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雀钗(续)
第四章
此后,顾明远成了沈记茶行的常客。沈老爷欣赏这个年轻秀才的才学,常常留他品茶论道。而沈青禾则总是"恰好"来为客人添茶,两人眉目传情,却碍于礼数不敢多言。
一个午后,沈老爷出门办事,茶行里只剩几个伙计。顾明远坐在后院的小亭中读书,沈青禾端着一壶新泡的龙井走来。
"顾公子,尝尝今年的新茶。"她为他斟茶,衣袖滑落,露出手腕上一枚小小的红痣。
顾明远接过茶杯,指尖相触,两人都红了脸。"沈姑娘泡的茶,自然是极好的。"
"公子说笑了。"沈青禾低头,发间的金雀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我...我前日做了首小诗,不知公子可否指点?"
她从袖中取出一张花笺,上面用工整的小楷写着:"柳叶儿弯弯拂水花儿转,水花儿转转着小船儿摇,小船儿摇摇过石桥南,石桥南郎撑船步款款..."
顾明远读罢,心中暖流涌动。"沈姑娘好才情。只是...我何时撑过船?"
沈青禾掩嘴轻笑:"那日公子在河边帮我拾伞,不就像撑船人般稳当吗?"
两人相视而笑,院中桃花纷飞,落在石桌上,像下了一场粉色的雪。
第五章
好景不长。那年秋天,沈老爷的茶船在运河上遭遇劫匪,不仅货物尽失,还欠下大笔货款。债主逼上门来,沈家一时陷入困境。
顾明远得知消息,急忙赶到沈家,却被挡在门外。管家告诉他,沈老爷已经决定将女儿许配给杭州一位茶叶商人,以换取资金周转。
"不可能!"顾明远如遭雷击,"沈姑娘她..."
"顾公子,"管家叹息,"老爷也是无奈。那林家在杭州有十几家茶行,嫁过去小姐也不会受苦。您...还是忘了吧。"
顾明远在沈家门外站了一整夜,直到天明时分,一个小丫鬟偷偷递给他一封信。信中只有寥寥数语:"明日辰时,石桥南见。青禾。"
次日清晨,细雨蒙蒙。顾明远早早等在石桥边,远远看见沈青禾撑着一把青伞走来。她面色苍白,眼下有淡淡的青影,显然一夜未眠。
"明远..."她第一次直呼他的名字,声音哽咽。
"青禾,我带你走!"顾明远抓住她的手,"我们去京城,我明年一定能中举..."
沈青禾摇摇头,泪水滚落。"我不能走。父亲病倒了,若我一走了之,他...他会没命的。"她从发间取下那支金雀钗,放在顾明远手中。"这支钗,你留着吧。"
"不!"顾明远握紧钗子,金雀的翅膀硌得他手心发痛。"我等你,无论多久..."
"别说傻话。"沈青禾抬手轻抚他的脸,"记住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就好。就像《牡丹亭》里唱的,'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雨越下越大,打湿了两人的衣衫。远处传来呼唤声,沈家的仆人们找来了。
"走吧。"沈青禾推他,"别让他们看见你。"
顾明远站在原地,看着沈青禾转身离去的背影,雨水和泪水模糊了视线。她走得很慢,似乎在等待什么,却始终没有回头。
第六章
十年后,顾明远已是京城小有名气的诗画家。他的水墨画被达官贵人争相收藏,诗中那份挥之不去的愁绪更是打动无数人。但他始终未娶,每年三月都会回到故乡小城,在戏台下站一会儿,然后独自离去。
今年,他决定多留几日。城南新开了家茶馆,据说龙井极为正宗。顾明远信步走入,要了杯茶临窗而坐。
窗外正对戏台,今日唱的又是《牡丹亭》。熟悉的唱腔让他恍惚,仿佛看见十年前的沈青禾就站在台下,发间金雀钗闪闪发光。
"客官,您的茶。"
一个温婉的女声响起,顾明远抬头,手中的茶杯差点跌落——站在面前的,正是沈青禾。她比十年前丰腴了些,眼角有了细纹,但那双杏眼依然清澈。
"青...沈姑娘?"顾明远声音发颤。
沈青禾也认出了他,手中的茶盘微微一颤。"顾...顾公子?"她很快镇定下来,职业性地微笑,"多年不见,公子可好?"
"还好。"顾明远干巴巴地回答,目光落在她梳着妇人髻的头上,那里没有金雀钗。"你...这是你的茶馆?"
"嗯,与夫君合开的。"沈青禾轻声说,"他去杭州进货了。"
一阵尴尬的沉默。戏台上正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我..."顾明远想说些什么,却发现千言万语哽在喉头。他下意识摸向怀中,那支金雀钗一直被他贴身收藏。
"顾公子不必说了。"沈青禾微笑着,眼中却有泪光闪动,"那些年的事,我都记得。只是...我们都回不去了。"
她为他续上热茶,动作娴熟优雅。"尝尝吧,今年的新茶。你以前...最爱喝的。"
顾明远端起茶杯,茶汤清澈,香气扑鼻。他抿了一口,滋味苦涩回甘,就像他们那段短暂而美好的感情。
"好茶。"他轻声说。
沈青禾点点头,转身去招呼其他客人。顾明远望着她的背影,想起十年前那个雨天,她也是这样离他而去。只是这一次,他们都长大了,明白了有些爱情,注定只能成为回忆。
窗外,戏已唱到尾声。杜丽娘与柳梦梅终成眷属,而现实中的人们,却不得不带着各自的遗憾继续前行。
顾明远掏出怀中的金雀钗,轻轻放在茶桌上,然后悄然离去。他知道,这一次,是真的该放下了。
茶馆门口,春风拂过,柳絮纷飞如雪。恍惚间,他仿佛又看见那个撑着青伞的少女,发间金雀钗闪闪发光,正羞怯地向他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