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你做对了吗?
文|江晓白
01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对某件事似乎有着固执的“偏好”,屡说不听、屡教不改,甚至在我们苦口婆心地讲完道理后,转身忘个一干二净,再次以身犯险。
如此往复,再好脾气的家长,也免不了发火、发脾气。我们都知道打骂孩子是不对的,但那实在是没有对策的下下策。
其实,“讲道理”这种长久以来被正面推崇的教育方式,往往是没用的,家长越喜欢讲道理,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既然讲道理没用,那在孩子的教育上,有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呢?
答案是有。第一,创造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第二,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02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人父母者,有责任创造、选择、维系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这个环境可以是外部环境,也可以是内部环境。本文我们仅仅谈论内部环境。
我们都知道,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能够为孩子的身心成长注入生机与活力,让孩子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勇气。“工作忙”、“加班挣钱”等等,都不能作为妈妈疏远孩子的借口。
但我们可能不是很清楚这个氛围该如何创造。《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教经》一书告诉我们,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了:
一、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但人非圣贤,如果真的当着孩子面吵架了,事后一定要做好弥补工作:安抚受惊的孩子、不对孩子诉苦、不在孩子面前指责另一方、当着孩子的面和好。
二、教育孩子的任务由爸爸妈妈共同完成。“丧偶式”育儿是万万不可取的,要知道,这世界是由两性组成的,不能妈妈呕心沥血,爸爸袖手旁观,两种角色缺一不可,也无可替代。
三、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要在日常生活细节中为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言教”先行,“身教”务必紧跟其后。
四、全家人教育孩子的步调要一致。成员之间有不同意见不要在孩子面前起争执,保留到私下谈;教育的方式要避免一“白”一“红”脸谱化,否则孩子容易养成“两面派”作风。
想要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仅仅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是不够的,还需要规避一些教育误区。
误区一:认为超前教育是“赢在起跑线”。
在当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下,很多家长给孩子进行形形色色的胎教、智力开发、才艺培训、学前教育,这种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超前教育的行为,其实是错误的。它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个性发展、能力形成,甚至会影响到孩子对学习的认识。
误区二:认为好孩子就应该乖巧听话。
环顾我们四周,会发现很多家长是这样管束孩子的:“听话,不许……”、“你应该这样……”、“我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你看某某多听话,你怎么就这么淘气……”等等不一。在这种权威和意志的压服下,孩子学会了看脸色、揣测心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忍气吞声、唯唯诺诺、缺乏创新意识的性格。
误区三:认为教育应该无差别化、一视同仁。
这里说的是因性别不同教育上要区别对待的问题。一直以来的古训“穷养男孩、富养女孩”,其实非常具有科学道理。因为现代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已经证明,男孩和女孩天生是不同的,这种先天差别我们绝不能忽视。所以对男孩,应该让他们多经历、多锻炼,以培养坚韧、顽强的性格;对女孩,应该赋予精神品质、开阔眼界、丰富内涵,让她们理性而独立。
误区四:认为教育可以照本宣科,别人的教育经验拿来即用。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自然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如果我们对个体差异完全没有概念,就会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变得盲从、死守教条,从而忽视他们的性格、漠视他们的个性化行为,然后照搬书本和他人的经验,将孩子固定在一个“模型”中进行塑造。这样缺乏针对性的教育,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你做对了吗?03
认识孩子、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化过程,这个过程没有穷尽。他们在不断成长,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做家长的,除了创造、改善、维系一个好的环境,还要时时刻刻保持学习的心态,更新自己的育儿观念,规避误区。
《论语》有云:有教无类。这个词有两种解释,第一是说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第二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都可以消除这些差别。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
要达成这个结果,则是我们自身素质、育儿理念、教子智慧相互作用之后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