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佛法的一些感受(二)

2018-12-29  本文已影响0人  梁老师素养课

上篇我们讲到“诸行无常”的含义是: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而现实中,人们往往对无常有着错误的认识,表现为企图逃避。人们逃避无常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所处的真实状况。首先他们认为无常只是人生的一种际遇,像逆境、遭遇一般,只要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就可以规避。

于是,他们很努力地尝试不同的方法来逃避、排斥无常,以期得到一劳永逸的答案,然后才能安心生活(追求安全感)。可是他们极力抗拒的恰是生活本身,因此变得痛苦(痛苦源于对无常的抗拒)。

除了变化,生活中还有什么呢?没有。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生活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变化是常态。所以真实情况是:无常便是人生,换句话说,无常构成了整个人生。

对此我们必须接受,接受意味着改变我们的观念。人不希望被改变,无论是他人之手还是自然力量,这是天性使然。人们认为变化会带来痛苦,如果一切都恒常不变就不会有痛苦,这是我们的既往观念。其实无常不分善恶好坏,它意味着所有变化。包括聚散离合、阴晴圆缺……快乐还是悲伤,全看个人所持态度上的选择,与无常本身并没有必然联系。

然而,人们之所以厌恶无常,是因为在称心如意的时候,往往忽略无常,认为一切是自己努力的必然结果,认为一切可控,只有在面临伤痛、疾病、分离……时才突然感受到无常。

其实,这也恰似生命以一种猛烈的方式给予我们警醒:不要沉溺在身处安全的幻想中。没有亘古不变,没有万无一失,这都属于思维幻觉。

由于无常每时每刻存在,所以粉碎了我们对安全感、确定性的幻想。本以为固若金汤的城墙会土崩瓦解;本以为平静美好的生活会颠沛流离,本以为相伴终身的人会生离死别;本以为健康活力的身体会步履蹒跚;本以为一帆风顺的事业会穷途末路……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脚下随时可能踩空时,便本能拼命地想抓住什么,这就是执著的由来。

我对执著带来的痛苦深有体会:有时越担心失去越想要抓住,反而导致失去的更多、陷得更深。坚持不等于固执,适时放弃是一门艺术,能帮助我们走得更远。

从执著的本质上讲,由于我们想抓住、想依靠的东西是瞬息万变、抓靠不住的,但我们认为可以控制,所以才会痛苦。造成痛苦的并非无常本身,而是执著的态度。逃避无常不仅是徒劳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选择接受无常才是改变观念第一步。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选择以平和的心态与之共处,这样便快乐常驻。这也即顺应天意,遵从自然法则的道理。

当然,也有冥顽不灵的人会反过来看问题,认为既然世事无常终将消逝,什么都无法控制只能听天由命,那么大可以随心所欲,不计后果,也不必大谈追求什么目标。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他们忽略了因果关系。

相信因果不等于相信宿命。宿命论是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偶然因素造成,是不可预测,不可预知而又是注定的、不可改变的一种命观。然而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因此不可能存在注定不变的命运。所以唯相信因果才让我们不再迷失于无常。

不再迷失于无常的意思是:虽然无常构成了我们的整个人生,但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努力不求上进,不积极作出利己利他的言行。事实上,我们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都会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影响、带来改变。只是有些行为的后果很快显现,而有些行为却要等很久以后才能看到它的结果。

因此,因果不可避免又无处不在。“不可避免”指如果行为的果报今生没有成熟,而我们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阻止它成熟的话,它一定会在下一世或更晚的时间成熟;“无处不在”指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即查理芒格所指的lollapalloza效应(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叠加”放大、极端的效应。)

同时,相信因果让我们具有责任感。因为知道自己不管做什么,哪怕是最微小、最隐秘的行为也有后果,将影响到自己和他人。所以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心生敬畏,不再只顾眼前、为所欲为。我们也更深切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不曾分离、相互依存的关系。

责任感使我们明确,追求人生目标的用意是让自己和他人都得到快乐,而不是伤害他人和自己。正如希阿荣博堪布在《次第花开》中所讲:“如果我们想快乐,就创造条件让他人快乐。如果我们想最终免于痛苦,就不要伤害他人。这便构成慈悲(佛教称给予人们安乐叫慈,拔除人们痛苦叫悲。)”

也就是说,当我们做事时考虑的更多是利他,甚至将心量放大到要把众生的安乐都考虑进来时,就不会为眼前的挫折而停滞不前,就能够坦然地承受所有的磨难,因为我们的心胸足够宽阔。

所以说,相信因果让我们不再迷失于无常,同时更具责任感。那么如何从因果的角度看待“死亡”这一终极命题?

希阿荣博堪布在书中讲到:“死亡只是目前这个生命的结束,而这段生命所承载的因果仍将继续下去。新的生命在继承旧因果的同时又将造作新的因果。这些因果好似海面的波浪,头尾相连,延绵不断,生命也因此不断地轮转。”

连接前世、今生、来世的,是未断的因果。尽管今生和来世的两个生命,从身体到思想都是相互独立的,但每一个今生都是来世的基础。由于我们行为的后果有着性质和程度的差别,转世便有了不同的属性,即六道轮回——1、天人道(化生);2、阿修罗道(魔);3、人道;4、畜牲道;5、饿鬼道;6、地狱道。转生到哪一道完全由造作善恶的业(思想、言行)决定。

藏传佛教的主要奠基者,莲花生大士说:“如果你想知道你的过去世,看一看你现在的情况;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来世,看看你目前的行为。”这即因果轮回的显现。

有的人唯“科学观”是从,对轮回持半信半疑的态度。他们认为:“既然我没有看到,就表明不存在。”这是荒谬愚蠢的。对此我们不妨采取“科学”的态度,承认自己不知道轮回是否存在,同时不排斥了解更多关于轮回的知识。

有句话说的很经典:“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这表明如果一味追逐物质享乐,而不注重精神修持,那么这一生也很快将在盲目的追逐和焦虑中空耗过去。而精神修持的首要任务,便是接受无常、相信因果,如此才能让我们满怀敬天爱人之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