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态度有话说

买到就是赚到,吗?

2017-11-20  本文已影响4人  有态度有话说

“该剁掉的不是手,是膨胀发芽的欲望。”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再度来袭

从最初的坚守至零点付款

到几年前的提前三天加购物车优先抢购

再到如今的提前半个月预付定金享优惠活动

伴随增长的不仅仅是成交额、活动天数

还有指向线下的扩张幅度

自二零一五年始

天猫双十一晚会已与各网络电视媒体平台合作播出两届

今年若如期举办,将会是第三届

大批商家带着各色优惠、促销、满减、赠品活动

配合着消费者的疯狂选货、扫货、加购、付款行动

共同完成着一场交织金钱和欲望的狂欢消费盛宴

不妨唤醒屏幕仔细看看你的手机

里面究竟有多少与购物有关的APP?

从主流的综合类电商巨头

天猫、淘宝、京东、苏宁、亚马逊

到术业有专攻的特色购物软件

专营美妆的聚美优品、小红书

主打海淘的网易考拉海购、洋码头

或是近几年依靠社交模式和拼团低价异军突起的拼多多

被占领的不仅仅是手机屏幕

由此产生的各类购物节更是渐渐填满国人一年的生活

1.22-2.2     淘宝 年货节

2.22-2.28   京东 蝴蝶节

2.23-3.9    苏宁易购 闺蜜节

3.1         聚美优品 周年店庆

3.11        国美在线 黑色星期五

6.16        唯品会 年中大促

6.18        京东 618狂欢节

8.18        苏宁易购 店庆日

11.11       天猫淘宝 双十一狂欢节

12.12       天猫淘宝 年度盛典

以上统计的只是少数知名度较高的主流购物平台的大型节日

更多的小平台特色节日更是不胜枚举

实际上,光是淘宝一家上的各类活动就可以排上满满一年

众所周知,购物节文化起源于西方的圣诞节大采购

感恩节过后的第一天

所有商场都会提供大量的打折优惠活动来吸引消费

人们也往往在这一天早起排队抢购

传统上商家用不同颜色墨水记账

红色表示亏损,黑色表示盈利

“黑色星期五”应运而生

而这一“洋文化”进入国内

经过一群商人和营销人士配合着“1111”和“光棍”概念的本土化改造

慢慢从最初的“光棍节大促销”转变为众人皆知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

国内购物节鼻祖由此诞生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他的经典著作《消费社会》中写道

“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

人们总是把物用来当做能够突出自己的符号。”

刺激人们完成一次又一次“搜索-查看-加入购物车-付款”过程的

往往并不是因为生活中缺少这些物品的需求

而是因为想要获得商品符号价值来凸显自己的欲望

像年轻男女为了朋友圈微博发图而购买的潮牌单品,

以展示自己跟随时尚,甚至引领潮流;

像大批粉丝因偶像代言而购买的各色产品,

以突显自己作为粉丝的价值与忠心。

而购物软件也充分摸清这些消费者的心理

用一些极为小众特色的分类来帮助其快速查找,并刺激消费,如:爱鞋人、潮男养成、配饰大师、小众品牌、包包控等等

这些形形色色的消费欲望让人不禁联想到郑钧那首《商品社会》的歌词:

为了我的虚荣心  我把自己出卖

用自由换回来  沉甸甸的钱

以便能够挤身在

商品社会  欲望的社会

商品社会  令人疯狂的社会

热热闹闹人们很高兴  欲望在膨胀

你变得越来越忙  物价在飞涨

可我买得更疯狂

商品社会  欲望社会

商品社会  令人疯狂的社会

当一次次的购物节轮番席卷而来

当原本需要走出家门实际挑选的购物

变成了动动手指眼球即可完成的操作

当身边所有人都陷入一种“买买买”的疯狂

你又怎能无动于衷?

生产和消费应该是生活的手段,而不是生活的目的。

但是当前的消费早已导致了本末倒置,手段压倒了目标。

一方面,商人们的目标就是赚钱。

对他们来说,可赚钱无意义的事情做,不赚钱有意义的事情不做。

另一方面,他们竭力影像民众用“消费”取代“生活”。

这是社会学家郑也夫对当今商品社会消费生活的精确表述。

而当消费主义甚嚣尘上

与之对抗的例如“反消费主义”、“极简主义”也随之产生

它们都意在对抗资本将商品符号化而后推销给人们的行为

并帮助人们走出“为了消费而消费”的心理困境

所以,当再度产生“剁手”欲望

是否可以在心里先简单盘算

我到底为了满足什么需要买它?

预计会付出多少?

或是先将其加入购物车,待两三天之后再次查看

它还会依旧如此诱人,非买不可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