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

送东阳马生序

2019-06-04  本文已影响74人  燕勇来

序,文体名,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唐初,亲友离别,赠言规勉,又有赠序。本文即是一篇赠序。

序,现在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赠序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是“赠言”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东阳)一位姓马的晚辈(马生)的临别赠言(序)。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马生。

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并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致书之难:“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作者就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古代并不像现在这样物质发达,家贫之人很难有书,于是作者就去借书来读。还有吗?

求师之难:“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作者就主动求师:“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百里相当于多少公里?1里等于500米,100里就等于50000米,即50公里。

大家知道50公里相当于从我们这里到哪里吗?从实验中学到寿阳。这么远的路,作者是如何去拜访老师的?

步行——两三天,所以他还要住旅店。没有老师,还要走这么长时间这么远的路去拜访老师,可见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辛。那么,作者在求学过程中还会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呢?

叩问之难:老师十分严厉,“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有时还会“遇其叱咄。”这时,作者求学的礼数就十分周到:“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为了学到知识,作者在老师面前非常谦卑恭敬。求学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作者还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旅途之艰:“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此时,他受到了旅店伙计的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还有吗?

生活之苦:“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这时的作者以读书为乐,而忘记了眼前的艰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此时的作者已经战胜生活的磨难,享受到了读书给他带来的快乐。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后来的成就。

(补充介绍)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收入《宋学士文集》。他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著作,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想想,作者的这些成就是通过什么获得的?

勤奋读书。

那么在作者心中,勤奋与艰苦的关系是怎样的?

作者认为,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本文文眼是:“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所以,“勤且艰”的读书正是宋濂学有所成、功成名就的根本原因。那么,文章哪些方面困难突出“勤”?哪些方面困难突出“艰”?

前三方面的困难,突出“勤”,后两方面的困难突出“艰”。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本文通过叙述作者在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目的是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这是一篇劝学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现身说法,用自身的事例不仅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打动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我们以前曾学过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大家还记得吗?

《孙权劝学》孙权同样现身说法,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大将吕蒙读书,后来吕蒙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从吕蒙身上,我们也获得了许多启示,例如只要努力读书,就会学有所成;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每个人都会有进步;等等。那么,学习此文后,你从作者的求学经历中又能获得哪些启发呢?

学习要勤奋努力。

求师要有诚心,要诚恳。

求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通过此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写给马生的劝学文,更是写给在座正在努力学习的同学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求学之年,学有所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