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体会“风险”!
风险是指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大致有两种定义:一种定义强调了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而另一种定义则强调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
进食过量,会造成胃撑。进食不足,可能会造成营养不良。运动过量,会造成肌肉,骨骼损伤。缺乏运动,可能会过度肥胖或是造成其他健康隐患。烧水不小心可能会被烫伤。接触电器不小心会有触电风险......
咋一看,生活中似乎处处充满着“风险”隐患。作为成人,我们知道风险和后果的存在。所以会尽量去寻找那个平衡点,小心的去规避风险。
可作为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他/她们的社会经历有限。很多事还未经历过。并不知其后果,更谈何知晓其所需承担的风险。
可各种各样的经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从呱呱坠地的婴儿阶段成长至有独立思想和行为的阶段。除了监护人细心,科学的照料。还离不开孩子自身的尝试和经历。比如,孩子如何学会独立行走?如何学会自主进食?如何学会判断生活中的小风险?如何学会过马路?如何学会自主用水用电?......
我们是应该手把手掌控。小心翼翼,苦口婆心反复强调各种潜在风险。还是应该照传统的养育观念一般,直接不让孩子接触任何有潜在风险的事物。把孩子安安全全的保护在我们的羽翼下呢?
Dr.魏在一期解答家长提问:“如何做好风险管理”的节目里是这样解答这个问题的:有的时候放手让孩子去感受一些事情不好的后果,注意这一定得是在安全范围内的,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规矩、禁区的意义,提高孩子管理风险的能力。比如说大人知道门会夹手,有风险,但是孩子还不能理解这种风险的意义,就是喜欢到处摸一摸。
那想避免孩子夹伤手,你会怎么做呢?时时刻刻战战兢兢看着孩子,不让他离开你的视线范围吗?不是的,我会反其道而行。就是把孩子真的领到门旁边,陪孩子把手放在门缝那边,稍稍碰一下门,邀请孩子用手体会一下夹手的感觉,注意不要让孩子感到痛,就是让他知道原来这个感觉是这样的,我还会告诉他,“你体会一下啊,门要是这样很快地关上,手会怎么样呢?”这样孩子就学会去预估这个风险,经过这一番经历,孩子也会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了。有的时候我其实可以预见到,我女儿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但既然后果不严重,我就让她自己去犯错,因为这样她才能更好地吸取教训。
放手让孩子承受一些事情的后果,其实就像我们给孩子打了一剂疫苗,孩子通过这些早期的风险学习,产生了自我保护意识,渐渐地也能内化出对抗危险的抗体,以后遇到其他危险也能够很快地作出反应。相反,如果你看见孩子要犯错误,就连忙拦住他,那孩子就没有机会成长了,以后遇到其他类似的问题,他就不知道如何去探索正确的答案。
当然,我也知道一些家长,特别是一些爷爷奶奶特别担心让孩子犯错误,深怕伤害了孩子,我这里要郑重地告诉你,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让孩子选择,哪怕是去试错,也是在给孩子探索的学习经验。
家长有几种带领孩子学习的模式,比如监督学习,就是一步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观察学习就是让孩子直接照搬所有的行为,而试错学习就是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习,探索学习的过程。
让孩子体会“风险”!正如Dr.魏所说的如果我们看见孩子要犯错误,就连忙拦住他/她,那孩子就没有机会成长了,以后遇到其他类似的问题,他/她就不知道如何去探索正确的答案。这样看似是保护了孩子,其实很可能也同时阻断了孩子成长的路。就孩子长远来看,绝对是弊大于利。
当然,一切的放手试错。一定是要在安全范围内的。我们家长要做好把控。记得女儿一岁➕的时候,非常喜欢把小手指伸到我的嘴里。我知道她只是出于好奇,也是一种她的探索方式。可毕竟不卫生,时间久了。就会成坏习惯了。我反复引导和转移注意力。可依旧效果甚微。有一次,在她又习惯性把手指伸到我嘴里的时候,我用不算重的力度咬了她的手指。女儿感受到了疼,哇哇的哭了起来。这时候我就再次认真的跟女儿讲:“宝宝,你把手放进别人嘴里。后果就是会被牙齿咬到手。”此后,果然,女儿这个小习惯很快得到了纠正。
表面上看,我似乎有些“小残忍”。可这也是让女儿知道“后果”最直接的方式不是吗。而且很多时候,我们越藏着掖着不给孩子孩子接触,或是横加阻止。孩子越会对我们阻止的事充满了好奇心。后果自然就是孩子想方设法躲开家长去尝试。那脱离家长的监管,风险和后果也就不可估量了。
所以,放手让孩子去体验。去体会安全范围内的后果和风险。孩子也才会真正明白家长的苦心。自己也才能更快的得到成长和锻炼。
让孩子体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