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变还是不变,这是个问题
西直门地铁入口的两侧换上了新装,不记得原本是什么模样,只知道如今是贴上了一层打广告的塑料墙纸,背景设计成了图书馆的样子,主打阅读主题。
其实变化上周就发生了,只是今日突然想起这事儿,因为我发现我快对这面新墙习以为常了,尽管最初两日有新奇之感,但是不出三天,就好像这变化是理所当然的,好像这面墙原本就该这样。
如果把这个例子放大,就好比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身处暗夜,他一辈子都在黑暗中行走,如果某一天,他突然被带到灼灼白日下,接触到了光明,而且接下来一直置身光明之中,最初他一定对身边的一切感到新奇,但时间久了,他会慢慢遗忘自己曾经生活的环境,忘记当初在黑暗中生活是一种什么体验。
那么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首先从物种起源的角度来看,这当然是好事。正是因为人类的老祖宗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行为,所以才有了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才有了人类这种高级物种的产生,试想有多少生物因为不知变通而灭绝。因此,对环境的适应性赋予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这一原理当然也适用于我们在社会上的生存。张泉灵那句“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招呼都不会打一声”让许多人警醒,因为她说出了这个时代像长了飞毛腿一样往前跑的事实。而要想真正不被社会的车轮碾碎,人们不仅仅要迅速适应身边的环境,甚至还要跟着那个轮子一起往前冲。
所以说,对变化的适应性是十分有必要的,无论是在自然环境,还是在社会环境中。这种适应性某种意义上能我们趋利避害,更好地生存。
但是,当我们跟着变化而变化时,我们很有可能将曾经的一切全部抛掷在脑后了,甚至可能逐渐遗忘变化之前的我们和世界,遗忘我们的初衷和深藏于内心的真正需求。
比方说,许多人因为擅于适应变化而抓住了自媒体兴起的浪潮,这种适应性值得称道,但如果为了抢夺读者的注意力,而创作贩卖焦虑的文章,或是写出仅靠标题做噱头却无实际内容的文字,这种做法就是困于“变”字中,却始终无法进入“通”与“达”的状态,因为作者忘记了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读者的真实需求。
总之,大到时代与社会,小到家庭与自己周遭的环境,变化无处不在,我们在夹缝中艰难求生。我们只能背负着生活的重担,还来不及喘息就跟着变化往前冲,但也得经常想想哪些东西不能变,哪些东西得一直留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