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龙泉山“四先贤”碑
浙江省余姚县(今余姚市)自明代起即被称为“文献名邦”。在余姚龙泉山公园东大门广场上有石牌坊一座,正面坊额上刻有“东南名邑”四字,源于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诗中“余姚二山下,东南最名邑”之句。牌坊的背面坊额上是“文献名邦”四个字,“文”是指有价值的人文资料,“献”指学问渊博、熟悉掌故的贤者;余姚自秦代建县以来,历代名人辈出,据说仅历代进士就有近700名之多。至于众多的文人学士,其著作更为丰富,广为人知的古代名士有严子陵、虞翻、虞世南、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等,所以余姚历来就有“姚江人物甲天下”之赞誉。
下图、龙泉山公园东大门石牌坊正面,坊额:“东南名邑”。关于“龙泉山公园”本博客另有专文介绍。
下图、石牌坊背面,坊额:“文献名邦”,原为清初史鸿所书,后为清邑人翁庆龙重书。
下图、这是镶嵌于龙泉寺公园南门内石壁上的“文献名邦”四字,落款为:翁慶龍書 戊辰春刻
(注:戊辰年为清同治7年、公元1868年)
作者简介:翁庆龙,生卒年月不详,晚清书法家。初名翁琳,字巳兰,号解虚心室主人,浙江余姚县(今宁波余姚市)人。翁庆龙的曾祖是清代乾隆辛丑进士、著名书画家翁元圻(公元1751-1825年)。其父亲翁学浚是清道光十六年进士。因父亲在京为官,翁庆龙从小跟随父亲在北京生活。后来得举荐,就职于清廷户部。终同知衔。暮年寓居上海,诗书朋侪。因此又被归为海派书家。清同治年间,因兵火,余姚城内的“文献名邦”巨匾被毁。黄炳垕等宁绍名流亲赴上海,请翁庆龙重新题写,今置于余姚龙泉山。
下图、这是通往“余姚四先贤碑”景区的园门正面,门额:景行维贤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这两句话属于引经,出自《诗经》与《尚书》。
下图、园门背面:门额“见贤思齐”。门右侧嵌于白墙上的是“余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
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
下图、这是位于四贤碑下方的“仰止亭”
下图、四先贤故里碑全貌
下图、左起第一碑:明遗献黄梨洲故里
黄梨洲:即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下图、左起第二碑:明徵士朱舜水故里
朱舜水:即朱之瑜(公元1600~1682年),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字楚屿,又作鲁屿,号舜水,汉族,浙江余姚人,明末贡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二次奉诏特征,未就,人称征君。清兵入关后,流亡在外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今东京)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其学特点是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影响。朱之瑜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
下图、左起第三碑:明先贤王阳明故里
王阳明:即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中国明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是为真三不朽。明嘉靖七年王守仁病重,上疏请求回乡养病,翌年初卒于回归途中的江西南安。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葬于浙江绍兴县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鲜虾山麓墓地。
下图、左起第四碑:漢高士嚴子陵故里
严子陵:即严光(生卒年未详),本姓庄,后人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一名遵,字子陵,余姚人。(据史书记载又曰河南汝州人)少有高名,与刘秀同游学。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即位为光武帝,严光乃隐名换姓,隐居浙江杭州桐庐富春江畔,每日垂钓,后此地为桐庐严子陵钓台。刘秀思其贤,乃令人访之,并召至洛阳(东汉首都),授为谏议大夫。严光不肯接受,来到汝州富春山,见山下有一河流,水流清澈,两岸岭峦对峙,树木葱郁,人迹稀少,天朗气清,河东岸有一石洞面南向阳,正可容身,于是就在此隐居下来,自耕自食。至建武十七年(公元42年)刘秀又召他进京,不至,后还祖籍,终于家,享年80岁。
下图、四先贤故里碑简介
这四通碑中的王阳明和严子陵故里碑,是余姚知县李化楠于乾隆十九年立的。关于李化楠请看本文“附录一”。
附录一
李化楠 简介
李化楠(公元1713-1769年),字廷节,号石亭、让斋,四川罗江人。清乾隆六年中举,乾隆七年连捷进士,历官浙江余姚、秀水知县,嗣权平湖,迁沧州、涿州知州,宣化府、天津北路、顺天府北路同知。任上颇有政声,被誉为浙江第一循良。在顺天府为官时,乾隆帝嘉其为“强项令”,卒于官。其工吟咏,喜藏书,邻宗祠造“醒园”,筑书楼,“以川中书少,多购诸江浙,航来于家贮之”。藏书万卷,为川西第一。所著有《醒园录》二卷,《石亭诗集》十卷,《石亭文集》六卷。生平事迹见清嘉庆《罗江县志》,吴省钦《李化楠传》。
李化楠的长子名为李调元(公元1734—1803年),与彭端淑(四川丹棱县人,文学家,诗人)、张问陶(四川遂宁人,著名诗人,书画家)齐名,号称“蜀中三杰”。李调元与其父李化楠,与其堂弟李鼎元、李骥元连中进士,李氏兄弟同入翰林院,为四川罗江留下了“一门四进士,弟兄三翰林”的佳誉。这一时期,罗江人文蔚起,竞美祠垣,其成就在清代四川文坛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于“李调元”,详见本博客“推荐阅读”之《川菜、川剧之父-李调元》)
附录二
关于余姚四先贤
严子陵、王阳明、朱之瑜、黄宗羲,后人奉为余姚“四先贤”,如今余姚市境内的“子陵中学”、“阳明中学”、“舜水中学”、“梨洲中学”都是以先贤之名、号命名的。
严子陵
严子陵,名光,字子陵,西汉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生于姚北,卒于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2年),中国传统文化名人。严子陵年轻时曾到外地求学,和南阳人刘秀结为同窗好友。后来,刘秀中兴汉室,建立东汉政权,当上光武皇帝。严子陵怕被征召为官,即改名换姓,隐居不出。刘秀派人四处查访,最后终于把他从垂钓处拥到京城。严子陵在京城拒绝和达官显贵往来,连光武帝看望他时,也不行君臣之礼。光武帝向他请教治国之策,发现严子陵的见识果然与众不同,随即任命子陵为谏议大夫,他也不谢恩。几天后,悄然离京,重新去过他的农耕、垂钓生活。严子陵这种不慕富贵,不图名利的思想品格,一直受到后世的称誉。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诗句,赞颂严子陵的高风亮节。
严子陵去世后,墓葬于余姚城东十华里的陈山,唐、宋、元、明历代都加修茸,现已毁。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将陈山易名为客星山。余姚现存的两处纪念性建筑,一是低塘镇黄清堰村明代正德年间建造的“高风千古”石碑坊,二是龙泉山上的“严子陵故里碑亭”和“子陵亭”。
王阳明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生于余姚北城,卒于名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9年),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
王阳明世居姚城龙泉山北麓,诞生的时候,他的祖母梦见神仙驾者祥云给他送来一个男丁,遂将其降生住宅称作“瑞云楼”。他的父亲王华考中状元后,王阳明随父进京。王阳明二十八岁中进士,历任兵部主事、龙场驿丞、卢陵知县、江西两广巡抚,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
王阳明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是总结并完成了宋明以来的心学思想体系,被学术界奉为“心学大师”。他的哲学思想的特点是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提出“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由于他出生余姚所在地有大批门生学子,故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学术界评价是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王阳明热爱故乡,多次回姚省亲,祭扫祖墓,并在城内龙泉山中天阁讲学,培养了钱德洪等一批王学的优秀人材,在余姚留下大量的活动史迹。至尽保留的古建筑有当年讲学处“中天阁”、他亲笔题字的“祭忠台”、“理学旧居”等,纪念性建筑有“故里碑亭”和“阳明亭”等。
朱舜水
朱舜水,名之瑜,字鲁屿,号舜水。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生于余姚城内,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清初著名学者,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
朱舜水从小聪颖好学,青年时代已对四书、五经和历史有很深的研究。但他看到朝廷黑暗,吏治腐败,所以一直轻视功名。清军下江南后,朱舜水积极从事抗清斗争,先是追随隅拒舟山的鲁王,后来又参加抗清名将郑成功、张苍水的北伐战斗。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看到清政权日趋坚固,复明无望,为了保全民族气节,毅然辞别国土,弃离故乡,流亡日本。
朱舜水寄寓日本二十多年,仍着明朝衣冠,追念故国。他的学问和德行得到日本学者的礼遇和尊重,水户侯番主德川光国聘请他到江户(今东京)讲学,执弟子礼,许多著名学者都慕名来就学。朱舜水在讲学时摒弃了儒家学说中的空洞说教,发扬实理实学,联系实际的传统,促进了日本儒学的发展。他还把中国先进的农业、医药、建筑、工艺技术传授给日本人民。以舜水学说为宗旨的“江户学派”一直影响到“明治维新”为日本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贡献。
朱舜水死后,日本人民遵照他的遗愿,把他安葬在常陆久慈郡太田乡瑞龙山麓,他讲学的书札和问答由德川光国父子刊印成《朱舜水文集》二十八卷。在朱舜水逝世三百周年之际,日本朱舜水先生纪念会,日中文化协会在他故乡-余姚城内龙泉山上建树了“朱舜水先生纪念碑”,实现了他生前希望的“中国日本千年之好”的遗愿。
黄梨洲
黄梨洲,名宗羲,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生于余姚东郊黄竹浦,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
黄梨洲从小怀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的父亲黄尊素是一位比较正直的官吏,被当朝太监魏忠贤陷害而死。过了两年,黄尊素的冤案平反昭雪,年仅十九岁的黄梨洲进京为父复仇,在公堂上把残害他父亲的两名凶手刺得满面流血。事后他拜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刘宗周为师,发奋读书,决心继承父志,作一番事业。清兵南下以后,黄梨洲变卖家产,把当地青壮年组织起来,号称“世忠营”,拥戴鲁王,参加抗清斗争。直到南明政权瓦解后,才回到故乡,隐居著述。经历国破家亡的惨痛教训,黄梨洲深刻的认识到社会的黑暗腐败和动荡不安的根源是封建专制制度。他在其政治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发出了“天下的大害,就是君主”的呼喊。黄梨洲晚年致力于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整理和研究,他的著述共有一千三百余卷,数千万字,内容涉及史学、政治、哲学、经学、地理、天文、音乐、诗文等许多方面,称得上是位著述大师。
黄梨洲死后安葬在姚南陆埠化安山,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的故居几经战乱,已不复存在。惟镌刻着“黄家竹桥”四字小石桥仍屹立在村东头。城内龙泉山上有纪念性建筑“故里碑亭”和“梨洲亭”,中天阁还保存着他大部分著作和一部《竹桥黄氏宗谱》。
全文完
原题:(原创)“文献名邦”余姚“四先贤”碑 2014-01-25 07:45 发表
2018.12.03 阅读(1901)| 评论(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