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的踏空

2022-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谁在我家

在关系互动中感觉无聊,并非是一种“我”的生命体验,而更多像一种“非我”状态,由于互动内容远离自己所熟悉范畴,故而无法激活我们的情绪体验而导致自我感的突然‘踏空’,进入‘非我’或者‘存在感’缺失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我们会无意识发出一些信号来表达身体或精神因缺乏刺激而出现疲乏或异常(无法驱动内部经验模型而产生情绪、行动或思想),如打哈欠、走神、突然大脑空白等状态。 当然个体也会出于存在感缺失的焦虑,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突然打断对方的表述而强行将互动转入到自己所熟悉的领域,用以恢复生命的活力和自我感,否则内在精神的涣散将无法停止(自体崩解)。

类似于人进入“极静”环境中,不用几秒钟就会容易进入精神崩溃的状态,因为这样的环境远离了个体生命过程的习惯。

Lchtenberg曾表示,我们当下体验到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母婴”互动模式的重复,简单的说,我们对生命感的体验建立在生命早期与养育者互动之中,而超出早期模式以外的需要和情感,都可能无法激活我们活着的感觉,造成我们的存在感焦虑和死亡恐惧。

所谓的‘舒适区’可能关联着生命感体验的区域,而踏出这个区域就必须寻找一个相似于早期生命的养育者,才能有机会去扩展生命的体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