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简友广场

迷茫时读弗洛姆:关于爱、存在和意义...

2020-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花凋_

弗洛姆,德裔美籍人,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他先后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丰富的阅历使他极具感知力,从而体察到人类生存的种种困境。他一生著述颇丰,力图综合出“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爱的艺术》可说是他最负盛名的论著。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起初我不过是被书名吸引,但仍以为这是一本严肃艰深的学术论著,虽然只是薄薄的一本,也并没有读完的决心。

直至后来在书中读出牙齿,起初它只是一排排酥酥痒痒地咬着你,到后来便咬得你疼痛难忍。可在慈悲得渗出水的人道主义的抚慰中,我又不能不投入它的怀抱。当痛苦慢慢平复,这本书便也读完了。

书的最尾,最后一句话,弗洛姆说:我相信有一种作为社会现象而不仅仅是个别现象的爱的可能性,这正是基于对人的本性的洞察之上的理性的信仰。

我深深感动着。

| 生命的终极问题 |

“所有心灵困境,都是未能洞悉存在之谜”

在本书之前使人对弗洛姆感兴趣的是他对人类存在价值的探讨。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

在挫折和混沌中,我们尤其爱发出这样的质问。

世俗价值说,生命的意义是为了成功,成功才能获得个人实现。为此我们必须追求效率,必须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必将赚取更多财富——或者说,更加努力成为机器的附庸。在这里, 世界就是一个精密的仪器,每个人是向上攀附的螺丝钉;“成功”和“个人实现”被异化为财富、功名、地位,还含糊地混入现代企业的标语中,浑然不觉。

《自卑与超越》的序言中则引:“意义”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虚假的概念。

的确,作为社会意识领域的意义概念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和“时间”“价值”一样是非物质的。为了区分事情发生的前后顺序及间隔长短,我们造出“时间”;为了标明客观实在与主体的联系,我们创造“价值”。意义亦同理,既然意义是虚假的,那要生命有什么用?

毕淑敏说,生命确实没有意义,需要的是我们为它赋予意义。

好吧,那又为什么非得赋予意义不可呢?没有这个意义难道宁愿不活吗?

当然不是。

于是弗洛姆给了我迄今最信服的解释。

“事实上,所有的生物,包括动物和人,都渴望活着。这个愿望只有在特别的情况下才会破灭…自然——也可说是进化的过程——似乎赋予众生活着的愿望,不管他们认为活着有什么理由(意义),都是从属于生的欲望,都是为了把生的欲望合理化。”

不管我们认为活着有什么意义,都是为了把生的欲望合理化。所以我们认为活着有什么意义都是无意义的。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绕......

不过,足够讽刺吧,这个问题就是无意义的——生命的意义问题并非用来解答为什么要活着的,而是回答要怎样活着的。因为活着不需要理由,我们渴望活着,我们喜欢活着。

迷失车厢

| 我们都是孤独患者 |

事实上,每个人无意识中都希求与他人联结,与世界联结,从而 克服分离,摆脱孤独。而在市场经济的逻辑统治一切的境况下,大多数人永未能做到。

现代人实际上接近于赫胥黎在他的《美丽新世界》中所描绘的景象:丰衣足食,得到了性的满足,但没有自我,除了与其同胞的最表面的联系外,没有任何东西。

最典型的场景,如弗洛姆所说,在聚会上,每个人不能只谈论自己——尽管他们都爱这样做。每个人必须倾听他人,才能谈论自己,有时这无关关心,也无关爱,这只是公平。

而事实上我们需求倾听似乎也并非想得到回应,很多时候不是对对方的反应视而不见,然后自顾自说下去吗?但人们更不想自言自语,有人倾听只是为了营造出一种对话的氛围。双方之间都有“对话氛围”的需求,于是交易便形成,仅此而已。

“机器人是不能够爱的,他们只能交换自己的人格包裹,并希求公平交易。”除了日常交际,婚姻市场上,双方的交换也最好是等价的,不少人将自己摆在货架上,等待着公平互选,为着“结伴”的目的缔结婚姻。婚后,一段美满婚姻的标准则多是:和谐,有共同目标,包容对方,感知对方的需求 ……真像是“雇佣劳动下的协作关系”:和平相处,包容忍耐,有共同利益,满足对方需求,最后,合作愉快。

这些都不是爱,这是公平。

爱与公平已不知不觉地混为一谈。

现代社会中,爱正在消亡。

|爱是良药 |

在弗洛姆看来,只有爱才能让我们克服分离,摆脱孤独,爱是医治人类生存问题的良方。

如书名所揭示的,他创造性地提出爱是一种艺术,每门艺术都有其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所以爱和木工、画画、雕塑等其他艺术一样,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刻苦学习。

现代人其实渐渐都接受了爱需要学习的观念,但爱仍是一个充满谬误的领域,在具体的爱的理论中,弗洛姆提供了一些零散而又极具启发性的观点,对今天尤其有借鉴意义。

• 无条件的爱与有条件的爱不分高下。很多人被问起,都十分渴望无条件的被爱。殊不知无条件的爱是自然生发的,产生和消亡都不由人;有条件的爱却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并维持, 只不过“因为我满足你的条件所以你给我爱”更像一种利益交换。可如果忽略“利益交换”这一点,到底宁愿选择哪个呢?有待商榷吧......

爱不是被爱,一些人认为爱就是被爱,当他们谈论爱时,其实是在谈论如何被爱。

• 在爱中,牺牲不是付出。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爱者牺牲了,被爱者没有感受到;其次是爱者牺牲了,被爱者感到了但他不接受;最后是爱者牺牲了,被爱者感受到并接受了,这才是有意义的牺牲。珍妮·西格尔在《感受爱》一书中就指出,被爱与感觉被爱不是一回事,有人关心自己和感觉到有人关心自己不是一回事。

现代男女吵架经典对白之“我为你付出了多少牺牲了什么,你为了做过什么”就是这种矛盾的体现。

其实,本书中的爱并不囿于现时的“爱情”,它既是父母之爱、同胞之爱,还是自爱、性爱、上帝之爱。涵义宽广的“爱”在弗洛姆眼里是无差别的,爱别人应该和爱自己一样多,爱同胞应该和爱情人一样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爱”。

我们还会爱吗?

破除爱的理论问题后,书中还提出了爱的实践。

爱的实践首先需要一般艺术培育需要的品质,这里着重论述了纪律、集中、耐心和兴趣。

除此之外,爱的实践艺术还要求了两个特殊品质。

第一是克服自恋。有自恋倾向的人往往是自私的,他们无法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

其次,爱需要信仰。这种信仰不是宗教信仰,更不是盲信权威,而是指起源于自己的理智和感情的一种坚定的信念。只有具备信仰的爱才是有力量的,才不致迷失。

今天,《爱的艺术》遭到了不少批判:只用爱去解释当代西方社会腐化的原因、未看到深层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决定、观念有落入乌托邦之嫌等等。

但正如他评价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时所说“最原创的想法往往‘难以设想’,新见解可能是歪曲(或窄化)的,却有助于思考。”

弗洛姆对今人爱的启发是我们远远受益的。

“借我执拗如少年”《给木心》

| 弗洛姆的笨蛋信仰 |

“如果失去是苦,你还怕不怕付出

  如果坠落是苦,你还要不要幸福

  如果迷乱是苦,该开始还是结束

  如果追求是苦,这是坚强还是执迷不悟”

很难得有哲学类的书籍如此打动我。

弗洛姆有一股冒着傻气的执念。

他说,我们要相信自己的潜力,即便是可能发展不出的潜力。

他说,在他的社会里,他还是相信爱,他甚至相信发展出广泛的同胞之爱。

他说,他为他爱的信仰找了论据,这是进行现实论证后的理性信仰,是能实现的。

每读到这些句子我都感到一阵悲凉,为着他的傻瓜信仰,不能带来任何实际利益的信仰,几乎没可能实现的信仰......

他像西西弗,也像荆棘鸟,他不断推起人生的巨石,即使无望又无用……但他依然这么做,他依然将荆棘刺进自己的胸膛。

今何在说过:“成败,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你去追求理想时你就会明白,你很可能不会成功。最关键就在于,当你深知这一点时,你还要不要去追求。”

弗洛姆若还在世,他一定会不假思索地说出“要。”。

他啊,什么都愿意相信。

如果自己都不相信,那才是绝无可能。

这是多么悲剧又浪漫的英雄主义信仰啊!

《秒速五厘米》结尾

可我,我也愿带着弗洛姆的笨蛋信仰,笨拙又努力地投身于广大的爱与理想之实践中。

“我相信有一种作为社会现象而不仅仅是个别现象的爱的可能性,这正是基于对人的本性的洞察之上的理性的信仰。”

我默念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