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读书财经·投资·理财

逃不掉的经济周期:商业的苦恼——早期经济学家的探索

2017-07-21  本文已影响61人  上火了

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的早期,经济危机就是一个频繁出现的现象。以英国为例,1702年至1797年,的近百年时间内,英国先后出现了20次经济危机,几乎每5年就会出现一次危机(现在也不例外)。尽管每一次危机都是经济的自我修复,而且往往能够达到更高水平的稳定状态。但是,无一例外的,每一次复苏都只有几年的时间,随后又会发生新的危机,并再次摧毁经济。

为什么商业繁荣与萧条会反复地交替出现?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规避这样的风险?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早期的经济学家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辩论。

在对资本主义经济早期危机根源的探索中,“工业革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特别是在诸如水力纺纱机、蒸汽机等机器被发明和推广以后,商业与工业生产出现不可逆转的大转变:

机器取代人工,更少单位资本投入却能带来更高的产量,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工业大工厂取代手工业工场(或小作坊),生产必须依赖深入细致的计划。但工厂建设和机器生产线的投入需要时间,在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的情况下,这就极大的增加了投资风险。

正是在这样的经济大背景下,经济学家们观察到一波又一波的繁荣与萧条。

一、理查德·坎蒂隆:货币流动速度效应

让坎蒂隆收益颇丰的南海泡沫

作为经历过“密西西比泡沫”和“南海泡沫”这两大资本主义早期经济泡沫的大赢家(他是约翰·劳的好友,先后在“密西比比泡沫”和“南海泡沫”中成功做空,于市场开始下跌之前成功地全身而退,成为当时欧洲顶级富豪),理查德·坎蒂隆依据自己的投机经验,成功的观察到了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在其遗著《商业性质概论》中,坎蒂隆认识到“货币流通速度将会产生于增加货币供给相似的效果”。在密西西比恐慌中,一旦们开始储藏货币,其结果就等同于货币供给下降。所以,货币必须不同地周转,否则就不能给市场这部机器“加油”,萧条也将随之发生。

二、弗朗德瓦·魁奈:“经济表”与“自由放任”理念

弗兰德瓦·魁奈

受坎蒂隆影响,法国重农学派的领军人物弗朗德瓦·魁奈发明“经济表”。通过这张表,魁奈成功的证明了“向社会注入新的流动货币所产生的影响实际上会远远大于其票面金额”(实际上就是现在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效应)。此外,魁奈极力反对法国的重商主义传统,认为国家的干预和垄断比不上个人自己的看护。自己利益的最好看护者是个人,而不是政府。

三、亚当·斯密:《国富论》

亚当·斯密

尽管并无直接证据表明,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理念源于魁奈。但是斯密的《国富论》确实是在其游学法国,与魁奈交流期间开始撰写的。作为英国人,斯密直接置身工业革命的中心。他的好友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进而推动了工业革命。他的周边到处都是忙忙碌碌使用新机器,建设新工厂的企业家。这使得斯密拥有了极佳地观察条件。终于,在1773年,斯密完成了五卷本的鸿篇巨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是第一本深入阐释经济运行机制的经典之作,一经问世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斯密在书中指出:财富源于劳动分工,而自由贸易将能够促进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自由是最具有效率的经济模式。所有形式的保护主义都具有破坏效应。

四、亨利·桑顿:“中央银行之父”与信用陷阱

英格兰银行

斯密主张将经济交给“看不见的手”。尽管是斯密的崇拜者,但是亨利·桑顿却在自己银行家实践中发现,中央银行的干预在某些时候却能够避免危机。1793年,当桑顿的银行在新一轮的金融危机中也未能幸免,但是英格兰银行却通过新发行500万英镑货币成功挽救经济后,桑顿开始认识到“通过反向操作可以避免内部危机的经济危机”。在1791年2月,当危机再次爆发,英格兰银行也未能幸免以后,桑顿对金融危机的本质形成了更为深刻的理解。1802年,《大不列颠的票据信用》一书出版。在书中,桑顿对约翰·劳的“货币需求”概念进行了发展,并将所有不同的信用手段都看成一个整体作为货币总量来看待(已经初具现代“M2”概念的雏形)。据此,桑顿对货币总量(流动性)、货币流通速度(坎蒂隆提出)与利率之间影响进行了观察,并得出:

高利率能够防止资本外逃,吸收货币,降低货币流通速度。相反低利率则会增加货币供给并刺激经济。中央银行实际上可以利用利率来调控货币和经济;

通胀预期或显著影响现在的利率水平,高通胀预期将会导致现在利率的提高;

非计划的信用收缩可能会导致经济萧条,相反信用的大幅扩张则可能导致经济过热。因此,如果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货币供给将会导致通货膨胀,相反则只会促进经济增长;

尽管对货币供给与经济的繁荣与萧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清晰的论述,但是桑顿同时也指出,现实的情况表明,中央银行往往会陷入“信用陷阱”:一旦之后的经济能够增长,那么每一次增加货币供给就会被认为是有效的,这往往会导致中央银行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过多地增加货币供给,而当其察觉时,实际上已经太晚了。反之,减少货币供给也会发生类似相反的现象。所以,信用体系存在不稳定性。桑顿的这一发现,实际上已经极大的接近了经济周期理论。

五、让·巴蒂斯特·萨伊:“萨伊定律”——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

让·巴迪斯·萨伊

正当桑顿对经济周期理论做出重大贡献时,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在欧洲大陆产生影响。法国商人让·巴蒂斯特·萨伊对斯密观念大为赞赏。他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将斯密的问题进行了更为细致和清晰地说明。同时,他也提出了一条自己的见解:“市场法则”,即萨伊定律——供给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

当一种产品被生产出来时,那么它就为其他的产品提供了市场。一旦生产商卖出产品获得货币,那么为了保值,他又会将货币花出去,从而购买其他的产品。所以,生产某种产品只不过是立即为其他产品打开了市场出口。

萨伊的这一发现解释了为什么刺激供给能够促进长期的经济增长,并且也说明了为什么用缩短每周工作时间来解决失业的办法从长远来看是不可行的。

六、大卫·李嘉图:关于金本位制的争论

李嘉图

在萨伊提出“萨伊定律”不久之后,因为南美洲向英国开放市场,英国再起掀起了一股经济热潮。英国的货币供给大幅增加,但不久之后,货币相对于黄金的价格开始下跌,通货膨胀出现。面对这样的情况,桑顿的熟人,37岁的股票经纪人大卫·李嘉图先后《纪事报》和《爱丁堡评论》发文批评英格兰银行的政策。

李嘉图通过发表于《爱丁堡评论》上的《金银的高价格,银行票据贬值的证据》一文指出,英镑贬值的原因在于纸币的超额发行,以及农业收成不好与战争开销造成的进口数量不足。英格兰银行应该立即恢复1797年废除的金本位制。1816年,李嘉图再次发文《有关经济与稳定通货的建议》,认为货币体系具有自我稳定性,并再次提议英格兰恢复金本位制,但是不是以金币为准,而是像劳氏公司最初所做的,按照需求进行纸币与黄金的兑换。桑顿对此并不同意,他认为任何货币体系都不能实现自我稳定,货币供给不仅会影响价格,更会影响经济活动。因此,英格兰银行需要积极地管理货币供给。1820年,英格兰银行推出了一项与李嘉图建议非常相似的计划进行试验,结果导致了价格的急剧下滑和一场灾难性的衰退。李嘉图的金本位建议被证伪。

七、余论

从1720年约翰·劳的计划失败到1820年的李嘉图的金本位制建议被证伪,一百年的时间内,尽管经济仍然不稳定(虽然现在也就这样),但是经济学家们已经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机制有着相对全面的认知的,特别是亚当·斯密对经济运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使人们第一次从更为全面的视域来认知经济繁荣内在动力。“中央银行之父”亨利·桑顿则指出了货币供给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无限地接近经济周期理论。

早期经济学家对商业波动性的探索:

1723年6月5日,亚当·斯密出生。同年底,奥尔大公去世,劳彻底失去重建法国信用体系,实践自己理念的希望。

1734年,于法国密西西比泡沫和英国南海泡沫中大赚一笔的查德·坎蒂隆死于火宅,留下遗著《商业性质概览》手稿。坎蒂隆在书中指出,“增加货币流通速度会产生于增加货币供给相似的效果”。

1740年,17岁的斯密进入牛津大学学习。

1750年,亚当·斯密从牛津大学结业,进入格拉斯哥大学任逻辑学教授。1752年,又任道德哲学教授。期间,斯密细致的观察了克莱德河沿岸产业发展情况。

1755年,斯密在论文中提出,只要有和平的环境、较低的税收和能够得到广泛接受的司法体系,那么国家就可以自然的发展到富裕水平。

1759年,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出版。这为斯密赢得广泛的赞誉,使其获得了巴卢克公爵的聘用和为期两年半的欧洲游学的资助。

1760年,亨利·桑顿出生。

1764年,斯密前往法国游学,拜会时年29岁的法国重农学派的精英分子魁奈,同时利用游学的时间开始创作。

魁奈采用“经济表”的方式解释了注入社会中的一定数额的货币是如何转变为流量的,特别是向社会注入新的货币产生的影响要大于货币的票面金额。

1766年,斯密回到苏格兰,并在柯科迪置业,继续创作。

1768年,阿克莱发明水力纺纱机,大大提高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同时,斯密的好友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宣告工业革命在英国正式拉开帷幕。

1773年,五卷本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完成。

1782年,斯密的崇拜者谢尔本勋爵当选英国首相。

1788年,法国商人让·巴蒂斯特·萨伊读到斯密的《国富论》。

1788年——1791年,英国再次发生经济危机。但是危机过后,商业也再次恢复到繁荣状态。新开设的银行发行了大量的银行券,纸币发行量大规模膨胀。

1792年,英国贸易与制造业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1月,股市急剧下挫,货币雪崩。

1793年2月,法国对英国宣战。3月,头寸紧张的乡村银行向伦敦的城市银行求助,最终也导致伦敦的银行也陷入危机。面对危机,英格兰银行决定再次发行500万英镑的货币刺激经济,危机得以化解。这证明,通过方向操作的方式可以避免内部的经济危机。

1796年,英格兰银行黄金储备突然从500万英镑下降至125万英镑,英国再次发生经济危机。

1796年12月31日,英格兰银行决定对金属货币采取限量供应,经济恐慌迅速蔓延,大量商店和银行倒闭。

1797年2月26日,英格兰银行承认失败并宣告破产。

1797年2月27日,英国议会下院成立委员会调查危机起因。28日,议会上院也成立委员会展开调查。

1799年,大卫·李嘉图首次读到《国富论》,被被折服。

1802年,桑顿出版《大不列颠票据信用的性质和作用的探讨》(简称《大不列颠的票据信用》)。

1803年,萨伊出版《政治经济学概论》,提出“市场法则(萨伊定律)”。

1809年,南美洲向英国商人打开大门,英国再次出现经济热潮,货币供给大幅提高。不久之后,货币相对黄金价格下降,英国出现通货膨胀。

1809年8月至10月,伦敦股票经纪人,亨利·桑顿的熟人,大卫·李嘉图在《纪事报》和《爱丁堡评论》上刊文批评英格兰银行的政策,建议英国恢复于1797年废除的金本位制。

1810年,英国设立“金块委员会”。

1816年,李嘉图发表《有关经济与稳定通货的建议》,建议英格兰实行纸币与黄金兑换的金本位制。

1820年,英格兰银行推出与李嘉图建议十分类似的改革计划,但很快遭遇价格下降和经济衰退,李嘉图的建议失败。

注:本文参考自《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