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低眉尘世,素心生香(二)
从相识、相知、相思,到最后的相爱,他们一步一步的,让两颗心越来越近。只是为了生活,有时候不得不面对分离。哪怕千般不舍,万般不愿,我们不得不执手相看泪眼,彼此转身,给对方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然后每日期盼下一次的重逢。钱钟书要去上海教学,而杨绛要留在清华继续读研究生。
只要心系彼此,天涯也是咫尺之间。思念从心间升起,化成一字一句的墨香,印刻在信笺上,传递给对方。世俗间的烦恼,书香中的乐趣,都成为了跳动的音符,在彼此心上跳跃。
1935年,钱钟书以高分考上了庚款留学。可是他害怕分别,对于热恋中的两个人来说,每一分每一秒的不得见都是煎熬。钱钟书决定先结婚,把佳人娶回家,然后一起共赴天涯。杨绛当然同意了,于是决定休学,自费留学出国。
一场婚礼下来,两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双双累病了。到了回门之日,也未能回去看望父母。直到数十日之后,才在小姑子的陪伴下回了娘家。在家里带了几日,就生了外疹子,不得不离家就医。哪曾想,这竟是与母亲的最后一面。生命在哪一刻戛然而止,我们无从得知。心中有无数的话儿,还没有来得及诉说,总想着下次见面了要如何说,如何做。又何曾想过,下次见面之时,那个心心念念的人已经化为了一抔黄土,一缕幽魂,到那时心中只余下了无尽的沉痛和哀悼,但依然于事无补。杨绛怎么也想不到,这一次的相见居然是与母亲在人世间的最后一面。
此后,杨绛和钱钟书一起踏上了异国的旅途。有彼此相伴,真正的不羡鸳鸯不羡仙。身边多了这个人,就是灵丹妙药,可以让人不畏寒冷,不惧炎热,不怕征途,不恐陌路。这是两个人第一次长久的生活在了一起,杨绛才发现钱钟书才情斐然,但是生活中是一个笨手笨脚的人。不会系鞋带,吃饭也要别人照料。柴米油盐中,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深。
两个人在一起,若要深情不负,就必须各自付出。彼此容忍,彼此照顾。若杨绛嫌弃钱钟书笨手笨脚,或许他们的人生就不会如此的情深意浓。后来宝宝出生,两个什么都不懂的人在异国他乡荣升为了父亲母亲。不论多么的辛苦,在看见彼此笑容的时候,都变得微不足道。读书的人,思想百转千回,但是同样要的有特别少。一杯茶,一碗粥,一本书,相对而坐,就是无上的幸福。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中,杨绛失去了自己的母亲。钱钟书决定和妻子一起归国,要和自己的同胞在一起,要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他们在国外待了三年,从最初的像个孩子似的兴奋,到如今的心思缠绕,他们终于在生活的重负下长大了。从最初的两个人,变成了如今的三口之家,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坚强。
回国后,杨绛拒绝任何和日本侵略者有关的工作,不论待遇有多少。生活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这个时候,振华女校的校长找到了杨绛,让她担任振华女校的校长。推辞不掉,杨绛就只能接下这一工作。只是与钱钟书在归国途中分别后,好久不见了。女儿钱媛是她的骄傲,看书有过目不忘之能,尽得钱钟书的真传。
分分合合,他们饱受了思念的痛苦。最终,钱钟书推掉了清华的复聘后,对杨绛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死亡是尘世间最无可奈何的事情,当生命走到终点,就算是一步一叩首,膝盖磨破,额头磕烂,也挽不回生命的流逝,那双曾经熠熠生辉的眼睛,终究会慢慢的闭上,隔绝人间的一切。
在文坛上,杨绛不比钱钟书差。剧本,散文,小说,翻译,她都信手拈来。不论外界战争多么的残酷,都无法动摇他们写作看书的生活。而后,父亲的离世,又给了她沉重的打击。生老病死,她无法打破这个规律。所幸,钱钟书都一直陪伴在侧。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那段艰苦黑暗的岁月,终于都过去了。她无比想念父亲母亲,但是同样的明白,父母在天有灵,会为她感到高兴,也会庇佑他们。1946年开始,杨绛开始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担任教授,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在这期间,杨绛也创作了大量作品。而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也是在这一年完成了。关于《围城》,杨绛只写了几句话:围在城里的人都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是如此。
杨绛不愧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几句简简单单的话语,就是对《围城》最好的阐述。本以为守得云开见月明,一切都会好好地。谁知道,病魔降临在了钱媛的身上。诊断为骨结核,在当时是无法治愈的绝症。在杨绛耐心细心的照料下,钱媛从病魔中挣脱出来,痊愈了。只是没想过,有朝一日会旧病复发,要了她的命。
生活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会给任何人随心所欲的权利。在这个世间生活,就要忍受世间的沉浮。下乡改造,批斗大会,所有的责难接踵而来。有良人在侧,佳人陪伴,半生风雨的走过来,一切也就无所畏惧了。她竭尽所能,帮助所有的人。她为人和善,很多人都曾经得到过她的帮助。只是身边的至亲之人,一个一个的离开了她。
1977年,他们几经辗转,搬到了三里河的家。杨绛的《堂·吉诃德》和钱钟书的《管锥篇》定稿时,两个人交换题签,这又是一种无上的浪漫。此后,他们一家三口,为工作,为学习又分开了一段时间,直到1980年,钱媛留学回国,三个人才又重新团聚。
时光悠悠,岁月流转,他们经历个大半生的颠沛流离,都过了花甲之年,他们老了。人都说,世间事除却生死皆闲事。可谁又能看破生死?当生死来临的一瞬间,除了悲伤难过,什么都不做不到。
杨绛送走了钱钟书,又送了女儿钱媛。回到家中,只剩下了形单影只的自己。她想要逃,可是又能逃到哪里呢?她只能钻入书本中,可是满满的一柜子书,没有一本是灵丹妙药,可以缓解伤痛一二。因为思念女儿,她又执笔写下了《我们仨》,一部催人泪下的书,一场千万里的长梦。她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我们不知道未来在哪里,更不知道何处是归途,我们能做的只是把握好当下的一朝一夕,不让自己空留遗憾。
2005年,杨绛先生因为感冒住院,出院后开始写《走在人生边上》,这是一部自问自答的书,回顾了百年人生的酸甜苦辣。2016年5月25日凌晨一点,杨绛先生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我们。这棵在尘世中飘零的莲花,终于挣脱了淤泥的束缚,散尽了香气,重新归于虚无中。留给我们无数的著作,无数的人生真谛。
人世百年间,走走停停,起起落落。她没有患得患失,也没有怨天尤人。不论生活多么的残酷,不论人生多么的不堪,她都以一颗平淡的心,静看花开花落,漫看云卷云舒。低眉尘世,素心生香,这是我能想到的,对她最好的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