

[14](木麕)(jùn):同“捃”。拾取。

[15]钧:通“均”。平分。

[16]倍:背弃。

[17]与:亲近。

[18]忠:尽心竭力,为公谋福。

[19]谭:古国名,在今山东济南东南。莱:古国名,在今山东龙口东南。有:占有。

[20]东莱:古地名,在今山东北胶河以东。

[21]关市:位于交通要道的市集。几:通“讥”,稽查,盘查。正:通“征”。

[22]㙻(chán):市中储藏、堆积和出售商品的地方。这里指只收取场地和房税。

[23]宽:宽厚,度量大。

[24]蔡:应指蔡国都邑,蔡在春秋早期时其地在今河南上蔡一带。鄢陵:春秋时鄢陵之地非一,有在今山东沂南北古沂水沿岸者,有今属河南者。此文中的“鄢陵”似应以后者为是。培夏:即负夏,古邑名,在今山东兖州北。灵父丘:即灵丘,为当时齐所属城邑,其地在今山东高唐南约二十公里处。

[25]卫:防御,守卫。

[26]五鹿:地名,春秋卫国城邑,有多种说法,或在今河南清丰北。中牟:地名。《论语·阳货》有“佛肸以中牟畔”,此中牟或许即此文中之地。孔子时代此邑属晋;其地在今河北邢台、邯郸之间。另一中牟属今河南郑州。邺盖:地点不详。或即邺,在今河北大名。牡丘:齐国城邑。其地在今山东聊城东北。一本作“社丘”,误。

[27]劝:努力。

[28]兹:愈益,更加。

[29]定三革:停止使用三种革甲。三革,泛指各种革甲。

[30]偃五兵:隐藏起五种兵器。五兵,泛指各种兵器。

[31]朝服:君臣朝会时穿的礼服。这里指不穿铠甲。

[32]怵惕:恐惧。

[33]文事:文德教化的治理。

[34]附比:归附从属。

[35]列:同“裂”。分割。

[36]周:接济。

[37]称:发动。

[38]遂:实现。

[39]何:同“荷”。担负。度:用,行。

[40]光:使显赫。

[41]绍:继承,接续。遗:给予,赠送。

[42]贻:遗留。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在这里包含长幼辈行。

译文参考

        齐桓公为全天下的诸侯担忧。鲁国有庄公夫人和庆父的淫乱,最后两任国君被杀,鲁国失去了继承人。齐桓公听到这事后,派遣高子去立鲁僖公来保存鲁国。庆父没有得到君位,国内的男女间相处都有了规矩,牛和马很齐全,庆父拿着玉来拜见齐桓公,请求让自己做齐国的关内侯,但是齐桓公没有任用他。狄人攻击邢国,齐桓公修筑夷仪城作为边界。于是国内的男女间相处都有了规矩,牛和马很齐全,庆父拿着玉来拜见齐桓公,请求让自己做齐国的关内侯,但是齐桓公还是没有答应。狄人攻打卫国,卫国的百姓出奔寄居在曹地,齐桓公修筑楚丘作为边界,百姓们的牲畜丢失了,于是齐桓公又赐予他们三百匹良马,天下的诸侯都称赞齐桓公有仁义。到这时候,天下的诸侯都知道齐桓公很为自己操劳,因此诸侯们就像赶集一样来归顺齐桓公。齐桓公知道天下的诸侯都已经归附自己了,因此就很少收下他们进献的礼物而注重礼节,因此让天下诸侯用瘦马、狗和羊作为礼物,而齐国用良马来作为回报。诸侯们用平常的纺织品和四张鹿皮作为礼物,齐国用华锦和虎豹皮来作为回报。诸侯们的使者,背着空囊来的,回去时却装了很多财物。因此把仁爱平分给他们,用利益吸引他们,用诚信来和他们结交,把武力展示给他们看。因此天下的那些小国诸侯都服从齐桓公,没有谁敢违背都来归附了,他们为齐桓公的仁爱而感到欢喜又贪求齐国给予的利益,相信齐桓公的仁德又畏惧齐国的军事能力。

      齐桓公知道天下的小国诸侯都来和自己亲近了,因此尽心竭力地为他们谋取福祉。可以为他们分忧的就为他们分忧,可以为他们谋划的就为他们谋划,可以为他们采取行动的就采取行动。讨伐谭和莱两地却不私自占有,诸侯们都称赞齐桓公有仁德。齐桓公又让齐国东莱的鱼和盐流通到各个诸侯国,稽查关市但不征税,只收取房税但不收取商品税,用这来为各诸侯国谋取福利,诸侯们都称赞齐桓公宽厚。齐国修筑蔡、鄢陵、培夏和灵父丘等城邑,用来保卫和戎狄交壤的边界,以此来制止各诸侯国内的暴乱。修筑了五鹿、中牟、邺盖和牡丘,用来保卫中原地区,以此来给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展示自己的努力。教化取得很大成功。因此,天下人对待齐桓公,较远国家的百姓就像盼望自己的父母,近处国家的百姓像流水一样跟随他。因此,土地愈益广大,人口愈益增加,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大家感念齐桓公的文治又害怕他的军力。因此,齐国诛杀失去道义的诸侯,来安定周王朝,天下没有谁能够和他对抗,这是军事的成功。停止使用各种革甲,收起各种兵器,穿着朝服过河都不会害怕,这就是文治的胜利。因此大国的君主感到惭愧,小国的君主会前来归附顺从。因此大国的国君侍奉齐国就像是臣仆,小国的诸侯喜欢齐国如同是自己的父母。这样,大国的国君不会显得尊贵,小国的诸侯也不会卑下。因此,大国的国君不会骄纵,小国的诸侯不会恐惧。在这时,分割广大的土地来增补土地较少的,消减富足的来补给贫困的。接济君子,君子努力做事,所以能成就大功。接济小民,小民感恩报德,政令易于实行。如果做到这些的话,平时待着的时候就会安顺,出动就会成功。不用发动军事行动,就可以成就文王和武王那样在天下的功绩。

      齐桓公能够借助臣子们的谋略来增加自己的智慧。他的宰相是管仲,大夫是宁戚、隰朋、宾胥无和鲍叔牙。用这五个人来负责政事和推行道义,发扬德行和继承法度,一直接续到终点,把优良的政治遗产馈赠给子孙后代。把孝道传承下去,称霸天下,名声广大,什么也掩盖不住。这就是因为有明君在上位统领,有明察的辅臣在下位谋划。

核心内容解读

        这几段内容讲述了管仲辅助齐桓公在成就霸业道路上做到的一系列主要策略和行为。他们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策略在于,准确把握了时代脉搏,认识到诸侯国渴望秩序和稳定,建立了一套新旧杂糅但能被普遍接受的政治秩序。齐国在富国强兵增强自身实力后,通过帮助鲁国平定内乱、帮助邢国、卫国抵御北狄新建都城、在军事和经济等方面施以援手。而且,他尊崇一定的道义原则,带领其他国家共同尊奉周王,坚持“尊王攘夷”的政治路线,成功地利用了周王朝的政治正统,扩大了自己的霸主影响力。他们巧妙地利用经济手段、外交手段,加强了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通过盟约明确了各国应遵守的规则,有效预防了可能的冲突和战争。

      文中也再次强调了“桓公假其群臣之谋,以益其智也。”齐桓公和管仲善于用人,借助手下群臣的计谋,来不断增益自己的智慧。他们任用了五位得力的大臣:宰相管仲,大夫宁戚、隰朋、宾胥无和鲍叔牙。有学者认为他们所创建“相国领导的五官制”与西方的内阁制类似,管仲这个相国相当于现在西方政府的总理,领导各部门内阁大臣,总揽一切行政事务。

      值得一提的是五大部门长官的选拔标准(1)个人出身:坚决杜绝大股东(天子二守)插足行政事务及担任重要职务。内阁大臣个人出身,必须是完全依附国君公族或者毫无政治根基的人。(2)效忠服从:内阁大臣作为部门领导,生是齐桓公的人,死是齐桓公的鬼。完全效忠齐桓公,服从相国管仲管理。(3)建立选拔机制,欢迎广大条件符合者应征报名,一经录用待遇从优。这样,齐国上下人当其位,各尽其才,大家共同努力,一起促成了齐桓公的霸业。

      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首位霸主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许多学者认为,春秋时代即“霸政时代”。按照梁启超的界定,“霸政”的内涵,就是由一个有力量和有责任感的大国居于“盟主”的地位,稳定中原的局面,减轻不义的兼并和掠夺性战争的破坏。这是中国历史进化极其重要的一环。故霸政全盛之时,有“仗义执言,摧暴扶微”的力量占据上风,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残民逞欲,名义上是霸政所不许。

        梁启超很有说服力地分析了霸政的出现是时势发展所需要的结果。在齐桓公称霸以前,突出的历史现象是:其一,列国篡杀攻伐祸害至烈。春秋弑君之数绝不止一般史书上所说“三十六次”,而是达到百次,许多都因有所讳饰或不赴告而不见于史书。鲁、齐、宋、卫、郑、许诸国,几乎无岁无战事。“岁寻干戈,民不堪命!”其二,戎狄猖獗至甚。“诸戎最胜于隐、桓之际,群狄最胜于闵、僖、文之际。”孔子所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恰恰反映出中原各国人民迫切欢迎霸政,好比解民于倒悬!其三,小国林立,必然造成兼并激烈。兼并最盛者是齐、晋、秦、楚,晋、楚尤最。晋兼并之小国,绝大多数在霸政出现以前,而所兼并的地方,大部分得之群狄。楚对中原小国的兼并,也大都在霸政以前。综观整部春秋史,兼并之祸,实以霸政以前为最烈。故梁氏总结说:“兼并盛而霸政不得不起”,“而霸政者大一统之前驱也”。以上三项,有力地说明了霸政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什么是“德治”

        什么是“德治”呢?按照赵汀阳的理解,它的真正意思是,公正地分配利益。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让天下万民在经济上得到最大的实惠和好处。比如周朝的土地政策,规定每个家庭都分得一定面积的土地,保证耕者有其田;同时规定土地不许买卖和转让,保证人人不会失去土地。在古代农业社会,只要每个人都拥有土地,那么基本生活资源就有保障,社会秩序就是稳定的。

        这就是周公给出的“德治”的基本逻辑:给民众最大的利益,就能够实现民心所向;民心所向就是政治正当性的证明;有了政治正当性,不需要武力也能够维持天下秩序。也就是说,周公对当时的政治进行了重新定义:武力统治不是政治,只是统治而已,真正的政治是创造利益共享与普遍合作。所谓“力不能远,惟德能远”。从此之后,“德治”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

      我们看到,周公这个“德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政治正当性,这又进一步引出了“天命”概念。在周之前,统治集团所相信的“天命”是一个神秘概念,所谓“天命靡常”,就是说天命是反复无常、不可预测的。殷商部族的人为了保住“天命”,一直进行非常隆重的祭祀,甚至用活人献祭,以表达自己的虔诚。可到头来,上天却放弃了对商族人的庇护。

        这时候,周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天命观,认为上天决定保佑谁,不在祭祀,而在于你的德行能否配上天命。这就把“天命”和“德治”明确捆绑在一起:只有维持德治才能保有天命,而失德就失去了天命。

      这等于是论证了周武王革命的合法性:如果统治者失德,天命就不再归他,那么革去天命就是合法正当的了。这种全新的天命观,固然是为了给武王伐纣找到政治正当性的依据,但同时,也为后世王朝的政治正当性设定了边界:没有一个统治者能永远保有天命,除非他能一直维持德治。周王朝自身也不能例外。

      总之,通过“德治”,天下体系就能实现它的根本目的,也就是“协和万邦”。这又是一个很玄的概念,其实翻译过来就是,实现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冲突最小化和相互合作最大化,达成赵汀阳所说的“关系理性”。

        正是因为有创制“天下体系”的壮举,2000多年来,周朝一直被中国古代政治家当作模范王朝。可是,既然周朝的天下体系这么好,为什么它还是崩溃了?好秩序为什么也会崩溃,这是一个需要严肃思考的问题。

      对此,赵汀阳的回答是,恰恰是由于周朝严格执行了自己的“德治”标准,造成了德治的难以为继。前面说了,德治就是公正分利,但是,古代农业社会可分的“利”是极其有限的,只有土地。而到西周中期,所有能分的地都分完了。后世精英再也没有获得“分封”的机会,也就没人为了天下公利去建功立业了。同时,周王室为了维持天下体系的运转,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但周王室并没有对各诸侯国征收重税,这就导致周王室的实力越来越衰弱,无力管制诸侯作乱。到春秋时期,天下体系已经名存实亡。

        此外,周朝天下体系的崩溃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天下体系虽然建立了一个政治上的协作网络,但当时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决定了,经济上的协作网络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天下万邦通过协作能够产生的共同经济利益非常有限。一旦诸侯国发现,各自为政获得的利益要大于共享协作的利益,那么天下体系崩溃就是迟早的事了。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天下体系的确是一个过于超前的政治实践,它所面临的制度上的根本漏洞,只有真正进入了全球化时代才能解决。周朝的天下体系早已经远去,只留下天下概念,作为我们对未来世界政治秩序的一种想象。

        好的政治制度只是通往好生活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而且,正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言:“即使知识说清楚了一切事物,生活问题仍然尚未触及。”

(本文上接第122天“西周的天下体系”)

参考资料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特供版》,赵汀阳,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12月

《拿得起放不下的春秋史(套装全2册)》,烽武野,北方文艺出版社·紫云千阅,2020年1月

《梁启超评传(陈其泰史学萃编)》,陈其泰,华夏出版社,2018年1月

《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上册)》,刘勋,中华书局,2019年8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