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如履薄冰 后半生活出自我
我逐渐爱上了张幼仪。
每当我回想起她的成长,她的温和毫无攻击性的性格,她的不期而遇的爱情,我总是觉得要做一个温柔如水,柔软而又坚硬的人,世界才会温柔以对。
前半生如履薄冰 后半生活出自我张幼仪的父亲张润之是著名的医生,父亲也热爱画作。因此从小张幼仪便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兴趣。她生活在一个吃喝穿都不用发愁的家庭里,从小她便习惯了衣食无忧,听话顺从的性格。无论发生多么大的事情,在她的脸上能看到的总是平静,像是波澜不惊的湖面。
她的性格离不开父亲的教育,她曾经在花园里抱着小妹玩耍时,不小心把她摔到了地上,父亲上去就狠狠打了张幼仪,这一打,不只是因为心疼小女儿,更多的是不希望张幼仪有这种冒冒失失的性格,要她变得更加稳重。
在富家小姐们都缠足的时候,张幼仪也难以逃离这样的命运,她三岁经历了缠足之痛,第三天的时候,她的二哥已经看不下去妹妹这样痛苦。
他坚决不让妹妹再缠足,母亲却担忧不缠足会嫁不出去。二哥信誓旦旦的说,“嫁不出去,我养她一辈子!”在哥哥的爱里,张幼仪免受如此之痛。
因此后来的张幼仪,是听话的,乖巧的,稳重的,她熟记三从四德,却又向往着新奇的西式教育。
这个结合传统和新式为一身的温柔女子,差点将自己葬身于婚姻的坟墓,后来的她感谢当年离婚之恩,从坟墓中脱身,找到自己。
她从父母之命嫁给徐志摩,徐志摩向往着浪漫,他经历过西方先进思想的沐浴,一直渴望着一个新式的新娘共度余生。
而见到张幼仪时,他仅仅知道这是一个裹过脚的女生,他是有偏见的,他不曾正眼看过张幼仪,但又不好违抗父母之命。
张幼仪按照徐志摩的意愿,穿了一件粉色的裙子,可在结婚仪式上,她渴望着他冲她温暖一笑,可那是奢望,徐志摩仅仅用着淡漠的眼神看着她,张幼仪的心是凉的。
这样的一段感情注定以失败结束,可能这段婚姻只是张幼仪一个人的婚姻,她不曾感受到尊重,不曾感受到被爱。
后来,她出国找徐志摩时,那个男人穿着西装,戴着围巾,她一眼就认出了他,并不是因为他们熟悉到了这种一眼便能相认的程度,而是在等候的人群中,只有徐志摩一脸不耐烦,没有欣喜和期待,看起来一点都不想在那里等,张幼仪的心又凉了半截。
徐志摩和林徽因坠入爱河,毅然决然同张幼仪离婚。
那时候张幼仪怀有身孕,而徐志摩坚决让她把孩子打掉,在那个年代,打胎是有可能危及生命,而张幼仪提出这种危险性时,徐志摩并没有心软,更没有一丝丝同情。
“火车也危险,难道就不去坐火车了吗?”我听到这里,心里是刺痛的,跟这样的一个男人生活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煎熬与苦痛?
徐志摩提出离婚的想法后,离开了家,未曾回来。后来张幼仪经过了思想斗争和哥哥的支持,决定同意离婚。
她这几年的辛勤付出默默无闻,一点都没有触碰到徐志摩内心温暖的地方,不爱就是不爱,无法强求的啊。
她平淡的跟徐志摩签署了离婚协议,徐志摩提出去医院看她独自在德国生下的孩子,张幼仪的心里像被石头压住,他可是让她把孩子打掉的。
医院里的徐志摩,深情款款地看着彼得,未曾提及一句,她怎样养活这个孩子,她以后的路怎样走下去。他只是沉浸在喜悦里,摆脱封建婚姻的桎梏的喜悦。他甚至说出这样的话:
“我们一定要离婚,走在离婚的前沿,去追求自由。”
听到后,张幼仪仅仅觉得虚伪和恶心,她不再从内心顺从了。
离婚后的张幼仪,不想去在意国内的流言蜚语,只身来到德国,在徐志摩父母每个月生活费的支持下,和小儿子彼得生活在一起。在这段日子里,她有了一个挚友,一位二哥推荐给她的保姆,他们三人生活在德国,过着平静而美好的日子。
张幼仪精通了德语,在德国奋斗。每当可爱的彼得在身后用稚嫩的声音喊妈妈时,她的心都要融化了。她逐渐一步步变得强大,正应了那句话,
“那些未能将我置于死地的东西,只会让我变得更加强大。”
但,福不双降,祸不单行。
彼得生病离世,使张幼仪的心灵又一次遭受了重创,像是被刀子割下一块肉。
心情平复后的张幼仪又开始正常的生活。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在性格上变得更加坚强。
后来又经历母亲离世,徐母离世,徐志摩离世。
她的心一步步的变得坚硬。
她用着自己的力量接济着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依然赡养着徐志摩的父亲,并未觉得有什么特殊,觉得是自己理所应当做的,我不禁感叹她的无私和伟大。
上天是眷顾她的,她在五十多岁遇到了苏医生,这才是一生的真爱。苏医生守护着她,两个人一起经营诊所,一起经营两个人的爱。
她说,终于有了一段真正的婚姻。
这样一个温柔似水又坚硬无比的女子,冷静,不卑不亢,不争不抢,镇静豁达,无私奉献,有责任感,懂得担当,事业独立,能力超强,会爱别人。
我怎能不去爱她。
岁月无情,你比岁月更坚强。
前半生如履薄冰 后半生活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