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行——须弥山石窟

2025-08-04  本文已影响0人  闲坐小窗看世界

2025.07.16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地处城西北六盘山北垂须弥山上,离固原市区约50公里。

上午9点多,我驱车来到须弥山石窟风景名胜区。

须弥山游览图

须弥山博物馆

若要节省体力,可乘景交车。随景交车先抵达须弥山博物馆。这是中国首个以“丝绸之路和佛教石窟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

须弥山博物馆

博物馆气势宏伟,展馆由丝路开通、佛教东传、须弥之光、佛国众生、佛窟集萃等几部分组成。

须弥世界

进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央矗立的须弥世界的雕塑。

“须弥”是梵文音译,意为“宝山”。山顶是统治世界的天神帝释的住所“帝释天”,四面山腰上住着四大天王,四周有七个香海、七座金山,金山外围有铁围山围绕着咸海,咸海周围是人类生存的四大部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

汉白玉石雕基座上的浮雕是八头大象和如意花饰。吠陀神话中白象是众多金刚的坐骑,大象托起了印度大陆和宇宙中心。四周80尊水晶佛像是须弥山石窟第51窟北周时期的佛像,寓意着众佛向往着宇宙的中心--须弥山。

“丝绸之路”是连通欧亚大路的贸易交通线,佛教也经“丝绸之路”传到西域和中原。

北周时期的琉璃银壶

在这里还了解了古西域的粟特人,其商人进入中原颇多,他们善制“琉璃”,为北魏统治者烧治琉璃,建造宫殿,光彩多目。隋唐时间,栗特国衰弱,逐渐分裂为九国,粟特商人则被称为“昭武九姓胡商”。

“昭武九姓”,隋唐时期对建立在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九个粟特族国家居民的总称,这九个国家是: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寻、戊地。其余八国都听命于康国。康国的王族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今甘肃临泽),西迁后统治康国,支庶子孙分别成为八国之主。九国百姓来到中国后,各以国名为姓,因此中国历史称九国的粟特族商人为“昭武九姓胡”,简称“九姓胡”。粟特商人以善于经商而闻名于世,是丝绸之路上主要的掮客,在中国和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安史之乱”中的史思明就来自于“九姓胡”中的史姓。

菩萨头像

一世纪前后,北传佛教经由中亚,翻越葱岭,或自印度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传入于阗(今新疆和田)和龟兹(今新疆库车),形成“西域佛教”。它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在佛教东渐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

菩萨头像

所以那时的佛、菩萨的雕像具有印度、希腊、罗马、波斯及西域文化的特征。

菩萨头像

随着佛教东渐,逐渐本土化,佛像成为我们所熟悉的模样,天庭饱满,慈眉善目,大耳若轮,嘴角微翘,俯瞰众生。

须弥山51窟佛头像

当你站在须弥山51号窟的佛像前,无论在哪个角度,仿佛都注视着你。原来塑像是无下眼睑的。

菩萨坐像

站在这些佛像及菩萨像前,内心感到平静详和,这莫不是佛教石窟艺术无言的教化吗?

博物馆里介绍了佛国的众生,佛、菩萨、护法诸神、罗汉、飞天、比丘及比丘尼、供养人,使参观者了解了一些佛教知识。

佛教传入中国所建的石窟,这里也有大致的介绍,对进一步参观其他石窟大有裨益。

中华民族以自信坦诚的胸怀 ,善于将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吸收、改造、转化为自己的能量和骨血,在不断进取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今天亦是如此,接纳全人类的一切智慧,迸发更大的活力和创造力,将中华民族文化推向高峰。

飞天表演

大佛楼

须弥山石窟开凿于北魏,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规模营造及宋、元、明、清 各代修葺重妆,现存洞窟162座,分布在由南往北自然形成的八个区域,即大佛楼区、子孙宫区、圆光寺区、相国寺区、桃花洞区、松树洼区、三个窑区和黑石沟区.

参观完博物馆,在博物馆门前乘景交车先去大佛楼。

一阵悠扬的乐声传来,原来大佛脚下恰好有舞蹈表演,舞者婀娜的舞姿再现了佛教世界的飞天舞蹈,使观者仿佛置身于佛即将说法的场景。

大佛楼

大佛就位于这座褚红色的山顶的五号窟内。沿陡峭的石阶向上攀登,见阶面散落红色的砂,这是风的力量。

弥勒大佛

大佛楼开凿于唐武则天时期(624-705)。石窟内弥勒大佛像通高20.6米,头长5米,耳长3米。造像仪态威严、神情端庄,帛带袈裟、面庞丰腴,雕凿技艺娴熟,是须弥山石窟唐代造像的代表,也是国内现存为数不多的唐代大像之一,是中国古代艺术家高超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唐代以丰满健壮雍容华贵为美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时尚。

大佛前曾建有的三层木质楼阁对大佛进行保护,故称“大佛楼”。毁于1920年海原大地震中。

飞来石

飞来石

从大佛楼下来经过飞来石去往其它石窟,这块石重达5吨,小说《西游记》中铁扇公主用扇子把孙悟空扇到须弥山,也顺势扇来这块石头。这块飞来石从质地、硬度等方面的确与须弥山的红砂石不同,且是这里唯一的一块异石,所以引起人们的想象吧。

须弥山石窟群

北魏石窟群

仰望须弥山,红砂石的山体上一个个的窟洞不规则地嵌在山壁上,呈蜂窝状。稀疏的植被星星点点。

须弥山石阶

沿石阶攀登,起初石阶尚缓,后来极为陡峭,当我登到一处凉亭时,汗水已将衣服湿透。向正上方仰望,石阶尽头是子孙宫。这部分石窟主要是北魏时期的石窟。

子孙宫

向左前方眺望,石壁上有一些石窟,见山势陡峭,我没有力气再去攀登了,随及转向去园光寺。

须弥山石窟

圆光寺

圆光寺开凿于北周时期(557-581),是须弥山唯一一处佛寺禅院。由唐代景云寺迁址而来,元代曾被敕封为“圆光寺”。

圆光寺

沿平缓的步道前行,树木夹道,带来些微凉爽。至圆光寺前仍需爬徒峭的阶梯。在须弥山,若想礼佛、近佛均要向上攀登,佛在高处需仰望,佛道不易得,尚需付出努力。

再次爬上高高的阶梯,来到圆光寺。寺院不大,但很静谧,寺内大殿依山而建。循木鱼声至殿前,拜心中之佛,祈愿如意。敲木鱼老尼,行止言话间让人感受到温暖的善意。

大殿一层有48号窟,老尼告诉我里面是如来佛。沿侧方楼梯至二层,有45号,46号窟。三窟只能从外面观看。这三窟均为北周时期所建,虽经历一千多年的岁月,但雕像依然存在,中间曾被修复,可见信仰在人类心中的位置。

错失相国寺

从圆光寺出来,继续走向相国寺。相国寺有非常著名的51号窟,当我走到相国寺脚下时,抬头仰望,那高高的石阶更加陡峭和漫长,我已无力再去奔向那须弥之光了,此时我终于体会到“高山仰止”了,未登上相国寺,是我此行的遗憾,若有机缘,我会再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