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读书让生活美好简友广场

鲁迅《伤逝》: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2023-03-29  本文已影响0人  许嗒嗒

《伤逝》是鲁迅先生写的唯一一篇爱情小说。

鲁迅先生切入点很不一样。一般别人会写主人公为了爱情打破世俗,勇敢追求,结局是“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鲁迅先生从他们在一起之后开始写,让我看到了荷尔蒙褪去之后,生活的一地鸡毛,柴米油盐的真实。让人不得不唏嘘,爱情在生活面前很是脆弱。

据说这篇可以视为鲁迅先生对五四运动的回应。当时女性追求独立,追求自由,追求爱情,但是却忽略了一些生活上的东西,比如物质条件。

五四时期的爱情是激进的,理性与冲动并存,涓生是子君学问的传授者,更是精神的启蒙者,可新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更何况是在动荡的社会,旧思想尚未彻底消失,新思想根基不稳,人们都处于迷茫徘徊中,任何的尝试都伴随极大的风险,子君和涓生最后的决裂,是必然的,子君又回到原点,但这个过程是具有进步意义。

这篇文章从小处看是爱情需要面包,从大的看是时代作用于个人身上的悲剧。令我难过的是,这样的悲剧并没有终结,现代的婚姻生活依然有很多个子君和涓生。

真正的自由是有自我选择的权利,还有自我负责的能力

一个人单有新观念还不够,还需要有思想,思想是在认清个人处境而仍然有向上的力量。

我觉得许子君并未真正认识自己,她并未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自我,她反抗原生家庭的安排,不想受家庭的束缚,这是一种叛逆思想,而不是追求自由的思想。私奔与其说这是子君内心的真实想法,不如说是听了涓生所谓的新思想之后的冲动选择。

子君的许多思想都是涓生输入的,但他的传授没让子君能够独立的生活,而是将“我是我自己的”这种想象与希望投射在涓生身上,这种想象与希望本身也是脆弱的。迷茫之中的二人并没能找到自己的路径。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的生命在这一刻是怒放的,高光的,但终究不过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子君的“呐喊”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微弱的女性意识觉醒,她孤勇,却也混沌,迷茫,她并未能真正地冲破封建枷锁,实现思想解放,自我独立。

涓生让子君逃出旧观念的牢笼,却也让她陷入自己的枷锁之中。

在涓生看来,他爱子君,就是把自己的身世,身份和盘托出,这是浅显的爱,他并没有真正的去了解子君,以为什么都跟子君说了就是爱她。他觉得子君完全了解自己的脾性,还愿意跟着自己,是子君自愿的。如果子君有什么不满,那便是她自己的责任。这是他对子君最大的隐瞒,掩饰了自己的自私。

一开始似乎把自己的一切全盘托出,后面就可以理所当然的少一点内疚。我一开始就和你坦白了我的贫穷,我的缺点,你不愿意包容我那就是没有真正的爱我。如果你真的爱我,那你就要接受它们会伤害到你,其实是把责任都推到了对方的身上。(如果你因为我穷不愿意跟我,那就是你嫌贫爱富;如果你知道我穷,脾气还不好还愿意跟我,那你也不能抱怨我穷和差,因为当初是你自愿的。)

我觉得涓生爱的是子君所象征的一种形象,一种被他教化甚至拯救的无知女学生的形象,爱的是自己类似“救世主”的设定。

但涓生自身本就是五四新潮流的残次品,他并没有接受完全的新文化,他身上的进步思想是残缺的、部分的。他匆匆吃下许多"新思想",就迫不及待的成为一个布道者,向一个单纯的,深爱着他的灵魂输送不完整的价值观,彰显自己的博学和探索精神,误了子君的一生。他不知道他自己内心仍然是旧思想的实践者,呜呼!对于新事物,越是初学者越容易浮躁的"求己知",悲哉!吾辈亦当自省!

子君是坚定的、是勇敢的,她可以完全忽视旁人的爱恨怒骂,但是子君追求爱情的义无反顾少了一些理性。身边。涓生是胆小懦弱的,他是一个口头上的“大家”,能和子君对新文化的东西侃侃而谈,但他抵不住世人异样的眼光,是一个行动上的矮子,自诩追求新思想的涓生其实还活在众人的目光里。这是这是脆弱的,很危险的。

涓生的畏缩和子君的无畏,涓生的怯懦和子君的勇气,涓生的飘摇不定和子君的镇定自若,对比鲜明。子君勇敢摒弃世俗眼光,涓生并未真正的思想解放,亦无子君爱他般爱子君,他爱的只是子君那声“我是我自己”的呐喊,及那时代背景下突破封建礼教的精神罢了。

涓生和子君都是新文化的嫩芽,都是浅层的沐浴着新文化,最后还是沦为一个被传统拘留的人。

只有爱情的婚姻,撑不起现实的生活

相恋到私奔,涓生给了子君多么宏伟的山盟海誓,可是真正过上柴米油盐的日子时,涓生对子君的爱便消散变味,开始嫌弃她。子君爱他没错,错在把他看成了唯一,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生活,最终变成了相看两相厌的结果。

涓生没有真正接受男女平等的思想,后来子君想要分担家庭经济压力的时候涓生对她冷嘲热讽,他骨子里还是认为男性应该掌握经济权的。

他说生活才是第一要务,但是在认真生活的明明是子君。没有子君典当自己的财物,献身柴米油盐,他连饭都吃不上;子君叫他吃饭还怨人家打断他的思路?不叫他吃饭,给他留饭还嫌留的饭又冷又少。他逃避,不想与子君一同面对生活的重担,将生活的重压发泄成对子君的埋怨。

他把自己无能维持生计归罪到子君头上,连家里的鸡狗都无法养活,甚至还感叹火炉食量大,好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粗鄙的活计不该是他这样的“文化人”干的。

他自己没本事就把错归咎到环境上,学不进去说环境不好,鸡太吵,狗太闹,都送走了之后又怪罪到每天伺候他起居的子君身上。怪她不求上进?没有子君你个窝囊废怕是连饭也吃不上啦。

说什么宁愿没饭吃也不让子君操劳,男人的嘴,骗人的鬼。这个涓生一开口便是“渣男语录”。鲁迅先生刻画人物果然是入木三分,把窝囊废描画的如此真实又让人憎恶!

他天天坐着写文章高谈阔论,手记中全都在合理化自己的虚伪。

行胜于言,子君已经在烟火世俗里渐渐归于现实,而涓生却依旧不染尘火生活在不切合实际的浪漫里。涓生一方面享受着子君操劳家务的付出,一方面放不下知识分子的清高帮助子君共同承担家务。“我也只好不开口”“然而她还是这样地操劳”用这样的话为自己推卸责任。

他不屑于去处理家长里短,有了家庭却不想照顾家庭,也不体谅子君为家庭的付出。他认为子君和他在一起后变得落后、囿于俗事,放弃了思想上的进步,与自己没有共同语言,不独立,依附于柴米油盐,这样的想法是狭隘的。他只从自己的需求出发,认为和子君缺少了精神的交流。

可这哪里是子君的选择,这是生活的束缚,既然两人在一起过日子,势必要共同面对生活的柴米油盐。子君为了不让涓生为生活琐事而烦忧,包揽下所有家务,还哄着他高兴,而他眼里没有丝毫包容,感恩,只剩下不耐烦。子君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她所拥有的一切,她愿意洗手作羹汤却不再谈论诗与远方了,但涓生爱的是以前那个肆意绽放的玫瑰,而不是眼前这个他以为的“粗糙”的女子。

他总觉得子君是愚昧无知,不能领会道理,也变得不善解人意。可是这个家是靠子君在维持运转的,他先后剥夺丢弃了子君的精神寄托(子君养的动物,因没钱养不起吃了),也从未考虑过子君的内心感受。他不是愚钝没有察觉,而是高高在上,不愿意去关心。以高姿态的自以为是的讲一些大道理,见没作用便感叹是子君无知,不明道理。这也充分暴露了他那些所谓“打破旧习惯”“家庭专制”“男女平等”等先进思想也只是肤浅的流于表面,其内心依然是被旧社会思想所侵蚀,迂腐落后且专制的。

渐渐的涓生不再欣赏子君,而是用挑剔的眼光审判着她的变化,却看不到这种变化是由他带来的。子君一味的默默付出,寄希望于涓生的理解和疼爱,然而收获的只能是失望和无言的委屈。

涓生发现自己不爱子君了,却依然享受着她的照顾,甚至将生活的不如意也尽数推给了她,将世俗的纷扰与外界的喧嚣都推给她,还要自我感动地说“我为你放弃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最后他用“去图书馆”和“我很忙”等冷暴力逼迫着子君戳破他不爱她的事实,却不敢大胆承认“我不爱你”,冠冕堂皇地说为你好,实则自私到了极点。

子君何以至此?文章开头明明是一个很有自己独立思想的女性“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最后怎会被一个一事无成的男人羞辱还默不作声甚至否定自己。

琐碎的细节可以看出,子君想要挣脱旧思想的束缚,但仅仅局限于家庭之中,等和涓生拥有了小家庭之后,她便觉得圆满了,又回归到了旧时代女性的思想里去,她并没有真正的独立。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

思想的解放,个性的解放,于涓生而言,是被奉为圭臬想要践行的;可于子君而言,更多是在涓生的引导和说教中吸收而非自身生长出的,且这对真理的认识,又掺杂着由对涓生的爱而延伸的崇拜和美化。

我相信那情是真的,那爱是切的。可结局是悲惨的,错在了哪里呢?

也许错在思想和个性的不成熟。婚恋、生活,最后总是要在社会中生根。看似思想、个性已解放,但两人的相处方式仍带着传统的镣铐,在饥寒交迫之中思索与交流的力气也没有了。

“存在即合理”,我努力带着这套思维去为人物命运找脉络和缘由,我希望现在每一个现在都有选择和改变的能力。我体会到文学描绘现状的功能,却还未看到未来的光明出口。

子君的爱可以说是义无反顾的爱情力量,她的那些进步思想是涓生灌输的,不是自己领悟生发而来的。在爱情方面,如果把爱量化的话,子君显然爱涓生更多。子君把爱情当做全部,一旦这情感有些破裂,涓生不再爱她,她唯一的支柱都崩塌了,她的悲剧也就不言而喻。

看到这里情不自禁想到“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句话。在五四时期,启蒙的思想和封建的社会并存,子君作为一个思想解放的女性,勇于打破封建家长的束缚,不顾世人的眼光,勇敢的和涓生在一起,敢爱敢恨;而涓生却是个懦弱,胆小的男人。

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人先满足了最基本的需求才会考虑精神需求。没有基础其他都是妄想和无边的深渊。什么鸡零狗碎的生活都会向你索求,最后折磨的自己崩溃。

我认为先满足生存需要的确是爱别人的基础。但是生活与爱绝不是割裂的。爱的苗芽需要在生活之水中不断生长。真正的爱不畏惧物质条件的艰辛,而是会同舟共济,而不是像涓生一样埋怨。当然,大部分人做不到,所以他们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困苦的生活可能会使婚姻破裂,也可能使爱情更加坚固。而君生与子君之所以分开,贫困只是诱因罢了,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