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四步曲

2018-03-20  本文已影响13人  Rossa的时间日志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也就是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

先别说10000小时按天折算,是5年漫长的时间。我们更质疑的是拥有一项技能难道不受遗传基因的影响吗?完全没有音乐天赋的我,训练10000小时,可能会成为下个莫扎特?完全没有绘画天赋的我,训练10000小时,可能会变成下一个梵高?没有编程基础的我,训练10000小时,会变成自己梦寐以求的超级黑客?为什么我们在一个行业里工作了五年、十年甚至更久,也没有成为行业专家?10000小时真的适合所有领域吗?

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这本书,其实还没有找到答案。在练习四个要素中,反观自己,后二者是被忽略的。所以看似一直在练习,却一直停在原地。

反馈

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从小到大,我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考试,这其实是典型的反馈机制,考试是反馈我们对每一个节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成年人学习会不自觉排斥考试,崇尚为兴趣学习,自动过滤反馈机制,对于反馈的作用也没有深入认知。其实反馈除了考试外,还有很多种形式,形形色色消费APP、游戏APP中留言都是反馈,且非常即时。我在《得到》上订阅了好几个专栏,每一天的内容下方都设有留言区,可惜之前我没有意识到反馈的重要性,在专栏的留言次数一共不超过3次,但是看到专栏上能坚持认真反馈的同学都获得了巨大的成长,而老师对他们留言的回复又是一种正面反馈,于是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每一次认真反馈,都是对内容的思考与内化,也是一种对输入思考后的输出。没有反馈就不知道差距,不知道差距就没有改进,没有改进就没有成长,没有成长的练习就是简单重复,是1的N次方。

走出舒适区

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拓宽你的边界,但许多人还是愿意画地为牢,因为跨出去意味着要牺牲部份安全感。

在我混入的几个以90后为主要人群的社群中,亲历他们强大的学习力,对新知孜孜不倦的开拓总结,在这个群体中有一种强大的恐慌感,自己已经跟不上了他们的思维,于是,每天拼命了解新知,每天尝试着做一件自己没做过的事情,哪怕是学会使用一个新的App。

很多人拒绝成长,拒绝接受新事物,生活在已知的舒适区,对外界正在发生的可能颠覆现有体系的新生事物一无所知,或者,觉得那是遥远的未来,是下一代人的世界,殊不知,这一切已悄然站在门外,正寻找时机破门而入。

任何一场巨变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无知而迟到,不如,做好准备,打开门,拥抱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