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练产品竞争力课程收获与思考
我的工作经历中,有过华为IPD开发流程的历练,接受了华为的组织形式和文化熏陶。这几年也跟随大华CPD开发流程一路走来,经过了多次研发组织的变革和调整。这次,听了原华为高层管理者讲 研发组织进化之路,我听了2遍,接受了更高维度的思维洗礼,也触发了一些思考。
收获回顾:
1. 大华目前的组织形式,经历着或者说跟随着华为营收200亿迈向2000亿级,研发1万人到研发6万人的规模时期。我想,大华坚定变革的信心应该源自已经在华为验证跑通过的路子。大华深化变革的原因,应该源自公司规模朝千亿营收迈进,需要能适应更大规模协同作战的组织形式。
2. 大华最近几年,矩阵式组织架构的演变,是产品开发和工程开发提升整体协同效率的需要。一个加强连和一个独立旅的组织职责不同,所背负的组织成绩不同。它的作战方式和人员协同结构就要发生变化。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能够掌控整个国家的安全与主权,这种思想应用于我们这样的企业治理,自然也不在话下。打开上帝视角,看目前的组织形式,足以支撑大华1000亿梦想,不需动摇。需要的是不断审视在效率,效能上的问题,进行局部调整,使之足以支撑业务发展。
3. 关于研发部门的重量级团队运作机制。首先责权利对等才是重量级。“责”是对经营负责,对竞争力负责,对质量和客户满意负责。“权”是对决策和预算分配的权利。“利”是对评价和激励等利益。重量级团队的决策机制,基于共识。这里面有一个有意思的权力设置:IPMT主任有额外的一票否决权,但没有一票通过权。是为了避免冒进。同时,如果决策中如果没有失败的项目,决策或许过于保守,要避免保守。这种设置,充满了平衡的智慧。既不能为了保住乌纱,少犯错误而保守,也不能因为主官头脑一热,冒失激进,蛮干快上导致重大损失。不能不来,也不能乱来。
4. 研发组织优化,是各级研发主管的责任。要主动发现组织存在的问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管理好由此带来的风险,不做布朗运动。这是对主管的责任心要求,现行的流程体系,组织架构无法顾全到很多细节问题。主管们,要在自己的范围内,发现问题,在子流程,子系统中寻求问题解决,作出应有的行动,承担起责任。不可因为,“流程就是这样设置的”就放不开手脚。回观我们产品线,无论是 三级质量红线,还是项目风险管理矩阵,项目成本控制模板,PMS项目开发模板都属于主动发现存在的问题,而提出解决方案,并不断实践完善的过程。
行动思考:
结合研发组织进化之路这个题眼,作几点在我所能影响的组织范围内的思考:
1. 在AI普及化的背景下,“AI品鉴”这件事已经在PM群体,深入人心。同时看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线开发人员极少去品鉴自己所参与的项目。你需求写成啥样,我就照着怼出来。到底产品效果如何?流程中没让我去关心,我也没工夫去关心。导致开发人员的产品感官反馈链路不存在。因此,在2020年,AI品鉴2.0阶段,我们除了强化AI品鉴提出的问题,解决闭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全民参与。尤其是,重点开发人员投身其中,AI品鉴2.0的主题词是“全民体验官”。增设“首席体验官”的角色。这些人是必须重度参与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环节,并进行量化积分。"首席体验官"名单,采用动态管理,根据参与积极性和输出情况,以一定周期刷新名单,给与相应的鼓励。2020年推出,AI品鉴2.0:全民体验官。期望通过这样的组织优化,激发全民参与的热情。
2. 去年我们讨论了AL的角色期望,并设立几个AI业务领域的AL负责人。目前来看设立的几个AL角色领域,吕扬慧,张鑫炯,周晶几个人因为业务属于热点,需求驱动也比较多,长效运转起来了。其他部分,看到的动作还不多。需要一个相对体系化健全的组织形式将AL机制阐述清楚,并在AL在角色上的时间投入以及资源配给与明确定义,制定PBC承诺。定期像重点项目review一样来看AL的进展,阶段性成果和求助。2020年,成立AL业务委员会,建立AL运行机制,AL角色发挥更大的主体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