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写作系列二 冯培妮/周童欣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教师下水作文
国人之担当精神
文/冯培妮
古有《周易》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我中华儿女传下自强与担当的血脉;二十世纪初期,鲁迅先生再次将这精神血脉阐释为敢于正视之后的敢想、敢说、敢做与敢当。面对现实,勇敢担当;面对困境,自强不息,正是我华夏民族历久而弥新的精神脊梁。
国人之担当精神,自古以来令人动容。
明将戚继光面对阴鸷的明朝廷,面对强悍凌厉的倭寇,毫无退缩惧怕之态,勇挑抗敌之重担。他深知侵犯沿海边民的众倭寇组织严密,且进退攻守皆难以防范,而明朝廷虽为此头疼却毫无抗敌之策。朝廷下拨的军费军饷大多被贪占或挪用,面对如此困境,戚继光仍勇于担当,将个人财产悉数捐出,招募青壮男子组成军队。不久之后,这支纪律严明、作战勇猛的军队便成为保境安民,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若无此勇气与担当,谁来解边民之扰?谁来固国之根基?
正是这份勇气,也正是这份担当,成就了我中华民族中一个又一个令人可叹可敬的优秀人物,也成就了我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优秀传统。正如那江河,奔流而不息。
二十世纪的中国,内忧外患,风起云涌。鲁迅先生只是一介小小的文人。文人生于乱世,何其不幸!而乱世逢遇这样的文人,何其幸哉!先生用他手中的笔,解剖着人性,改良着社会。别人不敢问的,先生敢问;别人不敢说的,先生敢说。批判的锋芒所指之处,必定激起一片哗然,之后是论战,再之后是企图的拘禁或暗杀。但这样就能堵住先生的嘴,夺下先生手中的笔?不,不能!正视现实与疗救社会正是先生的担当,也是先生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阿Q正传》我们依然在读着,在反思着。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面对困境的担当精神铸就了我们的民族魂;这份担当无惧牺牲,更不关乎名利,它是代代中国人血脉相传的精魂。
吴非,一名普通的当代教师,一名不普通的杂文家。他的文章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批判行业内的种种怪相。他在行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仍然只是一名普通教师,仍就朴实地扎根于教学一线,让他当官,他拒绝;为他扬名,他不屑。不贪权,不图名,不追利,他只想用自己的笔做一些唤醒和改变!浮躁的社会中,这份担当难得!
自强不息,勇于担当,在华夏大地上这精神的血脉仍将继续流淌。
写作指导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
本题所给出六句诗,或语义相近,或语义相对。第一步,思考理解诗句含义。第二步,选择或相近或相对的两三句,确定立意。第三步,思考素材,构思成文。
本文采用并列式结构,将1、5两句的内涵统一在一个主题之下即“自强不息,勇于担当”。
关于素材,首先想到的是鲁迅先生本人言行合一,堪称中国之脊梁;其次想到古代名将戚继光(历史教科书,各类文史类课外资料);再次,恰好读了一些吴非先生的文字,深感敬佩,于是信手拈来,用于文中。在行文过程中,以时间为序呈现出来,既层次清晰,又凸显精神传承之意。
学生作品
国
高2018届二班 周童欣
1840起,1945终。国人屈辱百年,挣扎百年。
北大校长蔡元培曾言,我国寻求御辱抗敌之道,“始而练兵,继而变法,后始知教育之重”不过十余字,国人近代抗争尽含其中。魏源曾言:“受光于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鲁迅亦说:“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我说:“根基稳而国立。固本之举,一需前者之胸怀,二需后者之勇气。”
鲁迅所言敢正视者,我说林则徐、魏源。
十九世纪西学东渐中,林则徐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主张翻译国外律例,有了睁眼正视的勇气。林则徐与魏源,所看的是西方进步于所谓泱泱中国的事实,他们再不以天朝上者自居,承认如此下去国将没落的惨痛。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用笔言洋人之长,清人之短,领起国人醒悟。他所言“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不就是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之胸怀?也不正是鲁迅所言“敢于正视”之勇气?
一国之立,初始之时,必需正视现状的勇气,必需兼听天下的胸襟。
鲁迅所言“敢想、敢做、敢当者”,我说康有为、梁启超。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康梁所想的君主立宪、教育变革,在举国上下激荡一片。公车上书后这历时百日的变法,虽终以被慈禧镇压落下帷幕,但康梁取西方制度长处以变革中国的进步思想,不正是宽阔胸怀下敢想敢做的勇气?
一国之立,发展之际,也需积极变革的魄力,也需放眼世界的胸怀。
有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百年屈辱的中国史为鉴,可知后世兴国之道路远而艰难。
我想,国先立,后方兴;以史为鉴,后路方明。
立国所立,不指领袖、政体、国名,只指国的精神与魂灵。国人以怎样的态度看待国之将来,以何样的身份自居自处,以何种眼光去看人之长、我之短,这才是亟待深切思考的问题。惟有兼听天下,广纳四海之胸怀,有敢于正视变革之勇气,我中国方能立,方能久立于世界之中。
佳作点评
本文将4,5两句统一在一个命题之下,即“立国须有高远之胸怀还须有担当之勇气”。其次,分别以四人为例分两部分阐述此对立统一的观点。难能可贵的是,该生能向思维的纵深处挖掘,写出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思考。语言凝练雅致,引用恰到好处,显示了极强的语言功底。(冯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