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讲听课笔记
130讲曹操的“唯才是举”
主讲:姜鹏
我们谈到魏晋时代的思想文化,最有标志性的,大家耳熟能详的魏晋玄学。在魏晋玄学里面,既有王弼的非常高深的形而上的哲学体系,也有大家更加喜欢更加熟知的竹林七贤魏晋风度。这些思想是怎么产生的?在政治历史上耳熟能详的曹操曾经提出过一个叫“唯才是举”的主张,这是曹操得以成功的重要策略之一。
唯才是举的策略和魏晋玄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的,你能想得到吗?唯才是举是多么务实的一个主张,而魏晋玄学是那么高深,这两者之间居然有联系。所以咱们讲魏晋的思想,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历史的实际出发,我就先从曹操的唯才是举和大家聊起。
首先,曹操唯才是举这样的一个策略,它具体的内容是什么?第二,他为什么要提出唯才是举?我们刚才讲在东汉末年众多的军阀竞争当中,曹操之所以能够胜出,这与他有很多过人之处有关。
比如说他首先推行屯田制,解决军队的粮食供应。有很多军阀他其实就没有办法,把农业跟军事战争把它给协调的很好,为什么?因为这里牵涉到基本的人力资源问题,要打仗,所以必须要大量人员从军,那么这样的话势必导致在土地上耕种的人就减少了是吧?如何协调这个矛盾?没有人耕种的话,你军队的粮食供应又续不上,所以这个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曹操开创了屯田制度,把这个矛盾解决了。
还有大家所熟知的曹操是一个非常重视法治的人,当然在三国时代诸葛亮也是很重视法治的,他们两个非常的像法治这样的一种管理手段,把当时中原地区的一些贵族的专权,奢侈腐败,把这样的一些不良的现象让他得到了很好的纠正。那么还有我刚才讲到的,总结曹操的成功经验,唯才是举这一点是丢不掉的。我们必然会提到唯才是举是他成功的重要策略。
那么曹操他最早提出唯才是举是在什么时候呢?我们查历史文献的话,你会发现曹操他一共下过4道求贤令,其中一个主要的核心思想就是唯才是举。
第一道求贤令是在建安15年,也就是公元的210年,在那一年春天下达的,210年这是官渡之战10年以后,曹操在这一道求贤令里面他就讲到,他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天下未定。我要去寻求贤人,这是当务之急。那么求贤的标准是什么呢?他就怕人们一提到求贤,马上就想到这个人必须品德要好。曹操觉得这是一个误会,品德好的人未必是能够在现在天下大乱之际帮助我平定天下的人,品德和才能它是两回事情。
为了避免这种误会,曹操下面特别讲了那么几点,他首先举了一个历史上的例子,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非常有品德的士大夫名字叫孟公绰,他这个人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孟公绰他到大的诸侯国,坐而论道,作为国君的老师或者朋友,指点江山,他是非常够格的,本人品德也很高,学问也很好。但让他到小国去做具体的管理事务,他是不胜任的,因为他真的没有实际才能,他只能坐而论道。
然后接下来曹操又说,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如果一个人他必须是非常廉洁,然后才能够让他来当官,让他来做领袖的辅佐。那么齐桓公他就没有可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咱们以前在介绍春秋历史的时候就曾经提到过对吧?齐桓公最重要的助手就是管仲,管仲这个人很有才,但是也经常受别人的批评,比如说他很贪财,比如说他变节背叛自己的主人,投奔齐桓公,比如说他经常在礼制上僭越,这都是缺点。但是他确实有才,齐桓公就离不开他。如果当时你以品德为门槛,管仲就被淘汰掉了。齐桓公就没有机会成为春秋五霸。
所以接下来曹操笔锋一转,他举了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他说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他举了一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品德不行,能力很强,同样跟管仲一样,建功立业的这个人就是汉初的陈平。
大家熟悉楚汉相争,陈平帮助刘邦消灭项羽,那是立了非常大的功劳,但是陈平这个人的品德也不行,他跟他的嫂嫂之间发生乱伦关系,但关键是什么?关键就是陈平他从小是由他的哥哥抚养大,由他的哥哥资助,然后他还跟嫂嫂搞不清楚,对吧?你看他这个人品德简直是太糟糕了,而且他在经济上也犯过错误,受贿索贿等等对吧?曹操的意思就是说,你哪怕无耻到像陈平这个样子,只要你有才华,我就可以用你。
接下来曹操就说,“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唯才是举,就是从这里出来的。二三子就是你们这些有才华的人啊,不要觉得自己可能是被别人看不起,行为上不端对吧?你只要有才你来帮助我,辅佐我,我是唯才是举。这条材料它是保留在《三国志》当中,那么咱们就举这一条材料就足以说明曹操的求才思想了。
那么在现实当中,曹操又是如何实践唯才是举的呢?我们来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叫做郭嘉的人,他是曹操的另外一位重要谋士荀彧,向曹操推荐的。荀彧这个人咱们在讲三国的时候,其实提到过他的帮助曹操打赢官渡之战非常关键的,对吧?那么三国志里面他就提到了这么一回事情,说荀彧帮助曹操选拔人才,他说取士不以一揆,它不是单一的一个名誉跟品德的标准。
然后说他举出来的人才戏志才,郭嘉,都觉得这都是非常聪明的人,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也就是说通俗的舆论对他们是有讽刺的。品德不行,然后又讲了一个人叫杜畿,杜畿简傲少文,这个人就是咱们以前讲帮助晋武帝统一东吴的非常核心的人物,杜预的爷爷。那么这些人其实他都有品德上的瑕疵,但是荀彧认为这些人的智策是有可取之处的。现在乱世就需要这样的人是吧?就把他们推荐给曹操,曹操就非常的欣赏。
那么曹操这边其实也是有人负责来纠察,来检举那些品德不端的,比如说有一个叫陈群的大臣,他管我们今天的话讲讲管风俗,管道德人伦的,就经常在曹操这儿弹劾,说郭嘉这个家伙平时太不讲究了,行为上不检点,但是郭嘉他也一点都不脸红,我行我素,但是曹操他就是爱才,就不要计较这些了。
还有一个,曹操他有个老乡名字叫丁斐,丁斐这个人太逗了,他这个人就是爱贪小便宜,多次因为爱贪小便宜被纪检官员弹劾。曾经有一次曹操让他来管理军队里面的物资,丁斐贪是贪,但是因为他跟曹操是同乡,两个人关系一直很好,曹操很信任他,结果丁斐就干了一件事情,管军事物资,什么牛马粮食这些都是他的管理范围。他家里面有一头牛,又老又笨,体力不行了,他趁职务之便把自己家里的老笨牛拿到物资处,然后把一头健康的强壮的牛给换出来了,一换一。你要数数的话,官家的牛一头都不少,但是事实上他偷梁换柱,把质量好的换到自己家里面去了,当然也被人发现了,也被人弹劾了。
有一次他见到曹操了,曹操也知道这个事情,早上跟他开玩笑,跟他说,文侯,印绶何在?就是开他玩笑,你怎么又被弹劾了?因为他也知道,你看你曹操你又调侃我是吧?我也同样调侃一下啊,他说回答啊,以易饼耳。曹操听了哈哈大笑,然后他就跟身边其他人说,说你看管组织人事的好多次都弹劾这个家伙要让我重重的治理它,就定会这个家伙。我不是不知道他不清白,但是我有我的道理。下面这句话很有意思,他说,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这就是曹操的用人思想。
今天的篇幅时间差不多了,关于曹操他为什么提出唯才是举思想,跟当时的社会实际之间有什么密切的联系,我们要放到下一讲向大家介绍。这里就先提一个问题,我们到下一讲来解决。曹操的唯才是举,它仅仅是一种人才竞争策略吗?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下一讲再进行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