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一种别样的过年方式
传统的过年方式正在接受着挑战,比如回家同亲戚朋友一起吃团饭,以前兄弟姐妹多的还会约好共同登门看老爸老妈,在外打工的民工摩托车队大迁徙——返乡与妻儿团聚等等方式,从前几年Yi情开始就有减弱的迹象,这种状况也符合当时的Guan控形势,而从今年的现实来看已经有同从前迥异的势头,还有春晚一家人吃完年夜饭后,坐在沙发上一起吃水果嗑瓜子看小品,欣赏歌曲舞蹈相声等印象中的形式帮衬着,不用出家门,就能看到一片兴旺祥和景象,近几年窥斑见豹这些被认可了若干年的过年形式正在渐进式的发生改变,随之而来的是大家不走亲戚不串门,在自己家和最亲近的人一起各自按自己的爱好方式去度过现实中的那个“难忘今宵”以及大年初一的以家庭为单元按时按点上桌的“四碟八碗”。这一切现如今也可借助于互联网智能时代的便利条件,甚至于吃喝玩乐都通过网络得到满足。
这种现象并不是无源之水,它凭借着文化沿袭传承的古老方式说来就来,现如今一切都是瞬息万变,随着社会变革,人们不再愿意为那些无聊的油腻社交付出代价,很多认知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刷短视频虽然觉得在浪费时间,但根据自己想要得到的个性信息来看,应该说还是有一点参考价值的。
比如今天早晨刷到一条直播:正好说到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回家过年,集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被家长或以前的的同学发小像探刺一样问起关于学历、恋爱、婚姻、官衔收入及那些属于隐私的东西,大家觉得这些不能拿来当佐料一样让毫无关系的那些人茶余饭后品评。
还有那些无聊的吃瓜者自己的日子过得怎样无关紧要,却舍近求远的去打听别人的事情,貌似关心,实则有妒人富笑人穷的不良心理作祟,这种现象大都知道,却在自觉不自觉中陷入其情绪中。人吃五谷杂粮,能脱俗的并不多见,不信反思一下子自己,是不是偶尔会有“酸葡萄”心理,内心不一定都龌龊,但攀比还是存在于很多人脑深邃中的。
那博主还是有个性的主张和见解的:他以自己对春节几天的假期安排排斥并鞭打着一些普遍存在于大众中的陋习。视频画面中是他自己下厨做的几盘年菜和喜欢的一杯啤酒,闲适地品尝着属于个人的生活,他说道假期就是放松寻找自我欢度的悠闲生活,因此睡到自然醒,充分享受平时想都不敢想的奢侈时空占有,感觉十分惬意。此后的几天时间他准备一个人通过网上订票,选个合适的时段看场电影,调剂一下,接受一些平时没时间关注的外国大片或科幻;还有就是去图书馆和书店沉浸在特有的环境中,不被打扰地淘几本事先选好的书籍;剩余时间到附近的小山坡随意走走,沐浴阳光出出汗……
听着是不是感觉既自由也巧妙地绕开无趣,表面虽然看起来有点孤独,但对于内心来说却很充实,可借助那句“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的话做个注解,应该挺贴切的。
回到眼前的现实中,昨天应两对朋友加邻居的邀请,三家六人一起吃了一顿聚合午餐,几位主妇在厨房里盆碗瓢勺刀叉并用一阵忙活,各显身手的几样拿手菜2小时内就端上了桌,趁热闹几个爷们开启了两瓶低度酒,小型数人的中午正餐忠诚按时尽力地抚慰着大家的胃口,带来一种畅怀而饮的快感,由于都是来自一个地方的老乡,说起小时候的趣事还有点收不住嘴了,加上微醺凑兴,个个打开话匣子,连平时不苟言笑的X姓大叔也一反常态参与其中。大家并没有神侃聊八卦、也不去攀比,而是兴致勃勃地忆起童年往事,甚至还夹杂有“开裆裤”时期的那些糗事,居然回激发出一种“我们一起长大”的快乐气氛弥散在整个餐厅,氤氲中尽情回忆曾是顽皮少年的那一张张可爱的脸庞
饭毕挪至沙发上继续聊,没忘在磕嗑瓜子喝口茶的“慢生活”景象中感觉尽享“岁月静好”,大家感慨:这种“不用大面积交友,仅需数位知己傍身旁”的心灵慰藉就很治愈。
临走几人约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各自做做功课,拿出建议,选择就近的农家乐,看看还有几分萧瑟的北方早春那即将变软的老树枝条,呼吸不同于城市中环境排放有浊的那份清新空气,养养我们的肺,吃吃农家铁锅土灶的熏味饭菜,给平日里油水过重的肠子来个“轻扫除,顺便能减一丢丢脂肪也好。
这样的春节这样的安排是不是适合所有人,我不敢说,最少是敢于打破传统,做为一种独特适合小众方式来尝试,说不定能成为一种个性化休假的新体验,自我感觉不错,先点个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