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的艺术品味
贾母是荣国府中的核心人物,《红楼梦》中很多集体活动都是围绕贾母来展开的。你对贾母是怎样的印象呢?你认为贾母的艺术品味如何呢?
贾母01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贾母给宝钗过十五岁生日,吃饭点戏时,贾母一定让宝钗先点。宝钗推让一遍点了一折《西游记》。贾母自是喜欢。
宝钗一个很懂得揣摩家长心思的大家闺秀,自己的生日宴会,并不是点自己喜欢的戏,而是想着贾母喜欢热闹戏,便随着贾母的喜好来点。
后来贾母又让宝钗点戏,宝钗便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不由得让宝玉有意见"只好点这些戏。""我从来最怕这些热闹。"
但是贾母喜欢这些热闹戏啊,喜欢热热闹闹的氛围。
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大雪天里宝玉同姐妹们在芦雪庵烤鹿肉、作诗,好不快活。贾母也坐着小竹轿赶来了,这样的景致、这样的热闹贾母可不想错过。
贾母来至室中先笑道:"好俊梅花!你们倒会乐,我来着了。""我也来凑个趣。""你们仍旧坐下说笑我听。"
贾母问大家做什么事,众人便说作诗。贾母便说"有做诗的,不如做些灯谜,大家正月里好玩的。"
大家一起做了一些雅致的灯谜,宝钗却说:"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思,不如做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
以上这些情节,可能会使读者形成这样一个印象,贾母是一个没有太高文化的老太太,不像黛玉、湘云等姐妹们那样会写诗写文,因此在艺术品味上也偏爱通俗艺术,喜欢热闹戏,喜欢浅近的谜语、故事等。
如果你以为贾母是一个没文化、只喜欢热闹戏的老太太,那你可就错看了贾母了。贾母其实是一个追求清雅的人,有着极高的艺术品味,她对艺术的品味之高远远超出宝钗的想象。贾母可不是一个一般的老太太。
02
第四十回,贾母带着刘姥姥及众人逛大观园,听到了鼓乐之声,贾母便命文官等十几个女孩子们进园子来演习。
贾母听音乐,并不像常人那样把乐队叫到跟前来演奏,而是安排她们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演奏,贾母带着众人在缀锦阁底下喝酒,这样借着水音,音乐会更好听。
藕香榭果然,音乐奏起,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清风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渡水而来,自然使人心旷神怡。
优美的音乐使众人都增添了兴致,忍不住要多喝一杯酒。先是宝玉禁不住,拿起酒壶斟了一杯,一口饮尽。湘云、宝钗、黛玉也都干了。刘姥姥听了这般音乐,喜得手舞足蹈起来。
可见贾母不仅喜欢热闹戏,也喜欢清悠的音乐,而且她懂得借助自然的景致来欣赏音乐。借着水音、清风、树林来欣赏音乐,这种艺术品味不可谓不高。
第五十四回,元宵节宴会上,贾母又叫文官等女孩子们唱戏,唱什么呢?贾母说:"刚才八出《八义》闹得我头疼,咱们清淡些好。"
可见贾母有时也会嫌热闹戏闹得头疼。怎么唱呢?在座的客人薛姨妈、李婶都是看过好戏、听过好曲的人,少不得弄个新花样。贾母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用提琴和管箫来合,笙笛一概不用。也不用抹脸,听的就是本色的演唱。
薛姨妈看过几百班戏了,从没见过用箫管和的。贾母说也是有的,《西楼.楚江晴》的一支就有小生吹箫和的,这也在主人讲究不讲究罢了 。贾母绝对是讲究的主人。众人都赞这出戏更难得了。
第七十六回,中秋佳节,贾母说赏月在山上最好,于是设宴在凸碧堂。贾母见月至中天,比先时越发精彩可爱。因说道:"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因此命人将十番上女孩子传来。贾母道:"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
中秋佳节,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众人赏了桂花,入席暖酒,音乐响起。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伴着桂花的香气,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欣赏。
一首曲子结束,众人称赞不已。都说实在好听,我们也想不到这样,须得带领着,我们也开些心胸。
可见贾母在艺术上不仅仅追求雅致,而且还是贾府中最懂得音乐欣赏的人 。
只是贾母这次在袅袅悠悠的笛音中听出了凄清,听出来悲凉之意。这个中秋节,宴会上的人明显少了很多,不似从前那么热闹了。贾母听着这笛音,品着当下的人生况味,回忆当日的热闹繁华,应该顿感伤感吧。
戴邦敦绘《凸碧堂品笛感凄清》03
贾母不仅追求艺术的雅致,而且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逐渐淘汰掉那些口味低俗的东西。
第五十四回元宵节宴会上,来了两个说书的女先儿,贾母问可有些什么新书。女先便要讲一个《凤求鸾》的书,只讲了个开头,贾母便猜出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并对这才子佳人的套路进行了狠狠的批评。
"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才子佳人,最没趣。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得连个影儿也没有了。"
并对此类书的诸多不合理因素进行了分析。那些世宦书香大家便是告老还乡,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服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
可见写这些才子佳人小说的人并不生在世宦大家,对世宦大家人的实际生活情况并不理解,并不知道大家小姐都是有奶母及一群丫鬟服侍的。所编出来的情节也就不符合生活实际。
贾母也对写此类才子佳人小说作者的创作动机进行了批评,不过是嫉妒人家富贵,或者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者,他自己看这些书看魔了,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出来取乐。他何尝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
这么分析来看,才子佳人小说多是穷书生求之不得,便幻想出一个佳人来,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并把自己幻想的佳人写成小说。以文艺创作来弥补现实的缺憾吧,这么分析显然很有道理,因为现实的贫乏,人就会寄托于幻想。
比如贾雨村,在他还是一个落魄穷书生时,甄家丫鬟姣杏回头多看了他一眼,雨村便幻想这丫鬟看上他了,便认这女子是巨眼英雄,是自己在风尘之中的知己知音。如果贾雨村不是后来考中了进士,写个才子佳人小说也是有可能的。如果他写才子佳人小说,一定会把姣杏写成世宦大家的小姐,身后还跟着一个贴身丫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这小姐相遇,这小姐还多看了他一眼,于是注定了一世情缘。
事实的情况呢,陌生男子压根就没有机会见到这些大家小姐的面。你看贾府中的小姐们平时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根本就不出门,即使出门也会规避见到陌生男子的。你看《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就知道了。贾母带众人去清虚观看戏,小姐丫鬟们都兴奋的不得了,因为她们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出门。到了清虚观内,所有的小道士们都要规避起来 。
一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跑得慢了,还被王熙凤打了一巴掌。贾母心慈,叫他过来,给他几百钱,并特意嘱咐不要难为他。如果没有贾母的嘱咐,这个小道士必然会受到严厉惩罚的。
王熙凤在贾母面前之所以敢打这小道士打得如此理直气壮,就是因为她守的是大家的规矩。而且众婆娘媳妇还都围着这小道士喊"拿,拿,拿,打,打,打!"这都说明这就是当时的规矩,贵族之家的小姐们来此,陌生男子就要规避,你小道士跑得慢了,没有规避起来,就违背了规矩,就会遭到惩罚。
我们再回到原先的话题,贾母批评才子佳人小说,认为这都是编的没影儿的事。可见贾母在看戏听书的过程中也不只是被动地接收,而是会主动思考。她看得多了,就知道哪些东西是好的,哪些是套路化的,是低俗的。因此她就会摒弃这些才子佳人的书,而且她认为这样的书会带坏孩子们。
薛姨妈李婶也都笑着说:"这正是大家的规矩,连我们家也没这些杂话给孩子们听见。"
贾母正是因为有了对艺术高雅、低俗的鉴别,才摒弃了说书人的《凤求鸾》,而带着众人听芳官演唱的《寻梦》,而且只用管箫合,带众人品味清淡雅致的艺术。
综上所述,在艺术欣赏上,贾母其实更倾向于高雅艺术。她虽然不像黛玉、湘云那样会作诗,但是优越的家世背景、丰富的生活阅历都培养了她高超的艺术品味。
在生活上,她又热衷于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她喜欢和孙子孙女们说说笑笑,喜欢凑孩子们的热闹,喜欢王熙凤在她跟前插科打诨讲笑话。因此,她喜欢一些热闹戏,也喜欢浅近的谜语;喜欢行酒令,也喜欢击鼓传花。
她既享受生活中的乐,也享受艺术上的雅。事实上,她既能享受大富大贵,也能经受大风大浪。所以,这个老太太不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