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情
忘情
从小到大,那么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都在描写爱情。尤其是文学家,诗人的情执最重。然后他们自已的情绪又感染别人的情绪。让我们误以为感情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最美好,最圣洁,最纯粹的东西,这是-桩罪过,死后会堕入地狱,直到影响力消散才能出来。很不幸的是,事实并非如此,佛说凡夫用的是妄心,是虚情假意。所谓的爱,不过是贪情,色,欲,等。因为对方满足了自己欲望和需求,说白了出于贪欲并非真心。一旦无法满足或者遇到更具诱惑的对象就会离开。所以凡夫感情是虚妄的,是有条件的,是有亲疏分别的,是会随境而变的,不可靠的。凡夫无明以为是真其实是假。凡夫不可信,不可靠,最可靠是佛。而佛的慈悲才是真心永恒的,并无远近亲疏的分别,是洞察宇宙人生真相后自然而然的理智,而非感情。世间的财色名利,父母家庭,亲人朋友,还有路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空幻,不过是因缘和合结出的幻象。一切皆空,一切有形无形的物质皆是因缘合和的幻相。一切皆变,但变是外相,本质不变。组成的物质不变,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人的种种欲望和贪念是陷入轮回的根本,其中情执是首位。每个人本来就是佛,因为种种欲望迷障了心性,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众生的佛性是平等的,万物皆为一体。其顿悟与渐悟(开悟)的深度与迷障,罪业的程度决定你往生六道中的那一道,或是超脱六道轮回,脱离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佛说今种种皆系前生所为,是宿世业力的因结下的果。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力,就是宿世业力的牵引不自由。今生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相遇便是缘。缘无非善缘与恶缘。善缘报恩,恶缘讨债,有的两者皆有。我们生活的娑婆世界被称为五浊恶世。一个充满罪恶与遗憾的世界。每个人身受贪,嗔,痴种种欲望缠身。人体不过是个虫洞,一个游历世间承载灵魂(神识)的载体。所谓美丽帅气,好看的外表不过是短暂空幻的一瞬,迷障世俗的双眼。人的身体是不干净的。再光鲜干净的外表也是不干净的。里面的细菌垃圾也是不计其数。我们处于六道中的人道。娑婆世界中人居于四个地方,我们地球是娑婆世界的南瞻部州。此界众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欲望。今世之人种种欲望较之过去更多,环境更为恶劣。面临的诱惑更多,修行佛法也就更难。人们被世间的财色名利等等迷障了双眼,内心被贪,嗔,痴种种毒素浸染。佛法难传,众生难度。纠结于自我,就永远听不到别人的心声。倘若放下自我,无我,不留念世间一切,不留念六道中任何一处,不留念佛法,放下一切,清心无欲,烦恼了结了,智慧开了,更容易洞察宇宙人生身相。即使是最伟大的佛也不比凡人高尚,佛性平等,万物齐一,并无美丑强弱是非对错等种种区别。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所谓优劣,对错,是非,皆系第三方从自身角度妄加的评价。所以面对别人的赞美亦或诽谤并没必要太在意,因为你就你,你只是你。其他不过妄加的评价。地狱道,恶鬼道,畜生道众生太苦根本无法听闻佛法,天道福报太重,享乐太多。只是福报结束之后会重堕轮回。六道之中唯有人道苦乐参半,酸甜苦乐杂味的人世最适合修行佛法。道派玉帝历千万劫。而释加牟尼佛说,一个生命从延生到成佛,要经历恒河沙数的劫,体验各种生命状态,历尽酸甜苦辣。一切皆有定数,因果报应,成住坏死等自然规律是佛也无法逆转的。佛难渡无缘者(众生皆有佛性所谓无缘,指机缘未曾成熟。佛能渡无数众生却渡不尽众生。佛不是神,与凡人无异。佛是洞察宇宙人生的觉悟者。精神脱离世俗形骸与宇宙天地合一。放下内心欲望与自我的束缚,明心见性,自然有容纳天海大地的力量。你就是一切,一切即你,你与天地万物容为一体。这就是为什么西游记中孙悟空拿不动观音净瓶,龙女却拿得动的原因。倘若看破,放下,自会无畏所有尘劫。人生是一场修行,今生种种不过是你修行路上的尘劫而已。或许终有一天,我会忘记人的一切感情,那些所谓爱过恨过的人。我或许会记得他们,但是他们于我只不过是一位莫不相识的路人。再也没有了曾经所谓的感情。无喜无悲,无爱无恨,无怨无憎,无欲无求。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