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借假修真

2023-01-26  本文已影响0人  一觉yijiao

1、寂静。大脑没有紧绷感,思维完全临在下来。世界那么真实,声音那么清晰。周围的一切都与自己相关。

2、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开悟即以正确的认知引导,以实际的践行检验,在困难中事上练、致良知、必有事焉、格物致知,在哪儿都是修行,尤其是在困境、痛苦、喧嚣中修行,常存天理。

3、临在。所有的念头都停止,完全接纳此时此刻。不再后悔过去,不再焦虑未来,因为只有此时此刻是真实的。当完全在此时此刻的时候,个体不知道自己在此时此刻,这很微妙,语言确实很难表达。“认真的生活”,“忘我的体验”,“专注的工作”,“运动中呼吸”,“惟精惟一”,在这些场景中可以体悟到。

4、因缘。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缘起而生,缘尽则散。事物会经历平静、躁动、高潮、低估、平静的轮回中。从起始整个周期来观察,所以是“空”。包括:一时的情绪、欲望,暂时的成功、失败,万物的出生、死亡等都是如此,这也是佛陀菩提下证悟到的本质。

5、无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为什么说无“相”呢?“相”产生于妄念,产生于私欲,产生于小我,是不真实的,是出于利己的,是假象,是着相,是我执。比如:对某个人产生偏见(埋怨、嫉妒),是个人内心的投射(有善有恶意之动),而非此人本身如此(从另一面来看,此人可能为家人奔波,利他利家,不懈奋斗)。那真相是什么?是认识到“着相”,认识到产生的“假象”是虚妄的,远离颠倒梦想,回归到当下,就可以看到本心。

--心若有尘天地窄,眼若无物众生亲。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6、竹筏。从此岸到达彼岸,就是从众生变成佛陀,从凡人变成圣贤,从愚痴达到开悟。而这一过程需要一个真经,这个真经可能是一种知识/思想/经历/困难/顿悟,这个真经就是从佛陀所说的“如筏喻者”,到达彼岸必须要一个竹筏。世人皆在追求解脱之法,有的人以为“赚足够多的钱”可以解脱,有的人以为“到一定位置”可以解脱,有的人以为“知识到一定深度/广度”可以解脱,有的人以为“宗教信仰”可以解脱,有的人以为“努力克服困难”可以解脱,…。这些都是现实中人们追求的竹筏,认为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达到人生的高度。但如来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是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这些方法,而是要一心一意地修行/体悟到达彼岸的状态,只要体悟到了彼岸的状态,那用的是什么方法就应该舍掉了。很多人,在有一些时刻,根据个人的际遇,体悟过开悟的状态,但由于不能识别/恒常,而一直抱着竹筏不放,终执着于竹筏。或者一直在竹筏上,以为竹筏即彼岸。

7、开悟。

1)什么是开悟?开悟是一种个人脱离俗欲,进入圣佛的状态。持续恒定的这种状态下,精神最专注,最具创造力,物我两忘/一体,像神一样俯瞰众生,观照自我。

2)各学派说法有何不同?道说“无为无不为”,佛说“涅槃”、“彼岸”,基督说“接近上帝”,儒说“致良知”、“明明德”,能量学说“能量1000”,心理学说“潜意识的力量”,还有“临在”、“心流”等各种不同的表达。

3)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表达?这些人并非故弄玄虚,而是语言无法表达,但为了强行表达,而用了这些让大家更通俗、接近、容易理解的词汇,但仍然很难讲清楚开悟的真正状态。须菩提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都在说一个事情,真正的开悟状态,文字表达出来后会变味,不可说,说了也不是真道。

4)不可文字,不可讲说,那如何达道?认真体悟圣佛所讲的开悟后的状态,通过志向/愿力去认知这种状态,在实践中检验这种状态是否与认知一致,如此反复修行。但不要执着于具体某一个“竹筏”,重要得是要能够识别“彼岸”,先让自我偶驻彼岸,经过一定的际遇,最终有常驻彼岸的机会。

8、愿力。指善愿功德之力,其能量就会非常大,静若阳光普照大地,动若激光无坚不摧,若有神助。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正是说明愿力的力量。

1)为什么是说“愿力”而不是“目标”?因为不是简单的目标,需要发自内心、足够强烈、利他利众、恒常于心中的宏大目标。

2)为什么愿力如此强大?因为愿力,有"重复"、"精一"、"高能"、”利他“、”持续“的特点,是引导潜意识最强的力量。人最接近神的地方是个人的潜意识(也是:本性/佛性/自性/良知/本体/道心/本心/内在/上帝),只要潜意识认同,则神认同。

3)为什么潜意识如此强大?生命随机聚合、身体自然生长,协作五脏六腑,都是潜意识的作用。潜意识里蕴含着非凡的知识,我们获得一项真理,得到一种启示,不过是重新认识潜意识里原本存在的事情。潜意识与宇宙智慧连接,与万有引力、万物生长、量子纠缠等自然之力相同。个体潜意识是群体意识的产物,通过DNA间接传递,表达的是群体进化保留下来的高级智慧。

4)如何找到自我的大愿?本体本知,你得去想,去问你的本体,越清晰越接近。这也是每一个人最神奇、未知的部分。

9、觉知。觉知,是着相之后被本体观照到,并回归本体作用,见到诸相非相。

1)我们要觉察什么?惠能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我们生而为人,有“眼耳鼻舌身意”,不可避免会受到“色身香味触法”所迷惑。本体虽然能够觉察到,但觉察得越晚,越洪水猛兽不可阻挡。(比如:戒烟心理,先经过各种念头促使抽第一只,若破戒抽一只,那么抽10包也顺理成章,戒烟彻底失败)。

2)“觉知”有什么陷阱?觉察到“相”是第一步,透过“相”反馈到本体,让“本体作用”是第二步。很多人能够觉察到,但不能让“本体作用”,因为他们这个时候在寻求佛的帮助,他们在找问题发生的原理,寻求如何解决这个“相”的方法,下次遇到了如何解决,如何才能够不痛苦。他们在拖延并强调痛苦、无能为力,他们在寻找“竹筏”,而忘了自己要回归本体,最终在求“法”或“非法”中失败。

3)如何正确“觉知”?“本体作用”不是向佛需求帮助,也不是按照佛所说的去做什么。而是要变成佛,全知全能、俯瞰自我、诸相非相,“相”不再存在,度一切苦厄,自然明心见性。因为本体和私欲不可能同时发挥作用,你只需要变成本体,“相”自然不再存在。如同光与黑暗无法同时存在一样。

10、无住。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我们不着相,我们也不需要觉知,因此“无住”是不着相的状态,儒学中叫“未发之中”。

1)哪些状态是妄念?也就是没有七情六欲升起的自然状态,妄念在我们大脑中源源不断地升起消逝、升起消逝,如果我们动心,则驻留。比如,你因为不想干琐碎工作而生气,那么这个念头就让你驻留,生气地干工作。这个引起情绪的嗔念,即妄念。其他的比如,贪念-随股市盈亏而心情复杂,痴念-以身体基本换取身外之物,嫉妒、虚荣、懒惰、愤怒等。

2)应如何无住?老子曰,“上善若水”。我们的所升起的念头,也要像水一样,不舍昼夜地向远方流去,不驻留在两岸之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掺杂私欲情绪。(比如:a)有工作问题,就解决工作难题,生气只会产生阻碍,于本质无济于事。b)专心致志地看书学习,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晌午,这是一种精一而等同于无所住的状态。)不驻留妄念,乃最高境界,也是最朴实、舒适的状态。

11、正道。佛说八正道有“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重在一个“正”字,正之即悟。孔子说“思无邪”,阳明说“为善去恶”,曾国藩说“慎独”。所以要正其不正而归正也。

比如,我自身最重要的几个缺点:躁、怯、Gene携带的本性。

    1)Gene,源于Gene、源于进化、源于多巴胺。 

    正:良知去欲,践行思无邪,内圣外王,三省吾身。

    2)躁,源于贪多、贪速、贪名、贪财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一种莫名的紧张感。

    正:良知去欲,实事求是,直面现实,临在当下。

      3)怯 ,源于 私欲、不慎独、成长阴影。

    正:以怯止“怯”(比如怯不能得到勇气)。慎独不疚(敢对天地质鬼神)。临在当下(不被过去所干扰)。以目的论战胜因果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